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生平
【摘要】湘西花燈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它也是一種在群眾基礎上體現自然與人文地域特征的文化藝術形式。湘西花燈戲由最開始的一種群眾活動逐步走向舞臺的過程即是對其文化的傳承過程,最終對于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發展民族聲樂、提升民族審美意識都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花燈戲;湘西;傳承;發展
花燈戲由花燈歌舞發展而來,俗稱燈夾戲、花戲等,是廣泛流行于中國南方江西、廣西、浙江、湖南、湖北、云南、貴州、重慶、四川以及陜西等地的一種戲曲藝術表現形式,屬于民間小戲劇種。花燈戲源于民間花燈歌舞,情節簡單,劇本人物少,唱詞和道白通俗易懂。其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調,歡快明朗,表演動作活潑風趣,歌舞味很濃,多以表現生活的小喜劇見長,充滿了泥土的芬芳。湖南花燈戲是由民間歌舞——花燈、茶燈、地花鼓和“調子”演變而成的民間戲曲劇種。就種類而言,主要包括湘西花燈戲、以平江花燈戲為代表的湘北花燈戲和以嘉禾花燈戲為代表的湘南花燈戲。
湘西花燈戲是一種在群眾基礎上體現自然與人文地域特征的文化藝術形式,它在民間傳承的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由政府主辦群眾參與的花燈演唱活動。比如“俏花燈、走花燈、唱花燈”大賽,以及各地舉辦的各種文化藝術節活動;二是由廣大群眾自主組織的花燈演唱活動。在省內農村、城市的廣場、公園、社區隨處可見;三是以民間組織為依托開展的花燈表演活動,如湘西吉首、鳳凰、桑植等地的業余花燈團隊、張家界市的“花燈陽戲劇團”等,為各地業余文藝隊輸送節目;四是在傳統節日中的花燈演唱活動。廣大農村和城鄉結合的城鎮,很多地方還沿襲著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里看燈、看戲的習俗。
(一)從群眾活動演變為藝術
湘西花燈戲的發展,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群眾性的參與與促進。湘西花燈劇在農村和城鎮是深得群眾喜愛的,一直以來,在農村每逢過春節、元宵節都有“送花燈”的習俗,每家每戶送花燈,意味著熱鬧、吉祥、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而且省、市、縣花燈劇團每年都會去邀請專業的劇團在各地的春節下鄉演出演出,能吸引大量的觀眾,其場面之熱鬧、觀眾數量之多、看戲熱情之高在城里是見不到的,同樣各地的民間花燈戲演出也有著令人矚目的影響。比如每年正月十五大庸永定舉辦的“元宵燈會”,數以千人的表演規模、多姿多彩的花燈活動以及萬人空巷的情形,相對于城市的專業舞臺而言那場面要熱鬧得多。
通常湘西花燈戲是人們作為休閑娛樂的主要藝術形式之一。如在一些人流眾多的廣場、公園和社區的一些地方,以城郊農民和中老年為主體的大規模群眾性花燈歌舞活動就從未間斷過。而在郊區的農民則以家庭為單位,每逢喜事就會邀請親戚朋友以及退休的琴師和花燈演員,共同來舉辦小型的花燈演唱活動。花燈劇團老藝人陳鶴齡就曾說過:“花燈藝術必須植根于人民大眾的生活之中,否則它的存在就沒有任何價值,它的生命力也無法長久”。
(二)從鬧花燈到花燈戲
由于花燈戲因地域不同而顯現出來的地域色彩不同。湘西花燈吸取湘西陽戲、儺戲這些民間文藝表演內容并與之相混融,成為湘西人們春節和元宵節慶典活動的文藝表演形式。在湘西,花燈的文化流傳廣度絲毫不亞于陽戲和儺戲。
老燈階段,是全國各地花燈歷史沿革的開始時期,有關它的起源,目前尚無準確資料予以證實。花燈專業劇場的開始出現,大致在20世紀的四十年代“燈夾戲”時期。一方面對花燈的服裝、化妝、表演等方面的戲劇化起到了促進作用,另一面則使花燈走出農村,走進了城市化的道路。當然,農村中的花燈仍以業余的形式緩慢地發展著,至今在一些山區農村依舊可以看到較古樸的花燈演唱。雖然在環境的影響下農耕文化開始淡化,但該習俗卻依然完整的傳承下來,總結其緣由,一部分是來自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則與新文化內涵在當地的轉化密不可分。
基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湘西花燈的保護,近年來,各電視臺相繼開辦了一系列的花燈戲電視欄目,如湘西自治州電視臺的“民間藝術”欄目,更有如2012年春晚節目雷佳的《追愛》節目就改編采用了湘西花燈戲的表演形式,這些欄目的推出和節目的上演在某種程度上構建了花燈電視傳播的現代模式。由政府主辦,群眾廣泛參與的花燈演唱活動,如“俏花燈”燈謎演唱大賽,以及各地舉辦的各種文化藝術節等活動。
電視媒體利用技術、傳播上的優勢,通過制作、播出花燈節目拓寬了花燈戲的傳播渠道,擴大了它的受眾群體,并且有利于推動花燈文化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助于打造出地方的品牌,對花燈戲的傳承和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從廣場走向舞臺
湘西花燈戲發展的另一個階段為新燈時期。新燈即為經過變革創新后的湘西花燈,它在各個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團場”就是湘西老燈的變革,它豐富了舞蹈動作,彩燈也由黃油制作的牛燭改為用蠟燭照明,原來只有男扮女裝的女角,也有了女性真正的參與,并以整體輕松歡快、幽默詼諧的形式深入人心。經過民間藝人和藝術家們的繼承和發展,“團場”一直是湘西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其內容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厚,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為人們的思想、性格、精神等方面所服務,同時也被其思想、性格、精神等方面所左右。
湘西花燈舞蹈不論是在語匯的風格特征、表現內容、形式,還是在群眾基礎上都反映出自然與人文地域特征。同樣,該地域特性也通過舞蹈展示了其特有的愉悅和活力、健康樸實、活潑清新、鄉土氣息濃郁的風格特點。體現了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不畏艱險、勤勞勇敢、樂觀上進、堅韌不拔的性格特征和意志。
如今在民間,不管是節慶日還是平日里,在廣場還是公園,總是能見到人們成群結隊跳花燈舞的場面,人們跳花燈既給別人看也為自己跳。這是民間舞的基本屬性,實現娛人與自娛的基本目的。近年來伴隨著黨的好政策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人們更是通過花燈舞蹈來表達自己的幸福感和豐富自己的生活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顯而易見。
(四)湘西花燈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人們的生存環境、生活方式、欣賞習慣的改變以及多元文化的涌入,人們的審美意識也隨之改變,花燈藝朮逐漸被冷落,其聚居點與流傳的范圍也變得越來越小。現存的花燈資源也很有限,一些曲目只有少數從事專業的人以及老一輩的民間花燈藝人還會唱,但演唱機會只限于節假慶典特別是春節,除此之外便很少有機會能再看到聽到了。如果相關部門再不釆取拯救傳統花燈音樂的措施,將會使這個獨具特色的劇種逐漸消亡。當然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不僅花燈藝朮面臨著消亡的威脅,許多民間藝朮也在逐漸失去市場。年輕一代的人離這些民間藝術越來越遠,致使其面臨著因人而存,人絕藝亡的危險。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全社會應該提高人們對民俗民間文化的保護意識,不要讓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我們的手中流失。
一方面,湘西花燈及花燈舞蹈是我國歷代流傳下來的一種肢體文化,是有形的傳統民族文化遺產,具有珍貴的價值意義。在交通阻塞的古代仍廣泛流傳,深得各族群眾、官僚及商人們的喜愛,其中,大部分的演出都是自娛自樂的無償性表演,因此花燈戲必然成了滿足各族人民傳承文化、傳播文明和啟迪智慧的一種重要的社會和文化活動。
自娛性的花燈戲及其舞蹈文化可以準確的映射出人們的文化生活及精神面貌,特別是很接近普通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同時也能最大程度的滿足人們表達感情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需要。正是由于湘西花燈戲這種總體程度的地域文化和活躍率形成了良性的發展模式,從而久負盛名。花燈戲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很大,很多學者參與深入研究,并具有傳承的可能,因此其產生及發展的歷史意義及現實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和深遠。
由于像湘西花燈戲、陽戲這類的傳統民間藝術長久以來的傳承方式,一直是依附于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于是最大限度地為每個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們進行思想情感、自我調節、自我表現等精神生活提供了一個交流或宣瀉的多維空間。另一方面,隨著花燈及花燈舞蹈活動所進行的自由貿易和其它各種各樣的信息交流活動,對當地的生產勞動、民間工藝品、土特產品和貿易發展小農經濟的剩余產品,也是一種有效的促進作用。
湘西花燈戲這種民族民間藝術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不僅僅需要我們一代代人把它們傳承下去,還需要我們與時俱進地去開拓與創新。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以花燈、陽戲、儺戲為代表的地方戲劇,是我們肩負的歷史責任和現實的需要、群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研究湘西花燈歌舞的現代流傳,對于傳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發展民族聲樂、提升民族審美意識都有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打破常規、解放思想觀念,集思廣益、多方探求、勇于實踐,建立出多方向、多模式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方式,使它可以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熊曉輝.湘西土家族儺戲略考[J].戲曲藝術.2009(03)
[2]姚沛伶.花燈走近觀眾應有新的形式[J].民族藝術研究,2007,(3).
[3]劉春,許薇.花燈[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
[4]黃映玲.關于保護和發展以滇劇、花燈為代表的云南地方戲劇的幾點建議[J].民族藝術研究,2008,(4).
基金項目:湘西花燈戲唱腔與民族聲樂演唱對接研究。項目編號12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