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依炳
摘 要:通過課后活動、社會實踐、現實生活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用所掌握的知識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并真正內化行為規范,為現實生活服務,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關鍵詞:教學 思路 品德與社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c)-0208-01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前言中指出了《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耙粭l主線”即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點面結合”的“面”是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點”是社會生活的幾個主要因素,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同樣的內容在后續年段可以重復出現,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
根據這一思路,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教學內容”和“拓展教學空間”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應十分了解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善于發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來組織教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學習的主動性與趣味性,也能使教育教學活動更具實效性。
加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的編寫相對簡約,幾副圖、幾行字,課堂教學內容如何組織,確需教師課前精心準備。再者品德與社會課程承擔著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以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通常從下述幾個領域入手來組織教學內容。
1 結合學校生活,來組織教學內容
《品德與社會》學科,光有系統性知識教學是不夠的,學?,F實生活中的各種生活事件隨時發生,因此,教師要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把握時機,抓住教育的切入點、結合點,針對學生的思想和具體表現找準時機,然后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校生活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滲透,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從而促進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統一,生活與發展的統一。如學生也好,家長也好,對于《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多為不重視,集中表現在學生課堂學習的態度上,特別是課前幾分鐘的學生表現,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兩頭表現,一頭是上進學生的課前準備充分,備好課本、學具、端坐等待上課或認真預習;一頭是輕視這門課程的學生,小動作不停、甚至連課本也沒帶;教師及時抓住這一時段的學生真實、生動的表現,進行對比,辨析善惡、美丑、是非、榮辱兩種行為。之后,教師再講明品德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至關重要因素。每個人的成長軌跡,都會與其的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為在社會這個群體組織里,個人品德決定著大家對自己的認可程度,從而形成大家對自己的期待和認識,無形中就確立了你在群體中的價值和地位。品德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職場上,也表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對于朋友、對于家庭、對于社會,由好品德塑造形成的綜合印象會讓個人贏得廣泛的尊重,成為事業及其它方面向上的階梯。優良的品德是一個人的修養,表現出了無窮魅力。表現在小事及細節方面,體現出謙讓、關愛、誠實、勤勞等品質。既然品德對于一個人、一個社會是如此重要,那么同學們要不要上好《品德與社會》課呢?這樣以實事為例,用理論說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2 結合家庭生活,來組織教學內容
學生除了學校的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镀返屡c社會》學科的教學中結合家庭生活,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對形成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至關重要。
如教學五年級下冊《嘗嘗苦滋味》一課時,在了解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到前輩的生活經歷,及他們為哺育同學們的成長所付出辛勞后,老師再補充說明一個同學正常的話,從出生到24歲大學畢業,父母至少要付出30萬元的撫養費,其他辛苦更是不計其數。聯系了這些家庭生活,學生們就的感受、體驗就深刻得多了,尊重父母、克服困難兩方面的教育也就達成了。再如五年級下冊《走出煩惱》這一主題,(爸爸、媽媽又吵架了),這是同學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事情,同學們該如何處理呢?一種是旁觀者,麻木冷漠,任父母無休止地爭吵下去;一種是爭當和事佬、緩沖劑,以家庭主人的身份來勸解家庭紛爭。學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這些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幫助學生參與社會、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創設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
3 結合社會(家鄉、祖國、世界)生活,來組織教學內容
為了使《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實效得以提高,進行適當的課前準備活動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就是很有效的課前準備活動。一般而言,社會調查活動、資料搜集活動、參觀訪問活動、社區服務活動、課前游戲活動等都是較為有效的課前準備活動。課前活動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感知,為課上學習打下基礎,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及道德實踐能力,發展學生自主自立的精神。
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讓誠信伴隨著我,教學這一單元時,假如就教材內容不作任何延伸、拓展,可能是平淡、無效地教學;假如教師能結合教材適時聯系諸如:三鹿奶粉、金華火腿、地溝油、瘦肉精、雙匯食品、近年來的塌橋等事件,不僅豐富了教材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學效果會好許多。
“生活即教育”。品德與社會課教學離不開“生活”這一“源頭活水”。一旦與生活分離,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證,品德與社會教學就容易流于虛空,從教學實踐中可知:來自于生活的“源頭活水”會使思想品德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因此,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本著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學思想,每一節課都應緊緊圍繞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進行,讓學生從發生在身邊的鮮活的事例中去感悟、體驗、理解品德與社會課所講述的道理,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通過課后活動、社會實踐、現實生活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用所掌握的知識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并真正內化行為規范,為現實生活服務,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