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波 楊林平 武梅千 孟飛燕
摘要采用灰色關聯分析的方法,以云南陸良縣為例,利用1956~2012年逐月降水量和1997~2012年陸良縣統計年鑒中農業部分的數據,得出自有記錄以來陸良縣降水量變化趨勢及 2005~2008、2009~2012年農作物關聯變化。結果表明,陸良縣年降水量有減少的趨勢, 2005~2008和2009~2012年2個時間段內種植業產量有差異,并對此提出了相關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種植業產量;干旱;影響;陸良縣
中圖分類號S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12-03670-03
基金項目云南師范大學大學生科研項目基金(KY2012XY75)。
作者簡介楊建波(1992- ),男,白族,云南陸良人,本科生,專業:地理科學。
我國是世界上水資源嚴重緊缺的13個國家之一,人均水量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時干旱是對社會影響最嚴重的災害之一,2009~2010年我國西南地區遭受百年難遇的特大干旱,干旱對農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僅2010年干旱致使西南地區受災人口達6 130.6萬人,絕收面積111.5×104hm2,直接經濟損失236.6億元[1]。據研究,普遍認為致使2009年以來干旱的主要成因有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生態環境破壞、基礎設施薄弱[2]和經驗預測偏差[3]所導致的,部分學者認為此次干旱是由西風帶環流系統異常[4]造成。筆者以云南省陸良縣作為研究對象,在灰色關聯分析的幫助下,就降水量與農作物產量變化情況、干旱前和干旱時農作物產量的變化情況等方面進行了粗略的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陸良縣位于云南省東部、曲靖市南部(103°23′~104°02′E、25°44′~25°18′N),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平均海拔1 840 m。平均溫15.1 ℃,1月均溫7.9 ℃,7月均溫20.2 ℃ 。年均降水量898 mm左右,雨季(5~10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的70%以上,干濕季分明,屬于北亞熱帶低緯高原半濕潤季風氣候。地帶性土壤為山原紅壤,地帶性植被為北亞熱帶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全縣國土面積2 018 km2,其中壩區面積有772 km2,是云南省面積最大的平壩。陸良縣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其成為云南省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
1.2數據來源氣象數據來源于陸良縣氣象局1956~2012年歷年逐月降水量,農業數據來源于1997~2012年陸良縣統計年鑒及陸良縣十一五規劃綱要。
1.3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灰色關聯的優勢分析模型[5]研究干旱前及干旱期間各種農作物的變化情況。現有的系統分析的量化方法,大多是需要大量的數據才能得到量化規律的統計方法,許多因素之間的關系是不明確的,很難用比較精確的相關系數度量因素之間的關系[6-7]。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彌補了數理統計方法的缺陷,它能利用少量的樣本量揭示事物動態關聯的特征與程度[8]。在此將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利用到陸良縣主要農作物產量的研究中來,通過建立灰色關聯模型,分別計算陸良縣在2005~2008年干旱前和2009~2012年干旱期間的主要農作物產量的關聯度,并對2個時間段的主要農作物產量進行比較,得出干旱前與干旱期間主要農作物產量的差異,即干旱對農作物的影響[9-10]。其具體2陸良縣干旱概況
從陸良縣1956~2012年降水量變化趨勢(圖1)可以看出,陸良縣年平均降水量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世紀50~80年代初降水量比較多,80年代至今降水量比較少,1974年降水量最多,達1 334.3 mm,2011年降水量最少,僅為430.1 mm。平均每年降水量減少2.9 mm[11]。陸良縣2009~2012年降水量分別為650.1、894.7、430.1、772.2 mm,2009~2012年降水量均低于平均降水量(898.0 mm)。陸良縣干旱評價標準為某月降水量低于歷年某月平均降水量的50%即為某月干旱,從表1可以得出,2009年為1、2、8、9、11、12月干旱,2010年為1、2、3、4月干旱,2011年為2、4、5、7、8、9、11月干旱,2012年為2、4、11、12月干旱。
3陸良縣干旱對種植業影響
選定糧食總產量為參考數列x0(t)(t=2005,2006,…, 2012);根據統計年鑒的農作物產量數據設比較數列xi(t),xi(t)={x1(t),x2(t),…,x8(t)},t=2005,2006,…,2012;比較數列分別是水稻產量x1(t)、包谷產量x2(t)、蠶豆產量x3(t)、小麥產量x4(t)、油料產量x5(t)、蠶繭產量x6(t)、水果產量x7(t)、蔬菜產量x8(t)。按照灰色關聯模型,分別計算出2005~2008和2009~2012年2個時間段的水稻產量、包谷產量、蠶豆產量、小麥產量、油料產量、蠶繭產量、水果產量和蔬菜產量的灰色關聯度。從表2可以看出,2005~2008年的非干旱年間與2009~2012年的干旱年間,陸良縣的農作物產量有變化。2005~2008年陸良縣產量比較有優勢的農作物依次是水稻、包谷、蔬菜、小麥、蠶豆、蠶繭、水果和油料,而2009~2012年陸良縣產量比較有優勢的農作物依次是蔬菜、蠶繭、蠶豆、水稻、小麥、包谷、油料和水果。同時,從2005~2008年陸良縣農作物產量灰色關聯度可以得出,各種農作物產量關聯度之間的差異比較大,說明2005~2008年各種農作物的產量優勢顯著;而2009~2012年陸良縣水稻、包谷、蠶豆、小麥、蠶繭、蔬菜的關聯度均大于0.94且各關聯度之間的差異較小,說明這幾種農作物的產量優勢不顯著。
4對策與建議
經上述研究表明,部分農作物產量與降水量呈顯著相關。通過實地走訪調查得出,干旱對種植業產生一定影響。部分主要農作物的產量和播種面積減少,同時為了減小干旱對經濟的損失,一些地方種植了耐旱的農作物;一些村民外出打工,以減小干旱對農業造成的損失。陸良縣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要減小干旱對農作物的損失,不僅單靠外出打工,根本上應該加大對自然災害的預測,同時還要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以減少干旱對種植業的影響。
4.1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2009~2012年西南地區發生的干旱暴露出了水利基礎設施的不完善。通過對陸良縣部分村莊的社會調查走訪得知,2009~2012年間陸良縣有的水庫干涸,使得水庫附近農作物大面積減產,但靠近沒有干涸的河流的村莊卻能夠引水灌溉農作物。因此,水利基礎設施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保障[2]。陸良縣的各個鄉鎮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加強水利設施的建設,保障糧食生產。
4.2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合作,科學預防自然災害致使2009年以來干旱的主要成因有太平洋厄爾尼諾現象加劇、生態環境破壞、基礎設施薄弱[2]和經驗預測偏差[3]。這些成因當中既有厄爾尼諾現象這樣的自然因素,也有生態環境破壞、基礎設施薄弱等人為因素。針對氣象因素,可以跟科研院所和各級氣象部門合作,科學預防自然災害。
4.3農戶應盡量避免種植單一農作物我國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在地形復雜、自然災害頻發的云貴高原地區尤為突出。在陸良縣歷史發展過程中,洪澇、干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的頻發影響了人民的生產生活。然而受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以及農作物的生長周期較長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靠種植單一農作物的農民無法抵御突發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農民應改變現有農作物經營方式,根據實地情況,在現有土地、時間和精力的基礎上,種植多種農作物和發展多種農業類型,減小自然災害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侯志研,馮良山.旱地節水節能灌溉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20-21.
[2] 陳金.2010年云南春節干旱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J].資源環境與節能減災,2010(8):137.
[3] 杜學文,董麗梅,孫振春.云南干旱原因分析及生態環境保護對策[J].環境管理,2010(5):72-74.
[4] 楊輝,宋潔,晏紅明,等.2009/2010年冬季云南嚴重干旱的原因分析[J].氣候與環境研究,2012(3):315-326.
[5] 初釗鵬,王錚,李兵.灰色關聯理論視角下的城市群主導性高技術產業領域選擇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9):137-142.
[6] 徐建華.地理建模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55-63,214-218.
[7] 劉賢趙,張安定,李嘉竹.地理學數學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51-253.
[8] 徐建華.計量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9-71.
[9] 童彥,潘玉君,華紅蓮,等.云南省糧食產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7):594-597.
[10] 劉小燕.云南農民收入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