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欣
【文章摘要】
文化與文化個性是影響和決定城市綜合競爭力、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廣州要根據自身的城市個性,充分挖掘與開發豐富的經濟文化資源,著力培養良好的文化個性與城市主題文化,從而提高國際競爭優勢,打造成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文化核心城市。
【關鍵詞】
文化個性;大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
一個城市的文化個性越突出,城市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則越大;城市風格越鮮明,城市的創造力和輻射力則越強。黨的“十八大”和“十二五規劃”的精神都把文化建設提到歷史上未有的高度,廣州是中國文化經濟大發展的前沿城市,如何培養良好文化個性,將自身打造成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文化核心城市,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發展的需要。
1 廣州培養良好文化個性之目標設想
一個城市是否適宜生活居住和創業發展,是否有競爭力,除了政治、經濟環境,最重要的就是文化個性,因此文化建設已被確定為廣州未來20年發展的重頭戲。在新的歷史時期,廣州文化工作將緊緊圍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總目標,在深入挖掘、全面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基礎上,建設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歷史文化名城。
根據黨中央關于“美麗中國”之藍圖,我們應把廣州建設成既濱江又濱海的美麗城市。城市是經濟活動及社會財富的聚集地,是人類文明的結晶體。人類文明可分成河流文明、海洋文明兩大類,城市亦可相應分成河流城市、海洋城市兩大類。廣州既有大河(珠江)流過,又靠近大海(擁有南沙良港),可謂得天獨厚。
海洋文明是人類認識、理解和把握海洋,調整人和海洋關系,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結下的成果。她比河流文明具有先進性,在豐富傳統文化、培養探索精神、促進改革開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廣州要充分吸納海洋文明的積極成分,打造且發揮良好的文化個性,為新型城市化、建設幸福廣州增添精神動力;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及海洋經濟,為提升競爭力打造經濟基礎。實際上,南沙開發的目標也在此。
什么是良好的文化個性?除了廣東精神所說的厚德誠信敏行,至少還要包括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團結互助、開放包容和自由競爭等。我們還應建設和完善文化設施,發揮文化中心的功能和作用;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優化文化市場環境,加快培育發展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構建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管理機制和法律保障體系;全面構建中心城市的現代化文化體系,建設區域性的文化藝術中心和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建設布局合理、人才薈萃、設施先進、管理有序、具有地方特色和現代國際水準、與現代化中心城市相適應的 “文化廣州"。
2 廣州建成文化核心城市的基本策略
古代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橋頭堡,近代廣州是接觸西方文明、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先驅,當代廣州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州的文化潮流往往會影響全省、華南地區乃至全國,又與香港、澳門聯系緊密,因此建設文化核心城市責無旁貸。具體的實施建議如下:
(1)進一步開發濱海文化資源、打造既濱江又濱海城市
廣州有豐富的海洋經濟資源,若能充分挖掘濱海文化資源,并整合好地域文化資源,相信能夠打造出一個嶄新的既濱江又濱海、河流文明與海洋文明有效融合的新城市。文化資源能否被用作為經濟要素?答案是肯定的。各種文化景觀可被開發成旅游項目,民俗風情與思想觀念也可作為經濟要素,應用到相關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這些不僅是發展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的資源條件,而且還能作為文化要素應用到其他有關行業中,提高其他產業的文化含量與文化附加值,進而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城市競爭力。
近年廣州港口經濟呈現的特點有:內貿貨物快于外貿貨物增長,主要是原油、礦石、鋼材和糧食等貨物吞吐量快速上升;到港船舶大幅增長,主要是5萬~12萬噸級船舶大幅增加;重點貨物的流通任務完成得比較好,如礦石、鋼鐵和糧食等增長幅度較大。廣州南沙港交通便利,是政府發展規劃的重點。“南沙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南沙新區的發展分三步走,用40年左右的時間,將南沙建設成國際智慧海濱城市、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新區、大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新樞紐,到2050年達到香港及其他國際先進城市的發展水平。
目前,廣州南沙港屬區域性的水陸交通樞紐。南沙港快速路、京珠高速公路和黃欖支線、江中高速公路、廣州地鐵4號線及南沙客運港等聯結大珠三角各城市,南沙港貨運航線已覆蓋歐洲、美洲、東南亞、中東及澳洲等國際貿易區。區內擁有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港區和高新區,已形成汽車、造船、鋼鐵、重型裝備、港口物流、高新技術、精細化工等產業基地。南沙建有天后宮、濱海公園、百萬葵園、人工濕地等旅游景區,區內存有距今3000多年的鹿頸村遺址,及宋代以后的古建筑、摩崖與雕刻。中國社科院課題組明確指出,作為粵港澳合作的三大平臺之一,廣州南沙新區未來的發展將承擔重大的歷史使命,建議中央批準廣州南沙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國家級新區”,先試先行。這標志著廣州南沙新區的開發建設,在理論研究層面已獲得重大突破。
(2)開發文化資源,以獨特文化個性助推文化產業發展
科學發展模式既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也需要良好的文化個性來支撐。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既需要先進的、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也需要培養、發展良好的文化個性,在各行各業注入文化元素,以文化含量提升產品附加值與產業競爭力。與此同時,深化改革需要充分挖掘并發揮文化資源的要素作用,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擴大開放的重點也應注意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廣州文化個性獨特,文化產業前景廣闊。目前已建有亞洲最大、設施最先進的花卉拍賣中心,成為國內外鮮花交易平臺;已有較大的珠寶玉石交易中心,可考慮設立珠寶交易所;在報刊出版、音像影視等方面已有一些優勢,可與港澳加強合作,盡力開拓海外市場;收藏品行業在整個中國可謂方興未艾,廣州也有條件、有必要開拓這個市場,建立收藏品交易平臺,等等。
近年來,廣州市政府將文化產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興產業重要內容,尤其是廣州舊城改造與“退二進三”產業升級相結合之后的新概念文化創意產業迅速崛起,正成為廣州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未來的支柱產業。例如太古倉碼頭廢舊倉庫,注入文化新元素之后變成葡萄酒批發基地,珠江啤酒則搬進了博物館;再如廣州紡織機械廠變成服裝創意園,被稱為“東方米蘭”、“廣東紡織設計師總部基地”的時裝秀影響著時裝的最新走向。文化元素注入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得廣州的文化產業以一種嶄新面貌崛起。僅在2011年,文化創意產業就為廣州經濟帶來上百億元的增加值。
另一著名例子就是利用廣州個性特色,重新打造荔灣老商圈,使之重新煥發新的生機。歷史上的荔灣就是廣州最重要商圈,近年荔灣區政府對悠久的商業文化進行了挖掘,對騎樓不是拆除而是連片保護與開發。騎樓商業街道是文化與商業的融合,同時注入時代元素,賦予新的活力和生命力。除了騎樓之外,荔灣區還實施一系列保護與開發嶺南文化的措施,以求形成商業文化產業鏈。“十一五”期間,荔灣區政府推出的“五區一街”項目(指荔枝灣文化休閑區、陳家祠嶺南文化廣場區、沙面歐陸風情旅游區、十三行商埠文化區、水秀花香生態文化區和上下九商業步行街),不僅彰顯了文化引領功能,而且讓荔灣區經濟邁上一個新臺階。圍繞“西關文化”這一內核,荔灣區逐步形成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民俗風情文化、商貿文化、曲藝文化、園林文化、禪宗文化及工藝文化等特色文化。這些特色文化最終又都固化在商埠、古剎、老街、名店、舊居、美食、曲藝、民俗之中,發展成為新的文化產業。
(3)提升文化品質,發揮廣州在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文化核心作用
在世界級城市群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會有一個或幾個核心大城市發揮中心作用,作為人口和產業聚集的引力中心,另有大量的中小城市和鎮區圍繞著核心城市來運行。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廣州在大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城市個性效應,將廣州建成大珠三角城市群文化核心城市,爭取和香港并駕齊驅。
廣州文化個性兼具嶺南文化和廣府文化特色,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廣州個性文化以農業文化及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歷史進程中不斷吸取、融匯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如開放兼容、務實創新等。自古以來,廣州就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建筑園林、宗教傳承、音樂戲劇、文學藝術、工藝繪畫、飲食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淵源與鮮明的個性,給人以多層次、立體和豐富的感受,使廣府文化在廣東各民系文化中占有優越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進文化思想的影響,使廣州得風氣之先,廣州文化獨具冒險和創新氣質,反抗性和斗爭性也特別強烈,在中國近代史上精英輩出,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國以及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歷程中,有一種“敢為天下先”的最為寶貴的性格特征。
如果將大珠城市群比作一座大莊園,港澳就是兩扇大門,或者由香港當大門,澳門算做側門。也可以說港澳就是兩個大門神,好像古代的秦叔寶、尉遲恭那樣守護著祖國的南大門。廣州則應做成大珠城市群的標志性建筑,讓廣州塔來標志大珠三角的發展高度與文化高度。加上“吃在廣州”的說法廣為流傳,故廣州還可以和東莞一起,作為大珠城市群的休息室和宴會廳。
競爭優勢不只靠價格,還要依靠效率和效益,以及良好的文化品質。在大珠城市群中,廣州城市文化個性獨特,文化產業前景廣闊,可與港澳加強合作,盡力開拓海外市場;要發揚優良傳統,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制作、供應文化大餐,而不只是飲食大餐。綜上所述,廣州完全有條件建成為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文化核心城市。這一目標如果順利實現,廣州就會擁有強大的、持續的核心競爭力。
(4)創新城市發展理念,利用城市個性文化包裝和經營城市
首先,把文化個性融入到廣州城市規劃中。結合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設,規劃設計具有廣州獨特文化內涵的標志性建筑、雕塑和主題公園等。實際上,已經建成的珠江兩岸景觀帶、中信廣場(瀑布)、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奧林匹克中心、廣州新體育館、廣州歌劇院、廣州藝術博物館、廣州大學城、廣東科學中心等都注入了個性元素,使整個城區更具文化特色。
其次,把文化個性融入到廣州文化建設中。發揮廣州傳統特色文化節日的帶動效應,推廣城市品牌與城市個性特色。近幾年,廣州“波羅誕”千年廟會已成為廣州民俗文化節的組成部分。大型仿古祭海儀式表演,以波羅雞等民俗方陣表演為烘托,以人龍參拜、交替唱頌為亮點,融合廣東特色吹打樂的精華,再現古代朝拜南海神的盛況,迎來數十萬參觀人次,其中有不少是港澳同胞及海外僑胞。菠蘿誕廟會甚至還通過“采借——置入”的方式,傳播到東南亞乃至更遠的地方,讓海外華人也過上菠蘿誕。同時激起了廣州居民制作菠蘿誕工藝品的興趣,由此能夠培養更多的工藝接班人,讓菠蘿誕在工藝品傳承上得到延續,在民間獲得新的生命力。今后的文化設施改造與建設、文化活動策劃與安排,以及企業文化的包裝推廣,均可廣泛注入廣州個性的文化創意和文化符號。
再者,把文化個性融入到廣州社會建設中。通過各種傳播媒體,以城市主題文化培育、弘揚城市的文化精神與文化個性,讓市民在主題文化中實現價值認同并擁有廣泛的幸福感,讓城市個性文化自覺融入市民的生活形態,真正成為包容歷史、照亮現實、引領未來的燈塔。
隨著城市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國內眾多城市紛紛確立和構建自己的文化個性,以此來統領城市的建設規劃、經濟規劃與文化規劃等,凸顯城市的戰略特色及品牌特色。城市文化個性既是發展主題也是文化主題,是當今城市最重要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及社會資本。因此,廣州培養及發展良好的城市個性,尤其是文化個性,對于實現新型城市化,提升自身的區域競爭力乃至國際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廣東統計年鑒》2010年、2011年
[2]劉茜,《廣州文化產業發展調查》,《南方日報》, 2012年0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