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霞
【摘要】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日趨嚴重,是我們不可回避的突出問題。不僅影響教育教學質量,而且影響了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要讓教師避免這種職業倦怠,除了教師個性的自我發展完善,學校管理者也應該從教師的切身利益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評價制度和獎懲機制,多關注教師的工作與生活。同時,整個社會也要對中職教師的教育工作重新認識和定位,讓教師從內心體驗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中職 職業倦怠 成因 調適 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67-02
20世紀70年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魯頓伯格研究職業壓力時提出的一個職業倦怠的概念,是職業壓力的一種,指在職業環境中對長期的情緒緊張源和人際關系緊張源的應激反應而表現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工作熱情下降,工作能力衰退,對周圍環境逐漸冷漠,自我價值與自我成就感降低等。教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教師的職業倦怠是教師個體在長期工作壓力下不能及時有效緩解或妥善處理工作中的挫折而表現出的身心疲憊枯竭的狀態。比如對工作感到厭倦,對學生冷漠,對事業失去信心,對周圍人疏遠,有離職想法。這不僅影響教師的身心健康,阻礙教師的職業發展,也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教師職業倦怠已經成為教育界的一個熱點問題。研究中職教師的職業倦怠狀況,對于提高教師的職業生活質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
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大概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
(一)教師個人因素
教師的人格特征直接影響著教師的職業倦怠。健全的人格特征是一名合格教師所必須要具備的心理素質。教師不同的人格特征決定著不同的壓力應對方式。當教師擁有一些不現實的理想和期望,對自我價值的判斷較低,缺乏自信心,不能準確的認識和評價自己的優點的時候,就很容易引發職業倦怠。
其次,教師的知識優勢在縮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教師原本的知識優勢在縮小,知識結構不夠完善,專業發展水平不高,而且大多數教師缺乏外出進修的機會,缺乏專業發展的理念,教師自我發展規劃意識不強,專業發展方向不明確,這些因素都使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
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中職教師僅將教學作為謀生的手段,從未體驗到工作的快樂,也不會將中職教育視為自己所追求的事業,這樣在困難和壓力面前難以保持良好的心態。或者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待遇,工作量大,學生難管理,職稱難評定等等,都使教師承載了巨大的壓力,使教師的工作情緒和信心受到極大打擊,容易陷入不思進取,自我成就感降低,聽天由命的地步,逐漸對工作失去興趣。
(二)學校組織因素
教師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良好的工作環境可有效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使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特長,提高教學質量。研究表明,如果教師能在工作中感受一定的自由和更多的自主權,感覺自己能夠參與學校的決策,能夠得到領導和同事的支持,都會影響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
職業院校的學生生源都較差,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學習自主性較差,接收能力也有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再降低對學生的要求,需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些都使得教師感覺疲倦,體會不到教學的樂趣和成就感,挫傷了教師的工作動力和積極性,從而導致職業倦怠。
過分的強調競爭,教師之間出現惡性循環,產生自卑、焦慮、嫉妒等心理問題,使教師身心俱疲。從談話記錄到聽課次數等過細的量化考核標準,不完善的考核制度,不科學的評價體系和績效方案,不均衡的職稱評定辦法,導致任課教師工作投入與收入不成比例,即使再努力,成績再好也不一定能拿回原本屬于自己的勞動所得。打擊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工作越來越消極。而且超長的工作時間,大量的體力透支,也嚴重影響到教師的身心健康。
學校管理者更多的是關心教師的工作,往往是工作干得越多的教師,缺漏也就越多,所受到的批評和懲罰也越多,反而是什么都不做的人不會犯錯誤,不會受到批評和懲罰,這些不合理的評價和獎勵制度對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打擊是巨大的,使教師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和倦怠情緒。
(三)社會因素
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過高,無形中增加了教師心理壓力。同時教師在工作中需要勝任各種不同的角色,在當前素質教育全面推行的階段,每一種角色都要做到最好。當學校和教師某個方面沒有做到最好的時候,人們會自然而然地將目光投向教師,而學校又沒有給與足夠的心理支持。這時,教師除了工作中的疲憊,更多的是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相應的匯報,從而產生較低的工作滿足感,形成職業倦怠。
近年來,由于教育經費的短缺和教育體制問題,教師缺少進修和培訓的機會,知識老化,能力衰退,教學方法傳統,缺乏創新。教師缺乏自信和自尊,促使了教師倦怠的發生。
(四)教師職業特點
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職業,扮演者多重角色,知識的傳授者,紀律的管理者,父母的代理人,班級的領導者,人際關系的協調者等等。而教師首先是一個普通人,很難將每一個角色都扮演好,這就會出現角色沖突。同時,教師對自己的職業權利、義務、責任缺乏清晰的認識,造成角色模糊。這都會使教師在很多時候感覺力不從心,在完成教學任務時感到知識的枯竭和管理學生時方法的枯竭,最終發展到職業倦怠。
二、教師職業倦怠的自我調適
(一)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如今,職業教育正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來源,需要全社會轉變對職業教育的認知觀念,從而重視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作為中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優勢,贏取社會的認同。同時,改革舊的辦學體制,采取靈活的培養模式,實行分層教學,充分因材施教,進行“以學生為主體,以技能為本位”的教學模式改革。國家也應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師收入,加大力度宣傳,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讓教師在工作中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二)積極進行自我調適
首先要正確認識工作中所出現的倦怠情緒,這是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的正常心理現象。恰當地認識自己,有意識使自己保持情緒穩定,心情愉快。在工作中自我肯定、自我鼓勵,正確處理與家長、同事、學生、領導間的關系,積極接收新事物、新理念。樹立高標準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職業信念。營造積極心態,豐富生活方式。
(三)創建良好的工作環境
良好的師生關系會影響教師的教育工作,增強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增強教師的心理穩定感,減少教師職業怠倦心理的發生。良好的同事關系更是蘊含著豐富的互助資源,可以激發創造力,提供支持和肯定,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完成和教師的成長,避免教師的職業怠倦。
總之,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日趨嚴重,是我們不可回避的突出問題。不僅影響教育教學質量,而且影響了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要讓教師避免這種職業倦怠,除了教師個性的自我發展完善,學校管理者也應該從教師的切身利益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評價制度和獎懲機制,多關注教師的工作于生活。同時,整個社會也要對中職教師的教育工作重新認識和定位,讓教師從內心體驗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張作儉.管理心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171-201
[2]刑金萍.教師職業倦怠的背后—教師職業倦怠相關因素的調查與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6(1):161-163
[3]陳明麗等.國外關于教師職業壓力的研究[J].福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08(3):123-128
[4]俞國良.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