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班主任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著廣泛的接觸,而班主任教師的行為、思想、學識、才能、情感等各方面表現,都將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行為 思想 學識 才能 情感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187-01
在中職學校中班級是中職學生存在的主體,是學校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班級學生的組織者、教育者和倡導者,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其基本任務是帶好班級、教好學生,“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靈。”可以說班主任是深入職教海底的引領者,翱翔職教天空的導航者。班主任工作的關鍵詞是責任、愛心、細心、耐心、熱心、慧心、誠心、和信心。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班主任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著廣泛的接觸,而班主任教師的行為、思想、學識、才能、情感等各方面表現,都將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
1 影響力的實質及其構成
班主任教師的影響力,即教師的人格魅力,用心做人、用情做事、用智慧做學問對塑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都有直接的作用。班主任教師應是一位教育家、心理學家、思想家,應內在有張力、潛在有魅力、外在有活力。為了能使班主任教師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發揮最強有力的作用,并力爭取得最佳工作效果,有必要研究和重視如何提高班主任教師的影響力的問題。
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雙向主體”,共同形成、創造、建設學生獨立的、和諧的、完美的人生。從現代心理學角度講,對人的行為影響的實質,就是“實施心理影響”的過程。所以“影響力”,就是指一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中,影響與改變他人心理行為的能力。教師的影響力可分為強制性影響力(又稱權力性影響力)和自然性影響力(又稱非權力性影響力)。權力性影響力是由社會賦予個人的職務、地位、權力等因素構成,它帶有法定的性質。自然性影響力是依靠教師自身的表現,由教師本人的品格能力、學識、情感等因素決定的。
2 提高班主任教師影響力的途徑
現在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要有高度的、深刻的、潛在的、前瞻的、理想化認識上的成熟。
提高班主任教師自然性影響力,可從下面四個主要方面努力。
(1)班主任教師要具有高尚的品格。奧地利教育家布貝爾說:“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要教育學生有高尚的品格,教師必須首先具備高尚的品格,這是教師影響力的基礎,它包括道德、行為、人格、作風等。以美養德、德美并重、以才養德、德才并重、以智養德、德智并重。用教師獨有魅力、人格、感染、啟迪、塑造學生。
(2)班主任教師應具有較強的能力。班主任教師影響力的大小,往往是與教師能力的大小成正比。教師的能力是指教師得以順利和有效完成一定的教育管理活動所需要的最直接、最基本的那些本領和能力。班主任教師一般應建立的能力結構應有:①知識能力:要有“專精”和“博廣”的知識結構。既需要比較單一的專業知識的廣度,又需要有廣泛的社會科學方面的一般知識,應比較熟悉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論”的基本內容。以書養清心、以德育德行、以誠導人生、鞭策自己、心策他人。②一般能力:包括教學能力、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教育能力、組織能力、科研能力等。③創造能力:即班主任教師的活力,指班主任教師通過內化而產生的多種智慧和能力,班主任教師應有開拓創新的思維能力、敏捷堅定的實踐能力、審美能力等。班主任教師的能力體現在思維方式立體化、想象思維多元化、創造過程獨特化。
(3)班主任教師要不斷增進和更新自己的知識。內在有張力,何為張力?內心有深度、寬度、廣度。我國古代學者楊雄說“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所以,知識因素是班主任教師影響力的能源,知識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能源,一種無窮的力量。班主任教師需要認真學習,廣采博取,兼收并蓄,不僅要精通本學科的知識體系及發展趨勢,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成為一本非常生動、豐富、深刻的教科書,并且能熟練地運用到教育管理中去,成為對學生有影響力的人。
(4)班主任教師要具有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情感是高尚道德的基礎。班主任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應力,是啟開學生心靈的一把玥匙,是班主任教師影響力的媒介,運用語言的幽默藝術,冷處理的藝術,角色轉換藝術,潛移默化藝術,理性寬容、賞識有度、批評得法,“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曉之以理,才能動之以情,在情理通融之下就能增強教育的可接受性,充分發揮教育影響力的效果。
3 中職學校班級管理的實施策略
(1)尊重教育對象的實用心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針對不同對象和層次,對新生進行入學目的和遵章守紀教育,對老生進行正確認識和處理德、智、體幾方面關系,樹立正確人生觀、職業觀和向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學習的教育。
(2)了解教育對象的親近心理,努力提高被教育對象對教育者的信任度。教育者要以平等態度對待他們,因勢利導,循循善誘。明確學校要以教學為中心,為教學服務。學生以主人的態度,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樂于接近教育者,愿意接受教育,從而更好地發揮教育者在教育中的“威信效應”。
(3)運用“自己人”心里,增強教育的感召力。運用教育對象的“自己人”心理,樹立和培養有代表性的先進典型,教育效果較好。召開“理想報告會”,通過典型人物的宣傳,在全校范圍內掀起學先進、趕先進的熱潮,激發學生的正能量。開展讀書、講演、智力競賽、各種課外小組文體等活動,掀起比學趕幫超的熱潮。
(4)適應教育對象參與實踐心理,搞好開放式教育。利用寒暑假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回校后交流社會調查體會,讓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效果較好。
(5)滿足社會對象的趣味心理,把教育形式搞得生動活潑。組織有科學性、趣味性、群眾性的多種新知識、新技術的智力技能競賽、讀書講演和各種趣味小組活動,以及觀看影視錄像、文藝體育等活動,使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覺悟、增長知識、擴大視野,受到美的熏陶,把教育寓于豐富的知識、深刻的哲理、優美的語言的藝術之中,做到托物言情,情深意切,幽默含蓄,生動形象,使受教育者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立場觀點,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為企業、為國家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馬克斯·薩瑟蘭.心理[M].澳洲: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2] 萬軍.論感性訴求[J].影視與傳媒,2008(6):37-40.
[3] 梁鶯.感性訴求心理學基礎探析[J].今日南國,2010(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