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14-02
十多年來,課改的春風拂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在新課改的引領下,教師的教學觀念得以更新,角色有了極大的轉變,課堂氛圍寬松和諧、課堂充滿著生機和活力。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學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有了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身上的“靈氣”得以發揮,他們在民主、平等的課堂中輕松地探索、發現、汲取知識,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一切的一切,是教師角色的定位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正是因為教師扮好了引路人,學生才真正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就此,我談談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扮好“引路”人的粗淺做法。
一、創設情景,引好“興趣”路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設法創設好課堂導入情景,將一些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設計成有趣、誘人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知識產生了興趣,學習的欲望和動機就無可遮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生活中的推理》一課時,我是這樣來設計導入情景的:
師談話:剛才,一位小朋友告訴我,他在走廊里撿到了一個漂亮的發卡。他斷定是從剛剛走過的一個男孩或一個女孩頭上掉下來的。他撿起發卡會還給誰呢?
生:女孩。
師:說說你判斷的依據。
生:因為女孩是長頭發,需要發卡;而男孩是短頭發,不需要發卡。(其他學生笑著點頭表示同意)
師:像這樣有根據的判斷就叫做推理。生活中有很多推理問題,等待大家一起去發現。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推理的世界,去探索“生活中的推理”。
課始,用學生生活中熟知的情境導入新課,牢牢扣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感受到“推理知識”就在生活中,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欲望。
又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0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先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景:“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計數的方法,他們每天上山打獵,回家后都要把打到的獵物記錄下來。第一天,他們打到了3只野兔,就在石頭上記下了“3”;第二天,他們打到了2只山雞,應該在石頭上記下什么?學生很快就說出:記下“2”,教師頓了一下,接著說:可是第三天他們卻什么也沒有打到,他們應該在石頭上記下什么呢?”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借助實物,能比較直觀地感受數量1、2、3……的存在,而數量“0”卻是摸不著,看不見很抽象的概念,教師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設置懸念,很快激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二、架設橋梁,引好“探究”路
新課程標準強調: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主觀愿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存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把學生從“我教你學”的模式中解放出來,還給學生在課堂上思考的空間和權利,在課堂上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活動的時空,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體驗、發現知識,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起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這樣,在教師恰當的引導下,學生就會樂于參與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教學時,課始,教師播放“烏鴉喝水”的動畫,然后提出問題:“烏鴉為什么能喝到水呢?為什么要放若干塊石子呢?”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在實驗中,逐步解決以下問題,從而開展學習活動。(1)在兩個同樣的燒杯(其中水面高度相同)中分別放人大小相同的一塊石頭,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2)取出石頭后,再分別放人大小不相同的一塊石頭,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3)只有石頭在水里才有這種現象嗎?你還想到了什么?
又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二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一課時,教師邀請學生一起來做游戲,先請學生仔細觀察老師的動作:教師拍手一次,拍肩兩次,重復做三次。然后問:“誰知道接下去該怎么拍?為什么?”讓學生接著拍下去,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是怎么做的,使學生感悟到老師的動作是有規律的。隨后,教師揭示課題,引導學生探求新知。
三、精心組織,引好“合作”路
合作交流是小組學習的重要形式,合作交流能集思廣益,有利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精心組織,引好“合作”路,能開闊學生的思路,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在教學《年月日》時,課前我已經安排學生回家調查了解父母及自己的生日,上課時借助詢問生日加深年月日的時間概念,接著又問學生:你們還知道哪些有關時間的知識呢?這時學生都充滿了因已有知識帶來的喜悅,競相舉手說:“一年有12個月”“一年有365天”“一年中有的是大月,有的是小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這時我激勵他們:“你們真了不起,知道的還真不少”。然后回轉話鋒:你們知道的知識雖然多,但有些零碎,不夠完整,這節課,我們來把這些零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共同學習。學生立刻提出:“為什么有時一年有365天,有時一年有366天呢?為什么2月份有28天的時候,也有29天的時候?,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我贊賞道:同學們真善于發現問題,這些問題我們就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教師給小組發放不同年份的年歷卡,并引導、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去交流發現,解決問題、歸納建構知識,讓學生切實參與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四、搭建平臺,引好“展示”路
數學課堂中,教師切忌一味地向學生灌注知識,如果一堂課教師總是不放手,絮絮嘮叨,沒完沒了,從上課講到下課,結果學生頭腦里還是一片空白,長此以往,還會造成學生不愛動腦筋,不愛回答問題,因為讓學生展示的機會已經被教師的包講所取代,教學中的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也就淡然無存。教師與學生地位的平等是教學相長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需要,要搭建好平臺,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和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能夠自由地想象和思考,讓他們的智慧和靈感得以開發和閃現。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敢于在全班同學面前拋頭露面。如:有的同學喜歡當小老師,我們不妨讓他上臺給大家講一講,說說他的思路和想法。有的同學很善于思考問題,能從多角度來考慮問題,解答問題的方法常常是與眾不同的,我們就應該讓他多上臺來談一談,開拓同學們的思路,又如,有的同學很喜歡當小演員,教師不妨多讓這部分同學來演一演,讓課堂妙趣橫生,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一堂數學實踐活動課中,教師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子拿著一張百元鈔票到商店買了20元的香煙,店主由于手里沒有零錢,便拿著這張百元鈔票到隔壁的商鋪換了100元的零錢,并找回了男子80元錢,那男子拿著20元的香煙和80元錢走了,過了一會兒,隔壁商鋪的老板找到店主,說剛才店主拿來換零錢的百元鈔票是假幣。店主一看,果然是假幣,店主沒有辦法,只好又拿了一張真的百元鈔票還給隔壁商鋪的老板。教師問:在整個過程中,店主一共虧了多少錢財?”同學們很快說出答案,但是各不相同:有的說200元的,有的說120元的,有的說180元,并且各持各的意見,爭執不休。教師并沒有急于評價誰對誰錯,而是拿出真鈔、假鈔和香煙,讓爭執的同學劃分角色,自行上臺表演,課堂上不時發出同學們開懷大笑的聲音,在這歡樂笑聲中,在這逼真的表演中,學生悟出了知識,明白了道理。這樣的課堂充滿了民主和諧、平等與自由,學生的自信心在增強,學習潛能被開發出來,課堂變成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沃土,生長智慧的殿堂。
五、留給時空,引好“實踐”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數學教學中,很多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單靠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猜測,結果不一定是正確的。“百聞不如一見”,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留給學生時空,引導學生親自動手試一試,去“做一做、畫一畫、擺一擺、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和感悟知識。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一教學內容時,學生會根據平時的印象,錯誤的認為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此刻,教師沒有花太多的精力去講解、去演示,而是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折一折,再結合對稱的定義來理解,學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奧妙了。又一個典型的實例,“一塊正方形的木板,鋸掉了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問題一提出來,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出:3個,根據常理,4個角減去1個角,肯定是3個角。同理,教師只要引好“動手實踐”的路,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其實,許多有關空間與圖形的知識都需要教師充分留給學生時空,讓學生去動手實踐,從實踐活動中發現知識、獲取知識。
當然,隨著課改的深入實施,課堂教學改革依然是一場持久、復雜的攻堅戰,要打好這場攻堅戰,還需與同仁們攜手共進,共同研究和探索,只要我們秉持愛生之心,遵循科學理念,精心設計,智慧施教,扮好學生的引路人,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看到的將是一朵朵絢麗的素質教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