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摘 要]目前教師在高考歷史復習進程中存在三個誤區:在知識點處理上過于拘泥教材、在授課方式上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在訓練方式上搞題海戰術。教師的復習策略是決定學生復習效果的關鍵因素。歷史教師只有在知識整合上更合理、授課方式上更科學、訓練選擇上更有針對性,才能提高歷史復習的效率。
[關鍵詞]高考歷史;復習策略;誤區
誤區一:在知識點處理上過于拘泥教材
扎實的基礎知識是歷史高考取得良好成績的可靠保證。在歷史高考復習過程中,如何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是歷史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許多教師看來,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最佳途徑莫過于回歸教材。殊不知如果過于按部就班,把復習課當新課上,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例如在講《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時,教師通常以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為主線索,先講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再講秦、漢至元、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幾堂課下來好像該講的都講了,該細化的都細化了,但學生一考試成績卻不理想。原因在于,教師講授的內容過于拘泥教材,對學生來說毫無新意,這樣形同新課的復習課怎能讓學生感興趣并使其拓展知識呢?
要想在復習中既兼顧教材,又讓學生感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對教材知識進行重新整合,使復習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例如,同樣是復習《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在以前的新課學習中學生已經對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漢至元、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有所了解。教師不妨以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發展為主線索,先引導學生理出另外三條分線索,即中國古代中央機構及其職能的演變、地方機構及其職能的演變、選官制度的變化,再從三者共同推動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一關系入手,引導學生鞏固課本知識。如此復習,既兼顧教材,又激發了學生的思考熱情,使其知識面得以拓展,為提高課堂復習效率奠定基礎。
誤區二:在授課方式上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
對知識點全面理解是高考歷史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在歷史高考復習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點,是歷史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有些歷史教師為了讓學生對知識點有全面的認識,在課堂上就某個知識點不厭其煩地精講。這種只顧自己講而忽視學生的做法,同樣會適得其反。
例如,在復習《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時,教師普遍會從地主階級抵抗派、地主階級洋務派、早期維新派、資產階級維新派等幾個派別的主張入手,不厭其煩地講解,對時代背景、人物詳細介紹。結果教師講得很透、很累,學生聽得很煩、很茫然。學生不是記憶機器,沒有主動課堂參與,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并記憶知識。
教師在歷史復習中要注意兼顧學生,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設置合理的問題或討論,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深化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樣以《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復習為例,教師可以先從人物入手,列出林則徐、李鴻章、鄭觀應、康有為四個代表人物,再讓學生從不同方面對這四個人物進行討論和比較,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四個不同派別出現的時代背景、思想主張、實踐活動及貢獻等,使學生在參與中全面理解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誤區三:在訓練方式上搞題海戰術
適當的訓練是高考歷史取得好成績的重要條件之一。在高考歷史復習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練得好,一直以來是困擾教師的難題。有的教師總想將題目一網打盡,大搞題海戰術,害怕學生少做了或漏做了。殊不知這樣既耽誤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又降低了復習效率。在高考歷史復習中,如何通過有效的訓練來提高復習效率呢?首先,要注意訓練的針對性,避免訓練重復;其次,要注意選題的科學性和實戰性,如重點對歷年真題進行訓練;三是注意量的合理性,切忌搞題海戰術,影響學生自主梳理知識的時間。
學生高考歷史成績的高低和教師的復習策略密不可分。歷史教師只有在知識整合上更合理、在授課方式上更科學、在訓練選擇上更有針對性,才能提高學生歷史復習的效率,從而幫助學生提高高考歷史成績。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