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陜西省體育局項目編號13111
【文章摘要】
本文在結合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背景下,對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的建設工作進行了分析探究。當前連動型、自治型、依托型、產業型、互動型等是我國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所采用的主要發展模式。農村社區多元化服務體系發展模式對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的建設改革具有重要影響,體育文化的構建要堅持低碳生活理念、以人為本、緊跟信息化發展潮流等全新理念,從而促進體育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
體育文化;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
1 當前農村社區體育服務現狀
本文結合華南理工大學陶李選擇不同的村莊進行的農村體育服務的調查中發現,當前農村社區體育其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投入不足和利用率低,農村體育經費來源單一,多靠上級財政撥款,村莊投入甚少;同時通過對村莊的調查發現農村體育經費投入不足直接表現為運動場地匱乏。在 30 個有效村莊樣本中,各類體育場地個數合計 57,村均擁有體育場地 1.9 個,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約為 3 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 0.18 平方米(見圖1)。
2 對我國農村社區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發展模式的構建分析
針對我國農村社區體育服務方面存在的經費投入不足,人均場地低等問題,本文結合農村地域、地理環境、經濟生產方式、人文環境、歷史文化傳統、社會生活方式等,提出采用連動型、自治型、依托型、產業型、互動型等模式,從而促進農村體育服務的發展。
2.1 依托型發展模式
在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是由教學單位負責農村社區體育活動開展工作的模式即為依托型發展模式,該教學單位主要以大中專院校或中小學校為主。學校里的體育資源較為完善,不僅有專業的體育教師作指導,還有健全的健身場地器材,將學校作為農村社區體育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具有顯著優勢,可以通過以下多種方式支持農村社區體育活動工作的開展: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社區體育活動當中;由體育教師擔任社區體育的指導工作;學校場館器材在節假日期間對社區居民是免費開放,實現資源共享,但學校在調動、組織社區體育資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2.2 連動型發展模式
在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以農村村委會帶動各生產小組、生產隊開展農村社區體育活動工作的模式即為連動型發展模式,該模式是農村社區體育服務所采用的主要發展模式,農村村委會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倡導者在活動實施過程中起到協調、監督、調動的作用,
連動型發展模式是一種行政管理模式,可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但該模式存在缺乏持久性、連續性的缺陷。
2.3 自治型發展模式
在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以村民自發組織、開展社區體育活動的模式即為自治型發展模式,在該模式中體育協調委員會是唯一官方機構。由社區頗具影響力且熱衷社區體育活動組織的個人或單位成立專門機構,由其負責發動、策劃、協調并開展社區體育活動,但該發展模式因缺乏行政管理部門的威懾作用導致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工作具有較強的隨意性,難以形成有效、持久的凝聚力。
2.4 產業型發展模式
在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將農村體育產業作為服務體系構建的載體,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是以開發鄉村體育旅游產業、健身俱樂部、文化發展公司以依托的,使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趨于產業化,該模式可以有效促進小康社會工作的全面開展、城鄉一體化發展,更推動了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3 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中的體育文化構建研究
3.1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做好體育文化傳承工作
我國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豐富內涵、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可以在社區文化中融入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可以使農村社區文化得到極大的豐富,形成多元化的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將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社會價值發揮到最大。在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我們應該將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在結合人文特點、地域環境的基礎上將農村社區文化建設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有效的融合,將農村社區當做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全新載體,在新載體的傳承中煥發生機活力。將賽龍舟、賽馬、斗雞、放風箏、踏青、扭秧歌、舞龍、踩高蹺、舞獅、踢毽子等傳統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引入到農村社區當中,使農村社區體育文化活動內容得到豐富擴充,使農村社區的居民在活動中鍛煉身體、陶冶情操、愉悅身心。
3.2 增強社區體育文化活力,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做到與時俱進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迎來了信息化的全新時代,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被滲透到了社會的各行業領域,社會信息化的發展為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的建設創建了更大的信息平臺及發展空間。在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要緊跟時代信息化發展潮流,保持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先進性、時代感,通過新科技、新技術的運用來推進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的構建進程,增強社區體育文化活力,使農村社區體育文化組織機構更加快捷、簡便、實效,構建信息化的社區體育文化服務體系模式,使社區體育文化的服務水平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并使社區體育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得到進一步的增強。
3.3 強化生態環保意識,堅持低碳生活的健康理念
之前我國很多農村為追求經濟高效益而忽略了生態環保問題,使周遭的生態環境遭到極大地破壞,經濟效益的提高是以犧牲蔚藍的天空、清澈的湖水、翠綠的樹木為代價的,農村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較為薄弱。在構建農村社區體育文化過程中,我們必須加強農村社區居民的環保意識,通過宣傳使其樹立低碳生活的健康理念,將環境保護意識和低碳生活理念滲透到場館設施的使用、規章制度的修訂、標語口號的宣傳、農村社區體育器材的方方面面,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參考文獻】
[1]劉振中.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目標下山東省新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2,11:64-65.
[2]馬大慧,王小壘,李文輝.新時期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中的體育文化建設[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04:15-17.
[3]張俊偉,苗苗,鄭衛民.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區體育服務體系構建的發展模式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1,01:55-59.
[4]范傳芳,王穎,葛慶煥.制約山東省農村社區體育文化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因素及策略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3,03:7-11.
【作者簡介】
王玲(1977-),女,陜西三原人,咸陽師范學院體育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