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生態環境出現了越來越差的情況,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的影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問題沒有給予高度重視,因此,導致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非常嚴重,為了更好的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非常必要。生態林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改善環境的重要措施,因此,人們對這方面非常重視,對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進行研究,能夠對我國生態公益性國有林場的發展情況進行掌握,同時也能找到促進其更好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國有林場;生態公益;可持續發展
對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的可持續評價指標進行研究,要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這樣能夠更好的對生態林業的發展情況進行掌握,同時也能更好的改善人們生活的環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好的保障。
1 生態公益林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現狀
我國林業經營的管理模式依據森林分類經營理論,將森林資源分為了商品林和生態公益林。生態公益林的主要作用是經營提供生態產品。我國對森林的生態效益評價研究的起步時間比較短,因此,對森林的重要性一直都沒有給予重視。國際上對森林的生態效益評價研究是比較早的,而且,提出了很多評價森林生態效益的方法,為現在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我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了森林公益效能的計量研究,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對森林生態效益有了相關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提出了森林綜合效益評價指標以及效益貨幣化的方法。在不斷研究過程中,人們對我國森林資源價值進行了評定,對森林的生態環境價值進行了說明,而且,森林的生態價值是遠遠大于樹木的商品價值。森林的生態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其能夠對環境進行改善,其在水土保持、涵養水源以及生態旅游方面的價值也是比較大的。對于生態公益林的可持續發展,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應用了不同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指標進行評價,同時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不同的森林綜合效益的評價體系得出的結果是有一定的差異的,因此,不同類型的公益林評價體系,也得到了人們的重視,在研究方面給予了關注。不同地區的森林資源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因此,構建出的評價體系存在著差異,公益林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其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及主體價值。國有林場評價指標體系對國內外的森林可持續經濟標準以及指標體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研究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很多的經營單位并沒有開展很多的研究工作。
對森林資源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指標、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活力指標進行分析,同時,對森林的覆蓋率和森林的健康等級進行分析,應用系統法和目標法結合的方法對國有林場的社會、經濟以及自然系統進行研究,這樣對環境、經濟以及社會系統都能進行很好的評價,然后最終構建出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進行評價的指標體系。國有林場在分類上分為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和商品經營型國有林場,在對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進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時候,可以從造林績效、育林績效和造林質量以及造林面積增加量方面進行綜合的評定,這樣能夠更好的對國有公益型的林場資源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以及生態可持續性進行分析。國有林場的經濟效益指標體系通常從經營利潤率以及資金使用率方面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對生態效益要進行重視。對公益型國有林場的評價體系進行研究,應用的方法有很多種,具體采用何種方法要根據研究的具體情況而定,因此,在進行研究的時候要對評價體系指標進行更好的分析,對其中的操作性能可以進行分析,為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做出貢獻。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主要是對歷史文獻和資料進行分析的方法,在使用過程中要收集、整理各種文獻資料,查找和調查有關的和有價值的信息,能夠對實施科學進行認識,同時,能夠對相關的國有林場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更好的借鑒,這樣通過理論的分析、調查問卷能夠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對文獻進行歸類分析,然后對評價指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提出,并且找到解決的措施。
2.2 專家咨詢法
專家咨詢法在進行應用的時候,要將各類專家處于相對比較獨立的環境下,在彼此不溝通的情況下,對指標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然后形成一致的看法,這種方法在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的評價指標選定方面是比較常用的,而且應用的效果也非常好。
2.3 實證研究法
這種方法在應用過程中要對研究對象進行大量的觀察和試驗以及調查,這樣能夠獲取更為客觀的資料,通過分析能夠實現從個別到一般的變化,同時,能夠對事物的本質屬性以及發展規律進行研究,在一些地區的國有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中這種方法得到了應用。
2.4 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是將原本非常復雜的問題進行分解,對各個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這樣能夠更好的對各個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總結,形成不同的層次關系,在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應用比較廣泛,而且應用效果比較好。
3 評述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國內外對于林業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大多數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研究者主要都是根據各自所研究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以個人對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林業的理解和認識為基礎來評價區域林業發展水平。當前對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各學者所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人們為追求指標體系的完備性,不斷提出新指標,使指標體系數目不斷增大,并且學者們在研究構建國有林場評價指標體系時大多是將國有林場當做企業進行對待,對經濟效益評價過多,沒有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指標篩選方法,大都是靠評價者的經驗選擇指標,故存在很大的主觀性。也有很多學者只是提出評價指標,并沒有驗證。
4 結束語
對生態公益型國有林場的基礎條件進行改善,這樣能夠為林場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我國的國有林場要提高森林生態效益,對人們生活的環境進行改善,減少生態環境破壞,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優化。國有林場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出現失衡的情況,為此,要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這樣能夠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周仁坊.談談對森林分類經營的認識[J].林業資源管理,1996(4):43-46.
[2]劉霞,張光燦,江廷水.國內外公益林效益計量評價研究進展[J].水土保持學報,2000,14(2):95-100.
[3]M1Proan,史玉玲(譯).城郊社會效益的評價:國外森林公益效能計量研究[Z].1983:22-24.
[4]日本林野廳,楊惠民(譯).森林公益效能計量調查-綠色效益調查[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2.
作者簡介:潘鳳明(1978,5-),男,漢族,學歷:大專,從事專業:林學,現職稱: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林場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