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摘 要:本來以為,在教育戰線工作了十幾年的自己早就明白了什么樣的教師稱得上“優秀教師”,也一直向著這個目標而努力。但偶然參加的一次高效培訓,專家們的真知灼見卻如驚雷般響在心底,擊垮了存于我心的諸多誤區,警醒,汗顏,回味,反思……
關鍵詞:優秀教師 誤區 會講課 辛苦付出 條件性表揚 成績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207-01
本來以為,在教育戰線工作了十幾年的自己早就明白了什么樣的教師稱得上“優秀教師”,也一直向著這個目標而努力。但偶然參加的一次高效培訓,專家們的真知灼見卻如驚雷般響在心底,擊垮了存于我心的諸多誤區,警醒,汗顏,回味,反思……
誤區一:會講課的教師等于優秀教師。
曾幾何時,年輕的我把一堂又一堂優質課當成自己的練兵場,當成自己的主陣地,當成自己追求的目標。從初上講臺的懵懂,到后來聽同事的課的羨慕,到聽優秀教師課的驚艷。自己也悄悄的把歷練自己的課堂教學技藝當成一項事業:普通話,粉筆字,基本功;用心研究名師教案,精心設計自己的教案,預設多處亮點;多次試講試教,彩排般找不足找問題……于是,一節節精彩的課誕生了,我也一步步走上了縣、市、省的賽課舞臺,拿到了證明自己優秀的證書。本以為,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本以為,這樣就跨入優秀教師的行列了。可專家卻這樣告訴我們: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美:帕克.帕爾默)這真是如同一聲驚雷般在我的心里轟然響起,將我從原來所追求的夢中驚醒:原來僅僅教師講的精彩的課不等于一節好課!原來教師僅僅是個“架子工”,架子撤去后,你將留給學生些什么?原來老師要用心靈教書,用心靈觸動學生的心靈,方能影響學生一生;原來老師要打開學生思維的黑匣子,讓學生養成深思而后再舉手的習慣,而不要認為“小手直舉”就是最佳狀態;原來,我們要為深刻而教,為有效而教。要在知識應用的層次上展開和訓練學生,而不要僅僅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原來,我們不要讓課堂教學流于膚淺而導致低效,如合作學習中討論式的泛用,課堂提問的隨意性和膚淺,會導致學生喪失探究問題的熱情而造成教學低效……
誤區二:最辛苦付出的教師等于優秀教師。
原來,我以為,只要老師認認真真付出了,投入了時間與精力準備了,那么學生在課堂上一定收獲很大,受益匪淺。聽了北師大二附中何杰老師的課,我才知道,這未必。林老師說他善于忽悠,看到班里學生和課任教師關系不好時,就兩邊忽悠,給學生說誰誰誰老師特喜歡你們!給某某老師說,我們班學生特喜歡你!哎,兩邊關系融洽了,學生喜歡這門學科了,成績自然就好了。他很關注學生的自主活動,更看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何老師不是事事親力親為,而是放權與學生,讓學生在班委會的帶領下,學生親力親為,我們看到了他們班的學生為召開感恩老師主題班會做的ppt,不禁為其精美而叫好,不禁為其深度而叫好,不禁為其詩意而叫好。看到他們班同學為申報先進班集體制作的報告,不禁為這群高中生的能力而叫好,這樣的能力別說一般中學生,就連走上社會的成年人也未必有啊,何老師班里的學生為什么就具有了這種能力呢?這不正是得益于何老師的“忽悠”與“放手”嗎?這種“忽悠”,是一種滿懷愛意的潤滑劑,他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調至和諧;這種“忽悠”是一種感染,讓學生感受到何杰老師的激情,進而激發了學生追求夢想的動機;這種“忽悠”,是一支強心劑,他讓學生充滿自信,走上舞臺,順風而翔。
誤區三:注意先表揚后批評的評價方式的教師等于優秀教師。
北師大趙德成教授在詼諧幽默中為我們講解了教學評價問題。他用他兩個雙胞胎兒子的故事來啟發我們思考,說兒子在幼兒園和與媽媽談話中經常聽到先表揚后批評的話,一次在家兩兒子畫恐龍,趙老師表揚他們:“真不錯,你畫的恐龍的眼睛炯炯有神!你畫的恐龍的尾巴充滿力量!”孩子沒有得到表揚的高興,卻還忽閃著大眼睛問你:“爸爸,但是呢?”趙老師說,這就說明孩子長期聽到先表揚后評價方式已經帶給他們一種緊張感。每個孩子都需要無條件賞識。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人都有一種積極的自我的需要,被身邊的人無條件的積極肯定的需要,當人們體驗到條件性肯定時,或者肯定與否定視具體行為而定時,問題就會產生,條件性肯定使個體產生緊張感。他說如果我們的“啞巴英語”從何而來?就是因為老師的眼睛盯著學生的錯誤:“你讀的不錯!就是后面這個音發的不太準,來,跟我讀三遍!”你看,這是我們教師多么熟悉的語言啊!趙老師說我們的母語學習,一個三歲的小孩過生日,吃蛋糕,要點蠟燭,他說:“爸爸,給我一根火dai!”你明白了他的意思,哦,孩子要火柴,知道點蠟燭了,這小家伙,了不起!你不會說:“兒子,火柴,不是火dai,來,跟我讀三遍!”這樣做將是多么可笑荒唐啊,我們沒有那樣做,孩子不也最后學會說火柴這個詞了嗎?所以,孩子需要我們教師的“無錯原則”“無條件肯定”,條件性肯定的威力是,成功的把孩子培養成啞巴!
誤區四:能讓學生成績好的教師等于優秀教師。
過去,我一直認為,能讓學生成績好的教師絕對就是優秀教師,別管這成績是怎么來的,是花了多少時間磨出來的練出來的。聽了劉永勝教授的課,我知道了成績固然重要,但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充滿生命力的學習更重要,教學應體現生命的過程。課堂應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過程。課堂應是學生行為習慣靜靜地養成的過程。課堂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過程。他倡導我們要做學生記得住的老師。他講了一個故事,讓一個學生記一輩子的一位老師——閻述詩老師。說上他的課時,一位同學睡著了,別的同學要叫醒他,閻老師說:“噓——昨天晚上他看書看得太晚了。”然后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披上,下課,這位同學被同學們推醒了,進辦公室雙手把衣服恭恭敬敬的給老師披上。后來,這個學生成了我國最先進的噴氣式飛機的制造者。一件小事,記一輩子!課堂就應該這樣成為學生和老師一起共度的生命過程。課堂上的學習活動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灌輸,而應是學生主動認知的過程。學生最終要把知識整合到自己的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學生要自己讀,自己寫,自己思考,教師在旁稍作點播即可。學生在課堂上應該擁有探索的熱情和愿望。課堂學習活動應該讓學生有幸福的體驗。教師具有陽光心態,用自己的激情讓學生感受的親和、尊重。每個學生都應得到發展,包括學困生和特長生。實施學習中的無錯原則,讓學生有安全感。北師大校長說:素質教育就是一個小學生畢業的時候,數學60多分,卻對小學生活充滿留戀,有很多回憶的人和事。課堂學習活動要充滿教育的智慧。研究的問題利于創新思維。教師要善于處理課堂上鮮活的生成。
反思,回味,汗顏,慶幸,心情百味雜陳。靜下心來,盤點誤區,是為了走向更光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