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
【文章摘要】
金融市場能為生態產業的投融資提供便利,為生態企業的經營發展拓展空間。利用金融市場強大的資金融通功能以及金融體系密集而廣泛的網絡促進生態經濟建設及生態產業發展,是值得探索的金融視角下的生態經濟發展道路。
【關鍵詞】
生態經濟;生態產業;資本市場;衍生產品
1 前言
黨的十八大強調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擺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本文立足當代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及金融體系建設,提出金融視角下有利于中國生態經濟建設的若干建議。
2 金融視角下生態經濟建設的渠道探析
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及多種金融手段,為生態產業企業融資提供便利,讓生態產業在金融市場的滋潤下茁壯成長,將金融市場發展、金融體系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統一,是金融視角下生態經濟建設的探索方向。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2.1 為生態產業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提供便利
生態產業應定義為一切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及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主營業務涉及生態產業的企業均應享受相關政策的優惠。多層次資本市場包括主板市場、創業板、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即“新三板”)及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
監管層應適當放寬生態產業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的財務準入,包括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再融資、發行債券融資及發行優先股等混合資本工具融資的財務門檻均應適當降低。其中,擬在創業板上市的高新技術生態產業企業應享受比在主板上市更低的準入門檻,例如對盈利性的要求等。此舉有利于緩解生態產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降低企業發展前期對銀行貸款的依賴;進一步改善生態產業的創業投資環境,為該產業私募股權投資(PE)與風險資本投資(VC)的退出拓寬渠道。主權財富基金、政府投資基金及社保基金可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參股生態產業企業。同時,鼓勵生態產業相關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有利于整合市場資源,做大做強生態產業。
2.2 為生態產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優惠政策
對生態產業企業的債務融資(包括銀行貸款及企業債券)提供一定比例的財政貼息,降低相關企業的償債壓力;涉及生態環境保護的公共工程的項目融資,如空氣凈化、污水治理、退耕還林、荒漠化改良等,由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信用擔保,或者由政策性金融機構提供專項貸款,為生態產業企業承擔大型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將更多涉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行政事務市場化,如街道清理、公共衛生、環境監測等公共服務,進行公開招標,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的同時為相關生態企業提供更多業務發展空間。
2.3 利用多樣化的融資手段及金融工具引導生態經濟建設
銀行及券商可開發更多與投資生態產業相關的理財產品、信托計劃;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募集專門投資生態產業上市公司的證券投資基金;對投資生態產業的私募股權投資(PE)及風險投資(VC)提供更多的稅收優惠;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廣泛發展P2P及眾籌等融資模式為生態產業投資項目籌集資金。
衍生產品也可以廣泛應用于生態經濟建設。例如,可在碳排放市場引入期貨、期權等衍生品交易,提高碳排放交易的定價效率與市場透明度,引導企業在成本效益原則的基礎上主動減排;又如,可以設計基于“能否完成既定節能減排目標”的信用評級體系,對某些污染大戶、排放大戶的減排績效進行實時監控,將該評級作為該類企業的資本市場融資及銀行借貸的“生態門檻”“綠色指標”,從而對該類企業構成現實的更新技術、節能減排的壓力。
2.4 鼓勵金融機構發展利率相對優惠的生態貸款
將某些有利于促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生產經營設備歸納為生態設備,由商業銀行、金融租賃公司為該類企業提供專項優惠貸款,加速企業生產經營的生態化轉型升級。
將某些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消費品歸納為生態消費品,如新能源汽車等,鼓勵商業銀行及消費金融公司對該類消費品發放低于基準貸款利率的貸款,引導市場走上生態消費的軌道。
該部分貸款的資金來源,可由商業銀行發行專項金融債券籌集;也可以由央行對商業銀行直接提供專項再貸款;還可以大力發展資產證券化,由商業銀行把該部分貸款打包為MBS(抵押支持證券)、ABS(資產抵押貸款),從而增強該部分專項貸款的流動性,為生態生產及生態消費提供源源活水。
3 結語
生態經濟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金融市場強大的資金融通功能為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與多樣化的渠道。金融市場服務生產,服務消費,金融體系的網絡和觸角能把生態文明的概念傳導到每一個現代社會的角落。充分利用金融市場的投融資功能,為生態企業的融資、經營與投資提供便利,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利用市場引導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志勛.論我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構建[J].企業經濟2012年第6期178-181
[2]李興偉,王紅莉.放寬財務準入標準引創業板活水[J].新理財2013年第08期85-86
[3]王澤生.企業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探討[J].工業安全與環保2014年第02期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