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自然景觀、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經營活動、農村人文資源,發展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形態。寧夏休閑農業在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雖然在生態、技術、產業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定優勢,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重視不夠、宣傳不足、缺乏規劃、層次較低、規模偏小等,制約了寧夏休閑農業的整體發展和提升。該研究通過寧夏休閑農業SWOT分析,將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等因素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和客觀的識別評價,提出符合寧夏休閑農業發展狀況的對策。
關鍵詞休閑農業;SWOT分析;發展對策;寧夏
中圖分類號S18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12-03626-03
作者簡介鄭文昭(1969- ),女,寧夏銀川人,教授,碩士,從事市場營銷及職業教育研究。
休閑農業是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近年來寧夏經濟發展迅速,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5%,旅游帶動、出口拉動作用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億元,增長125%。隨著城市化高度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加上國家法定假期和回族節日制度的進一步落實,人們貼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意愿不斷增強,發展休閑農業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休閑農業正在成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寧夏休閑農業企業和農莊已有600多家,年接待游客1 061萬人次,年營業收入近6億元[1]。寧夏休閑農業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突出回鄉特色,開展多種方式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已形成了集觀光、美食、采果、體驗、住宿、度假、游樂為一體,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的休閑農業產業經營體系。寧夏休閑農業雖然在生態、技術、產業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定優勢,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重視不夠、宣傳不足、缺乏規劃、層次較低、規模偏小等,制約了寧夏休閑農業的整體發展和提升。 筆者運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寧夏休閑農業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并提出了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1寧夏休閑農業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種企業競爭態勢分析方法,通過評價企業自身的優勢(Strengths)和劣勢(Weaknesses)以及競爭市場上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用以在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前對企業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競爭優勢的定位。將 SWOT 分析方法運用于區域休閑農業發展分析,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
1.1優勢(Strengths)
1.1.1地理位置優越。寧夏毗鄰陜西、甘肅、內蒙古,省會銀川處于西安、蘭州、呼和浩特城市圈的中心,引黃灌區地處河套平原,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之美譽,區位優勢十分突出,發展休閑旅游得天獨厚。寧夏是中阿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作為是中國—阿拉伯自由貿易區的前沿陣地,每年博覽會期間都會有大量客商云集,由此帶來的休閑農業市場商機無限。
1.1.2資源稟賦獨特。被譽為“塞上江南”的寧夏平原,海拔1 100~1 200 m,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黃河自中衛入境,向東北斜貫于平原之上,順地勢經石嘴山出境,流經寧夏397 km。自秦漢以來的2 000多年里,經勞動人民的辛勤開發,不僅形成了發達的灌溉農業和農耕文化資源,還形成湖泊濕地12萬hm2,為發展休閑漁業提供了優越條件;北部大漠邊關、南部環六盤山自然生態景觀和回鄉風情、西夏文化人文資源也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了獨特條件。
1.1.3投資熱情高漲。目前,休閑農業的廣闊發展前景吸引了各種資本介入,為數眾多的村鎮集體、農民企業家、工礦企業主、房地產開發商積極尋找新的投資領域,面向休閑農業,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投資群體。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寧夏休閑農業投資構成中,農民家庭投資僅占20%左右,民間私人資本和工商資本約占 80%左右。如寧夏規模較大的西夏區紅柳灣山莊、海瀾金沙生態觀光園、銀川小任果業有限公司、西夏區新牛莊園等,均為產業轉型后的民間資本,民間資本對休閑農業表現出較強的投資熱情[2]。
1.1.4形成一定規模。目前寧夏休閑農業企業已有651家,按地區統計,銀川最多,有270家,其次,固原有224家,石嘴山59家,吳山和中衛各49家。全區規模以上園區25家,年接待游客1 061萬人次,年營業收入近6億元,上繳稅金1 517萬元,實現利潤1.43億元,從業人員10 697人。初步形成了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田園風光、休閑度假、回歸自然、民俗文化、務農體驗等多種形式為主體的休閑農業發展格局(表1)[1]。
1.2劣勢(Weaknesses)
1.2.1缺乏規劃,層次較低。寧夏休閑農業企業大多是利用現有農田、果園、水產養殖場等自主開發經營,依靠市場需求自發發展,大多數休閑農業缺乏科學、專業的整體規劃,各自為政。農業資源雖然豐富,但產業分布不集中,產業定位不明確,產業支撐不強大,產業特色不鮮明,資源優勢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規劃滯后已經帶來諸如經營粗放、基礎設施落后、衛生條件差、經營層次低等嚴重后果。
1.2.2規模偏小,產業鏈條短。寧夏休閑農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僅占3.84%,絕大部分休閑農業由農戶自主經營。休閑農業產業鏈條較短,與餐飲、住宿、娛樂、特色旅游商品沒有形成緊密結合,與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林業、牧業、工業、文化旅游、健身旅游等密切相關產業沒有形成較強的關聯作用,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聯動更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寧夏休閑農業的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
1.2.3從業人員素質普遍不高,缺乏專業人才。通過對寧夏休閑農業經營者的調查和訪談得知,寧夏休閑農業人才缺乏現象比較突出,從業人員大多是當地農民,未經專業培訓,服務能力較差,管理水平欠缺的現象普遍存在。
1.2.4經營理念陳舊,營銷手段單一。在經營理念上,寧夏休閑農業的經營理念和營銷手段還停留在較低層次。在經營理念上,缺乏長遠規劃及產業支撐,缺乏經營特色、主導產品和文化底蘊,布局和項目雷同,多數項目仍停留在依靠垂釣、餐飲等初級產品來吸引顧客,因而也缺乏核心競爭力。在營銷手段上,沒有對目標市場進行有效細分,產品定位模糊,促銷手段原始,過于迷信“回頭客”和口碑傳播,主動宣傳和參加集體促銷的意識和要求不強,這很難適應旅游市場競爭的新形勢[4]。
1.3機遇(Opportunities)
1.3.1區域經濟發展迅速。2013年寧夏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 600億元,增長10%以上,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3%、13%和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8億元,增長1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 680億元,增長27%。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5%,農產品加工率58%。旅游帶動、出口拉動作用增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0億元,增長12.5%。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013元,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6 922元,增長12%。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3 925億和3 900億元,增長12.3%和168%。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是我國內陸地區首個也是唯一覆蓋整個省級區域的試驗區。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寧夏將繼續享受區位及由此帶來的政策優勢,使得全區經濟發展將繼續呈現迅猛發展之勢,為休閑農業的發展創造優越的經濟環境。
1.3.2休閑農業需求進一步增長。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人們收入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寧夏經濟發展總體水平雖然目前并不算高,但其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寧夏在與全國同步實施清明、“五一”、中秋、國慶、春節等“小長假”制度的同時,每年還“多出”2個回族特有的節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這使得當地人的閑暇時間增多,短途出游愿望和幾率不斷增長。汽車快速進入家庭和鄉村交通條件的大為改善,為以自駕游為主的城市居民到農村觀光休閑提供了便捷條件。有錢、有閑、有車的人增多為休閑農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此外,城市化的進程也使人們日益強烈地產生向往自然、返璞歸真的主觀需求,而休閑農業無疑能很好地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
1.3.3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增大。《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農業部2011年發布的《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對發展休閑農業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寧夏沿黃城市帶建設規劃》、《寧夏沿黃經濟區建設規劃》、《寧夏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寧夏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等政策的實施,為加快寧夏休閑農業發展打下了有利的政策基礎。2013年以來,寧夏許多市縣也相繼出臺了休閑農業發展規劃(意見),這些必將促進寧夏休閑農業發展政策氛圍的形成。2013年,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和城鄉統籌發展,寧夏出臺了關于通過貼息補助的方式支持休閑農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對符合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經濟效益顯著,經營面積達到6.67 hm2以上,在金融部門貸款30萬~200萬元的休閑農業場點,給予貼息補助。目前,寧夏優勢特色農產品規模化、區域化布局已經形成,各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正在加緊建設,自治區黃河金岸及“一帶一廊”的建設等為休閑農業發展打了堅實的產業和區域布局基礎[2]。
1.3.4交通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間,寧夏累計完成投資360億元,加速鐵路、公路、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插上了翅膀。“十二五”期間,寧夏將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540億元,使路網結構進一步優化,布局更加合理,到2015年全區通車里程將達到3.32萬km2,公路密度達到50 km/×102 km2。目前,寧夏公路通車里程26 522 km,其中農村公路21 151 km,占全區通車里程的79.7%,實現了所有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標。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發展休閑農業,發展農村經濟提供了優良暢通的交通保障[3]。
1.4威脅(Threats)
1.4.1寧夏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不健全。休閑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實現形態,是一個跨農業、旅游業、服務業等多產業、多行業的新興產業。寧夏目前雖然出臺了相關政策,但尚未形成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合力。具體表現為:一是寧夏尚未成立職能完備的休閑農業發展管理和服務機構,無法履行監管服務職能;二是尚未出臺《寧夏休閑農業發展規劃》或自治區支持休閑農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相關部門也缺少相應支持政策出臺;三是目前還沒有設立支持休閑農業發展的財政專項扶持資金;四是對休閑農業的整體宣傳推介不夠,使區內許多休閑農業點的知名度不高,對游客的吸引力有限[2]。
1.4.2寧夏休閑農業面臨區內其他類型旅游的威脅。寧夏孕育著豐厚的旅游資源,賀蘭山、黃土高原、騰格里沙漠、六盤山脈、銀川平原、均在這里巧妙融匯,構成奇異的自然景觀。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長城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灌溉文化、考古文化、建筑文化、巖窟文化、墓葬文化等,留下了大量珍貴的人文資源,使得人們有著更多的選擇余地。由于這些景點景區發展較早、較成熟,在游客中的知名度也較高,早已成為區內的傳統旅游勝地,使游客被吸引分流。而休閑農業卻還處于發展的幼年時期,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3]。
2寧夏發展休閑農業的對策
2.1建立政府主導的休閑農業管理體系,對休閑農業進行科學規劃一定程度上講,寧夏近幾年鄉村旅游發展迅速,很多是農民自己干出來的,農民的勤勞加上市場的機遇造就了許多鄉村旅游點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學的規劃逐步成為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缺乏規劃和低水平規劃容易走向“盲目性+積極性=破壞性”。因此政府應在休閑農業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建立長效協調的管理體制機制,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或條例,對休閑農業的規劃審批、經營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等方面進行規范和監督,引導其逐步走向行業協會自律管理。同時應盡快制定、出臺《寧夏休閑農業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關注休閑農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加強政府引導和管理,確保休閑農業發展的整體性、前瞻性和延續性。
2.2突出寧夏休閑農業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和突出特色,是發展休閑農業的靈魂。隨著寧夏休閑農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不斷挖掘鄉村文化的特色,突出鄉村文化內涵,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寧夏隆德縣的“老巷子”,依托隆德縣作為歷史上的絲路重鎮和文化古城的優勢,傳承和弘揚了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讓游客盡情欣賞出自民間的書法、篆刻、繪畫、剪紙、刺繡、磚雕、泥塑等藝術,提升了休閑農業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是寧夏休閑農業的代表作。將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項目引入休閑農業,打造特色招牌,是寧夏休閑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2.3全方位加強宣傳,不斷擴大寧夏休閑農業的影響力有效的宣傳是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要針對當前全社會對休閑農業認識不足,休閑農業品牌創建滯后的現實,寧夏休閑農業應按照“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的要求,精心設計、包裝一批休閑農業產品,充分發揮主要媒體、網絡等新興媒介功能,利用文化節日活動、展覽會、產品品嘗等活動,與新聞媒體、旅行社、周邊景區聯手開展休閑農業的整體形象宣傳。
2.4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支符合休閑農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鄉村旅游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要針對寧夏休閑農業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的現狀,結合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培養適應現代休閑農業需要的開發、管理、藝術、園林、導游、文學方面的高端人才,提高綜合管理水平和服務水準,促進寧夏休閑農業的快速發展[4]。
參考文獻
[1] 高昆.休閑農業助推寧夏農業農村發展[J].湖南農業科學,2012(20):8-10.
[2] 劉辛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 加快城鄉統籌發展[R].2013.
[3] 奚敏.南寧市休閑農業發展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