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衡陽市社科基金項目《促進綠色經濟發展財稅政策研究》(ZJA2013026)階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摘要】
衡陽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在建設大湘南承接產業示范區的背景下,通過對衡陽經濟發展的概況及存在問題與矛盾的分析,探索衡陽綠色經濟的發展總體思路與模式,對衡陽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及推動湖南經濟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綠色經濟;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
1 發展綠色經濟在湖南省四化兩型社會經濟建設中的重要性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201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高出中部崛起發展戰略,湖南省四大區域板塊:長株潭城市群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大湘南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大湘西武陵山片區國家扶貧攻堅示范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先后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為加快湖南省“四化兩型”社會建設進程,201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設全面小康,努力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加快建設兩型社會,在全國率先走出一條兩型社會建設的路子”的戰略構想,走一條不以犧牲資源、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四化兩型”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
21世紀以來,湖南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各種資源消耗過快,排碳量日益增多,湘江流域、洞庭湖區污染日益嚴重,出現三大重金屬污染區,目前湖南面臨著巨大的節能減排壓力和嚴重不足的環境承載能力。綠色經濟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湖南省率先提出“兩型社會”建設,與當前“五位一體”相適應,湖南各地應上下一心,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綠色經濟,促進湖南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夢”。
2 衡陽市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2.1 衡陽市經濟發展現狀
衡陽市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面積15310平方公里,山地占總面積的21%,丘陵占27%,崗地占27%,平原占21%,水面占4%,人口 780萬,衡陽是全國26個老工業基地、南中國最大的鐵路樞紐城市和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京廣、湘桂、武廣高鐵、湘桂高鐵、安張衡高鐵等5條鐵路、1個機場、8條高速公路在衡陽交匯,地理位置優越,常寧的鉛鋅礦等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列,農副產品資源品種豐富,這為衡陽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先決條件。近10年來,衡陽被確定為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級綜合保稅區,已有富士康、歐姆龍等12家世界500強企業、中鋼衡重等17家央企、廣發和民生等30多家金融、保險、證券機構落戶衡陽。衡陽市國民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內產總值從2000年324億元發展到2013年2169億元,形成現代裝備制造、鹽鹵化工和精細化工、礦產品開發和加工、新型能源、食品和醫藥加工、現代物流6大主導產業群,同時旅游經濟、縣域經濟、文化產業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衡陽經濟社會已步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進入又好又快發展的道路。
2.2 衡陽市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2.1 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
在建設大湘南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背景下,衡陽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難度逐漸加大。一是農業發展模式轉變較慢。衡陽市一直以來是一個農業大市,而不是農業強市,農業生產方式以消耗大量資源和粗放經營的外延增長模式為主,農產品的深加工和產業鏈條延伸不足,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多。二是工業結構不合理。2000年以來,衡陽工業發展速度較快,工業內部結構卻不合理,電子產業、鹽鹵化工和精細化工、礦產品開發等資源型、來料加工簡單裝配工業占比重較高,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的較少,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產業發展步子不快。三是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批發和零售業等傳統產業所占比重大,而金融業、信息軟件業等現代服務業比重偏低,尤其是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率低,主要是南岳旅游市場,其他各景點未形成規模效益,缺乏整體規劃,現代服務意識不強。
2.2.2 資源消耗快、環境污染壓力大
承接珠三角產業戰略轉移的背景下,轉移多是資源消耗型、勞動密集型的企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衡陽市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建設的步伐。一是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衡陽市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加快,耕地面積占用情況日漸增多,人均耕地面積下降較快,湘江、蒸水、耒水等河流的水質污染嚴重,水口山有色金屬、耒陽煤炭資源雖然儲量較為充足,但過度開采,且開采不完全,造成資源浪費,此類不可再生資源終會枯竭。二是環境承載能力不斷下降。由于經濟發展片面追求GDP,長期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衡陽已是湖南省三大重金屬污染區之一,土壤污染問題日趨嚴重,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不斷下降。
3 “四化兩型”社會建設背景下衡陽發展綠色經濟的路徑
在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背景下,衡陽如何通過實現綠色經濟的轉型,抓住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解決突出問題,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生態農業
衡陽作為一個農業大市,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城鎮化的背景下,衡陽市應因地制宜,進一步完善以土地流轉政策為紐帶的一系列農業產業政策、農村經濟管理政策,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強化生態農業建設的制度保障,依靠多樣化的農業資源,實施一批生態農業重點工程:如常寧油茶工程、祁東縣黃花菜工程、市效生態農業休閑一體化工程、廢棄物資源化生態工程等,建設一批種植業、果品等綠色農業生產基地,擴大生態農業范圍。通過一系列財稅政策扶持衡陽玉泉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深化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探索城鄉統籌與城鄉互助的有機結合實踐,引導城市群體投資農業,嘗試成立城鄉合作社,搭建一條城市資源流向農村的通道,促進城鄉一。
4 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4.1 生態工業
2013年衡陽市第二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47.9 %,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2.1%,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6.1%,拉動GDP增長4.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6.3%;隨著珠三角產業轉移和衡陽交通基礎日趨完善,衡陽工業化進程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從衡陽工業自身來看,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工業、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行業比重依然較大,必須將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作為衡陽綠色經濟轉型的重中之重,走知識化、集約化、生態化有機結合的綠色工業發展新路子,加快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和升級,充分利用重點骨干企業已推出的一批雙高產品,如世界最大口徑無縫鋼管、國際領先的井下鏟運機、世界最先進的特高壓變壓器和電抗器、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的“湘江牌”機油泵、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二的汽車渦輪增壓器等40 多個“衡陽制造”產品,發展下游深加工制造,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出臺系列以財稅政策為核心的配套政策,引導企業進行循環經濟建設,加快常寧水口山、耒陽等資源型城鎮的產業轉型,打造一條有色金屬、煤炭和再生資源領域的循環產業鏈,形成一個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排放少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工業體系。同時,支持企業針對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新醫藥等產業開展科技攻關,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4.2 綠色旅游
衡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南岳衡山享譽全球,隨著衡陽南岳機場、湘桂高鐵的開通,應加快配套的各項基礎設置建設和人員的培訓,提高現代服務意識,吸引海內外游客。而作為衡陽本地生態旅游市場,主要以周末休閑觀光為主,以占絕大多數人口的中低收入階層為目標顧客,鼓勵重復消費,整合生態旅游景區 (景點)線路,形成生態旅游一體化功能分區,重點打造耒陽蔡倫竹海、常寧天堂山、廟前財神洞、中國印山、祁東四明山、王船山故居、雨母山生態農場等一批森林旅游、鄉村休閑旅游等具有衡陽特色的生態旅游示范區,加強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將生態旅游、農村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衡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參考文獻】
[1]張楠,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商丘市發展綠色經濟的路徑探析,區域經濟,2013,1
[2]王麗,中部地區綠色經濟轉型研究,宏觀經濟管理,2013,2
[3]張榮,生態文明視野下綠色經濟發展觀眾研究,碩士論文,2012,5
【作者簡介】
賀旭紅,1981年4月,男,湖南衡南,講師、會計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財稅政策、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