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 楊勝輝 蔡銳 陳伶利 盧芳國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中醫院校中西醫結合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從調整實驗課教學課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思考課程的實驗教學改革,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實驗課教學質量,為中醫院校中西醫結合專業西醫基礎課的實驗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 實驗教學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提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課外科技活動體系的構建,NO:177);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感染性疾病中醫藥防治研究》資助項目(NO.15);湖南省省級精品課程《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資助項目(NO:48),湖南省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基礎》資助項目(NO.100602),湖南中醫藥大學重點學科《病原生物學》資助項目(NO.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98-01
實驗技能的培養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我校盧芳國教授等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學改革進行過很好的探索[1-2],但針對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該課程實驗教學改革尚在摸索中,本文就中西醫結合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進行論述,以期拋磚引玉。
1.實驗教學的現狀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是中醫類院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的醫學基礎課,由于課程內容知識點多、涵蓋面廣,理論與實驗教學均有一定的難度,筆者認為目前中醫院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驗課程實驗教學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
1.1實驗課課時明顯不足:Z例如,我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本課程總課時為72個課時,實驗課僅為15個課時,這對實踐操作要求比較高的醫學生來說,顯然不夠,不利于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提升。
1.2.教學內容欠合理:一是實驗內容仍然以驗證性實驗為主,綜合性實驗偏少。例如,我校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本課程共設置6次實驗,其中4次驗證性實驗(免疫學實驗,革蘭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與真菌,常見寄生蟲與蟲卵觀察),2次綜合性實驗(細菌人工培養、消毒、滅菌和藥敏實驗,化膿性球菌和腸道桿菌的觀察與鑒定)。二是實驗內容以西醫基礎知識為主,未能體現中醫學知識,不利于學生理解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內涵。
1.3教學方法欠恰當:由于《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內容多、龐雜,實驗課時老師講授原理、演示操作的時間過長,學生操作時間減少,實驗課有理論課化的趨勢。例如,免疫學實驗,老師講解直接凝聚反應(玻片法)、間接凝聚反應(試管法)、單向瓊脂擴散實驗、雙向瓊脂擴散實驗、酶聯免疫吸附實驗等的原理和演示部分操作,占去大部分時間過,學生只能利用剩余的少量的時間完成直接凝聚反應(玻片法)的操作。這種實驗課理論化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2.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
2.1適當增加實驗課教學課時:在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適當增加實驗課課時數,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與鞏固理論知識,更主要是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總課時為72課時,把實驗課課時從15學時增加到20學時,以保證綜合性實驗和分析性實驗的開設,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2調整教學內容:在實驗課總課時增加為20課時的基礎上,增加綜合性/分析性實驗。實驗課內容調整為3次驗證性實驗和4次綜合性/分析性實驗。驗證性實驗內容分別是革蘭染色法與抗酸染色法,流感病毒的血凝實驗和真菌菌落形態觀察,常見寄生蟲與蟲卵觀察。綜合性/分析性實驗分別是免疫學實驗,細菌分布、人工培養、消毒、滅菌和藥敏實驗,膿汁標本的分離鑒定,腸道致病菌的分離鑒定。免疫學實驗學生除操作玻片直接凝聚反應外,還要操作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檢測抗原或抗體或細胞因子),通過實驗掌握感染性疾病的免疫診斷實驗技術;細菌人工培養、消毒、滅菌和藥敏實驗,要求學生自己配制培養基,進行消毒滅菌,并增加中藥抗菌作用檢測的藥敏實驗;膿汁標本的分離鑒定,要求學生以膿汁標本進行化膿性細菌的分離培養與鑒定實驗;腸道致病菌的分離鑒定,要求學生以糞標本進行腸道致病菌的分離培養與鑒定實驗。教學內容的調整,增加了學生實驗操作的機會,提升了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改進教學方法:實驗課教學課時增加、教學內容調整,必然要求改進教學方法,我們主要從以下方面改進:①每次實驗課前,布置學生預習實驗內容,使學生對當次實驗課內容預先了解。這一點對于內容多、操作復雜的綜合性/分析性實驗的順利進行尤為重要。②實驗集中在每學期的后階段進行,綜合性/分析性實驗與驗證性實驗交叉進行。例如:細菌分布、人工培養、消毒、滅菌和藥敏實驗(綜合性實驗)與革蘭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驗證性實驗內容分別是)交叉進行,第一天上午安排學生配制培養基、消毒滅菌,并進行體表、口腔細菌分布檢測和中藥藥敏實驗操作,下午安排學生進行革蘭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操作,第二天上午安排學生觀察并分析口腔細菌分布檢測和中藥藥敏實驗結果。③減少實驗課中教師的講解,保證學生的操作時間。實驗課程中老師只講解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和操作難點,大部分供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作用。
3.結語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由于課程內容龐雜、涵蓋面廣,理論與實驗教學均有一定的難度。中醫類院校的許多教學工作人員對病原生物學實驗的教學改革進行了一定的探索,例如,盤箐等通過開設“三性”實驗(綜合性、設計性、探索研究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他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肖家祁等將微生物學和寄生蟲學實驗教學中的驗證性實驗內容進行刪減和有機組合,構建了病原生物學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對病原生物學實驗改革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4]。林華勝等通過把醫學微生物學實驗、醫學免疫學實驗和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刪除純屬驗證理論、不具備基本技術訓練的項目,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及創新型實驗,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作為首要任務,經過5年的實踐,卻得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大大激發了學生對實驗課的興趣[5]。
本文針對目前中醫院校中西醫結合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的現狀,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其目的是通過增加綜合性實驗和分析性實驗,而擴充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實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下一階段知識的學習和今后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盧芳國,申可佳,李珊,等.中醫院校《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省級精品課程建設與申報的實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1(2):71-73.
[2]蔡銳,盧芳國,李珊,等.中醫院校《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改革思考[J].中醫藥導報,2009,15(6):114-115.
[3]盤箐.“三性”實驗在病原生物學實驗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1,8(8):113-114.
[4]肖家祁,楊楊,吳健樺.病原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8suppl:46-48.
[5]林華勝,張薇,謝文熙.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經驗淺談[J].西北醫學教育,2009,17(6):1192-1193.
作者簡介:
高強(1973-),男,湖南慈利人,博士,講師,從事《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與教學研究。
盧芳國(1961-),女,湖南瀏陽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