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蒼林
【文章摘要】
居民的收入直接影響消費水平,消費水平以及消費模式又和生活質量有密切的關鍵。近十年來居民收入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地區間收入差距逐年縮小,收入的主要來源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消費是收入的重要體現,從消費的各項支出來看,我國居民的消費觀念變化較大。消費觀念的變化直接影響了生活質量,本文通過恩格爾系、旅游消費支出等指標來衡量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居民生的活質量,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居民收入和居民的消費素質。
【關鍵詞】
居民收入;消費支出;生活質量
1 居民收入基本情況
隨著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以及國家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加大,居民的人均總收入也逐年提高,同時收入的來源也不斷發生變化。據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我國居民人均總收入為16354.80元,到2012年增長到了53917.99元,增長了2.3倍。如果刨除通貨膨脹及其它因素的影響,以1978年可支配收入為100作為原始基數,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從2002年472.13點增長到2012年的1146.70點,2002到2012這十年間年均增長率為9.27%,領先于全國 GDP的年均增長率。可以看出宏觀經濟的平穩增長,是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的重要保障。
從收入的主要來源看,2002年年均16354.80元的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35.10%,轉移性收入12.25%,經營性收入占2.03%,財產性收入占0.62%。到2012年,工資性收入占32.15%,轉移性收入占11.81%,經營性收入占4.73%,財產性收入占1.31%。可以看出,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并沒有顯著性的變化,工資收入仍是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營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最大,這可能和國家鼓勵私營經濟發展有較大關系。
近年來,地區間收入差距并沒有擴大,反而有縮小的跡象。2005年西部地區人均總收入為13917元,東部、中部、東北、西部四個地區的人均總收入的比值為151:101:102:100,到2012年西部地區人均總收入為22475.1元,東部、中部、東北、西部四個地區的人均總收入的比值為146:100:102:100。東部地區的人均總收入始終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其它三個區域基本持平,如此穩定的發展局面可能與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戰略支持有關系,而沿海地區憑借歷史積淀、地理優勢、開放的外部環境和優質的人力資源是其保持領先地位的原因之一。總體而言,居民的收入和經濟發展還是正相關的,但部分地區可能存在收入差距拉大的現象。
2 居民消費情況分析
收入是居民消費的基礎,只有收入穩步增長,消費才能持續增加。目前國家通過政策鼓勵居民消費來拉動內需,穩定的社會保障措施、輕松便利的信貸服務和多樣完善的就業、創業培訓體系、扶持措施,是居民增加消費支出的強心劑。而商家也紛紛出奇招,推出了種種優惠措施及付款貸款業務,在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驅動下,居民的消費支出不斷增加。居民在各項消費支出中除額度增加外,消費組合的比例也在發生變化。
近十年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從2002年的12059.78元增加到2012年的33348.62元,增加了1.76倍。2002年居民12059.78元現金的支出中,食品支出占37.68%,文教娛樂支出占14.96%,交通通訊支出占10.38%,居住費用占10.35%,衣著費用占9.80%,家庭設備及用品占6.45%,其它支出占3.25%。到2012年居民33348.62元中,食品支出占36.23%,文教娛樂支出占12.20%,交通通訊支出占14.73%,居住費用占8.90%,衣著費用占10.94%,家庭設備及用品占6.69%,其它支出占3.94%。十多年來,居民食品支出的比例在小幅下降,而交通通訊支出從2002年的1252元穩步增加到2012年的4910元。這從側面反映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在區域間的流動頻率加快,這和區域間頻繁的貿易往來有很大關系。同時通訊費用支出的增加,一方面說明人們對通訊設備需求增多,話費更多的錢購買電腦、手機,享受更高端的通訊業務,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彼此之間交流溝通和業務往來在加強。
3 居民生活質量分析
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近年來居民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本文將以恩格爾系數、國內人均旅游花費等幾個指標來衡量居民的生活質量。
恩格爾系數是衡量地區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國家、地方政府甚至普通百姓都對恩格爾系數都特別關注。恩格爾系數的具體算法是食物支出金額占總支出金額的比重,食物支出占總支出比重越高,恩格爾系數越大,反之越小。可以看出,當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時,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會逐漸下降。聯合國對恩格爾系數大小和居民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有一個界定,恩格爾系數在20%以下屬于極其富裕地區;20%—30%為富裕地區;30%—40%為相對富裕地區;40%—50%為小康;50%—60%為溫飽;60%以上屬于貧困地區。根據數據顯示, 2002年我國城鎮恩格爾系數為37.7%,2012年為36.2%,呈小幅下降趨勢,說明我國城鎮居民已經進入相對富裕階段;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則由2002年的46.2%下降到2012年的39.3%,說明我國農村居民已經從小康階段逐漸過渡到相對富裕階段。
旅游是居民追求精神享受的重要體現,居民花費在旅游上的支出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生活的質量。近年來,人均國內旅游花費逐年增加,農村居民旅游花費的增長幅度率高于城鎮居民。農村人均國內旅游花費從2002年的209.1元增加到2012年的491元,增長了135%;城鎮人均國內旅游話費從2002年的739.7增長到2012年的914.5,增長了24%。旅游花費的增加也證實了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越發達居民生活質量越高,產業的級別也就越高。
另外從其它一些指標也可以明顯看出居民生活質量在逐年提高。從汽車擁有量來看,2002年城鎮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0.9輛,到2012年增加到21.5輛,農村每百戶擁有生活用汽車的數量也從2010年的2.8輛增加到2012年的6.6輛;從移動電話普及率來看,2002年每百人擁有16.1部移動電話,2012年每百人擁有82.5部;從每百戶家用電腦擁有量來看,2002年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電腦數量為1.1,城鎮居民為20.6部,到2012年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電腦數量為21.4部;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來看,2002年人均公園綠地面積5.4平方米,2012年為12.3平方米;城鎮居民為87.0從升學率來看,以初中為例,因為初中輟學率比例較高,2002年初中升學率為58.3%,2012年初中升學率提高到88.4%。
4 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一些建議
1.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居民屬于理性和謹慎性消費者,居民儲蓄占總收入比例較高。尤其是進城務工人員,多數屬于保守型消費者。因此應提高居民對未來的預期,只有穩固的后盾和可以信賴的保障體系,居民才能增強消費信心,提高收入消費比例。目前我國正著手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居民對未來風險預期的減弱,居民消費的理念就會轉向提升生活品質方面。
2.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費的前提,目前工資收入仍是我國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應建立靈活多樣的生產要素參與機制,讓居民有更多的機會從勞動以外的其它生產要素中獲得相應的收入。另外分配制度也是居民收入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許多智力勞動者并未享受到知識所帶來的附加值收入,甚至其復雜的勞動還不如簡單的體力勞動收入高。因應調整分配制度,尤其是福利性收入應盡量轉化為貨幣性收入,多種渠道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3.提高居民的消費素質。只有居民消費素質的逐漸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才能真正提高。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和文化藝術水平近年發展迅速,只有居民消費素質的提高,才能真正享受到財富帶來的樂趣。因此應加速發展文化教育,從根本上提高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政治思想素質。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更好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濤制約杭州生活品質提升的經濟因素分析[期刊論文]-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07(6).
[2]吳子玉暢江蘇省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分析[J]暢統計科學與實踐,2012(6).
[3]英國工作和養老金部.英國在平均收入以下家庭情況.2012.
[4]徐躍華.論“按需分配”理解中的幾個歧義問題[ 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8):47.
[5]李曉寧,馬啟民.中國勞資收入分配差距與關系失衡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