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促進中小微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關系到整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關系到拓寬就業渠道、保持社會穩定,是增強社會內生力量的重要抓手。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推動中小微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因為中小微企業發展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意識等因素,需要創新法律服務體制和機制,切實引導中小微企業對法律服務的認識和運用,既需要進一一步加強政府服務意識、又要引入市場機制,吸納移動互聯網的新思維,與時俱進。
【關鍵詞】
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現狀與對策
1 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現狀
1、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主體現狀
法律服務是指法律執業人員向當事人提供一切有償法律活動的總和,包括訴訟辯護與代理以及非訴訟代理、法律顧問、提供公證等專業法律活動。法律服務具有商業服務的有償性和競爭性,又具有專業性和公益性。
我國的法律服務主體以律師隊伍為主、以公證員、其他以法律知識和技能為法人或自然人防范法律風險、實現正當權益的機構和個人、公職法律顧問等為輔。從1980年開始律師已成為非公務人員的專業法律工作者,律師事務所為合伙企業。
以沈陽市為例,依據遼寧省司法廳律師管理處統計,2012年至2014年全省年檢注冊的律師事務所(含法律援助中心)分別是為202家、210家、225家;律師分別為2551名、2558名和2800名,律師的年增長速度不足9%。2014年注冊執業的225家律師事務所平均每個律師事務所為12.4人;5名以下律師的律師事務所為72家,占沈陽律師事務所總數的32%,可見,目前遼寧省的律師事務所規模小,按企業規模劃分上均屬于中小微企業。整個律師隊隊伍的擴張速度不快。
2、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體系現狀
依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七部委聯系發出《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在先后建立多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遼寧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就是國家工信部2011年度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的項目,也是遼寧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重點項目。
遼寧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是立足全省產業發展規劃,以省級服務平臺為樞紐,市級綜合窗口、產業集群窗口服務平臺為節點,形成資源共享、服務協同、功能完善、覆蓋全省的服務網絡體系,具有示范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主要是以線上發布信息,線下活動為主,以座談會、培訓和咨詢活動的方式向中小企業進行提供包括法律服務在內的八個方面的服務,成為遼寧省中小微法律服務體系的主要平臺。
3、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需求現狀
由國家工商總局全國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報告課題組分析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各類企業總數為1527.84萬戶。其中,小型微型企業1169.87萬戶,占到企業總數的76.57%。將4436.29萬戶個體工商戶納入統計后,小型微型企業所占比重達到94.15%。2011年-2013年遼寧省小微企業所占企業總數比例約為87%。遼寧省小微企業占比高于全國比例。截止到2012年,遼寧中小微民營企業183.9萬戶,從業人員1134.5萬人。
中小微企業具有吸納就業、技術與模式和創新帶動經濟發展的強勁優勢。一方面,小微企業是吸納農村入城勞動力的主要實體。我國每年新增加大中專畢業生1000多萬人,中小微企業同樣是吸納大學生初次就業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提供了全國約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的中小微企業比例應不低于82.6%。所以,人才與技術的法律風險管理,是中小企業法律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
中小微企業規模小,聘請專職的法律服務人員成本高;由于初始就業人員多、流動性大,用工成本與用工風險相對更高,因此,對于中小微企業勞動法律服務、審查現有企業管理流程、規章制度制定的程序、經營的合法性,把控合同管理風險等都是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的重要需求。
2 遼寧省中小企業法律服務現狀分析
盡管遼寧省政府一直以來特別重視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及法律服務體系的建立,2011年開始 “遼寧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成并初具規模,但遼寧省的法律服務體系還有以下不足:
1、服務模式定位不清
遼寧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是我國工信部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一系列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的一部分,至今為止,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仍有分歧,服務于中小企業是政府服務職能的一部分,還是以“以政府主導,市場為輔”亦或“以市場為主導,市場為輔”,調研顯示,認為以“政府為主”僅占被調查對象的12.%,“以政府主導,市場為輔”和“以市場為主導,市場為輔”各占43.7%,有6.25%認為應以中小微企業自發形成服務,沒有人選擇以“市場為主”。現階段對中小微企業服務模式上看,政府參與、與市場結合是可以達成共識的選擇。
可見,以“政府為主,以市場為輔”與“以市場為主導,市場為輔”的公共服務模式勢均力敵,看似差別不大,但實際上是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在是目前政府職能要求對弈的直接表現,前者較為保守,后者略前進步。
2、政府影響過大,服務效率不穩定
從2013年初至今,以“政府為主,市場為輔”的現有模式和運行機制看,與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需求不相匹配。例如,“中國中小企業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網址www.eme2000.com),從該網的信息顯示,該平臺由新優企(北京)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運營,以O2O(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引領企業服務的標準化和產品化,擬打造國內最大的企業服務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該平臺分為線上、線下服務,線上分為融資投資、信息化、管理咨詢、財稅法律、市場營銷及其他專業服務;線下則以地市縣區服務中心為基礎,將需求與產品進行互動。
該平臺與遼寧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的運營模式有相同之處,運營商優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企管中心,由優企科技投入優勢資源,是以政府為依托,融入企業資本的科技公司,以為全國中小企業提供高效優質服務產品的中國中小企業服務平臺為開發和運營宗旨。該平臺最早的信息為2010年4月18日,最近的信息為2012年11月21日,再無更新信息。看似已具有較好運行模式的平臺,因政府職能調整該平臺已暫停運營。
3、網上法律服務體驗不良
調查顯示,目前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法律服務的形式主要包括:調解委員會、誠信評價中心、信訪調解中心、網絡平臺,其他咨詢培訓平臺,而其他咨詢培訓平臺和網絡服務是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法律服務渠道的首選,分別占50%,占31.25%。受中小微企業歡迎的方式以線下、免費為主,分別占56.25%和50%。可見,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在法律服務方式上與傳統的調解方式相比更具優勢,受中小微企業的歡迎,但與咨詢、培訓相比還有差距,網上所提供的法律服務產品及客戶接受服務的體驗有待進一步完善。
4、混淆公益服務與免費服務
公益服務是在本職崗位之外為公眾提供無償服務。政府提供的中小微企業公共法律平臺具有公益性,對其他服務主體應當倡導公益服務,但“公益服務”不等同于“免費服務”。如果律師以顯著低于同行業為他人提供法律服務,有可能涉嫌不正當競爭或違規行為,只有特定情形下,律師為當事人提供無償(或明顯低于市場價值)的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以網絡形式如何將法律服務的公益性、公平有償的市場性融為一體,是對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機制和體制的一次大的挑戰。無論法律服務的提供者還是法律服務的接受者,均應當遵行公平有償市場規則。
5、線上與線下服務隔離
目前全國絕大多數的公共服務平臺以發布信息為主,沒有形成真正在網絡上提供互動、互助式服務模式,隔離了線上與線下服務。
現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已經足以支撐項目直接在網上進行協商、洽談和買賣。中小微企業所需要的法律服務,一方面是對政策法律法規的咨詢、指導,另一方面是對具體經營、管理問題的及時處理。這些一對一的及時得到的服務是線下法律服務的優勢,但收費成本又減弱了這種服務的持續性。現在,更多律師以網上咨詢做為接受法律顧問、訴訟代理的宣傳渠道,由于角色和信息溝通不當造成提供的法律服務質量不高,令客戶不滿意。
另一種情況是,法律服務平臺上顯示是著名律師,律師事務所主任等,但在線上、線下提供服務的具體人員則可能不是其人。
3 促進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
面對中小企業在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突出,這些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在政府職能轉變,建立服務型政府時,加強不同領域的法律服務體系方面必須在體制、機制方面注入新的理念和活力。
1、轉變政府法律服務觀念
法律制度及實施水平是社會政治經濟的風向標。在我國,法律一直以來只視為社會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從“六五”普法至今,到憲法日的確定,法律在相當程度上依然沒有完成普法工作。人們觀念和認識層面上,突破了法律只是判刑受罰的狹隘認識,法律成為解決爭議和糾紛的重要途徑已被現代社會所接受。盡管如此,從調研可以看出,中小企業在經營或管理過程中出現爭議找法官、找領導,即走關系,找權力尋求解決之路,依然體現了法律服務尚處于管理工具和手段這一層面。司法法官體制改革和依法行政將進一步帶動政府職能的轉變。
2、增強普法宣傳辦度促進依法治企
約60%的遼寧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的人員在調查中顯示“不清楚所服務企業每年涉法事件的情況”,“不清楚其企業是否已有法律顧問的情況”,說明政府對所提供服務的情況并不是很清楚。
改變政府服務面面俱到的有服務等于沒有服務,服務沒有從實際出發,把法律服務與企業管理分割開來,不僅企業本身不知道、不清楚哪些問題法律、法規有規定、有限制,提供法律服務的政府把法律服務置于企業爭議的解決的事后救濟和處理上。而對于企業經營而言,特別是在以市場規則為核心的競爭體系中,法律法規就是企業經營、管理的紅線和指向標,不懂法、不懂得如何運用法律是中小企業易于被市場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
3、新服務模式和運營機制
“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輔助”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中法律體系建設,政府為主,應當體現在平臺由政府出資搭建、由政府管理網絡平臺運營,制定法律體系框架,制定法律服務運行規則、服務平臺的準入條件、審查法律服務主體資格,建立信用審查系統,對中小企業接受服務的真實性和信譽建立評價機制等,創建互聯移動平臺特有服務交易平臺的信用模式、監督懲戒機制等。
以市場為輔,將免費服務轉為法律服務提供都的信用等級,與優惠的法律服務結合起來,應當在公共服務平臺上建立公平、開放、安全、低價的交易體系構建上更有作為。
4、擴大法律服務領域
在構建法律服務領域方面,除了有爭議解決、調解、訴訟、公證等部分,還應當在整體法律服務框架建構方面,貼近中小微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實際需要,從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需求出發,形成模塊,方便中小微企業檢索和選擇。例如,企業設立、兼并、風險管理、融資投資、知識產權、市場競爭等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體現的法律服務,結合網上即時咨詢,
法律服務依然以信息、宣傳等造勢為主,真正以專業的知識、技能、法律的運用改善企業的管理、降低企業經濟決策風險、化解各種爭議、持續為企業服務并沒有成為服務的宗旨。
5、增強線上客戶體驗
“服務”質量的重要評價主要來自于客戶的體驗。調查中顯示,現有的中小微企業喜歡線下服務方式,就是法律服務在線下一對一即時靈活,有針對性的解決實際問題,對客戶的體驗更好。
以網絡服務平臺,必須體現互聯網的便捷,發揮移動互聯網的優勢,降低中小微企業取得法律政策、法規咨詢服務的成本,體驗法律服務咨詢的方便、持續和準確的服務機制建設。
線上客戶的另一個體驗是安全。服務平臺的提供者應當在交易中合理籌劃,對交易平臺的信息、客戶、交流及交易程序等信度提供保障。
線上客戶的另一個體驗是優惠。網絡縮小的時空,方便服務供求雙方的溝通、交流和合作的時間和成本,可以使雙方得到真正的服務優惠。
6、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功能
涉及有服務于中小微企業法律服務的機構,可以聘任機構的法律顧問隊伍,專職在服務平臺上為中小微企業、子平臺的法律服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指導。
另外,應當將公共法律服務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將公共法律服務事項納入政府購買項目,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常態化、可持續。推動建立公益性法律服務補償機制,體現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政策。
【參考文獻】
[1]陳娟,論我國法律服務市場主體.商界論壇.P151
【作者簡介】
盧紅丹,1968年,女,遼寧省遼陽市,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法律碩士,法律工作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法和勞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