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高職學生雙導師”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課題批準號:2014SJBFDY068
【文章摘要】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思想行為現狀,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以14級學生為例,分析入校新生的思想現狀積極和消極因素及成因,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管理者進一步掌握高職學生思想發展的規律,系統地分析總結新時期高職學生思想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不斷提高高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水平。
【關鍵詞】
高職院校;新生;存在問題;對策
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結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經驗,對進一步掌握高職學生成長和進步的規律,系統地分析總結新時期高職學生思想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不斷提高高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水平,更好地為大學生服務具有積極意義。對此,本文在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14級新生思想政治表現調研基礎上,根據目前高職新生思想、學習、生活方面的綜合發展狀況,進行系統分析、研究,提出了自身觀點。
1 高職院校新生思想行為表現積極性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高職新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是高職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如果把新生思想工作做好了,一定會對未來幾年工作起到事半功倍效果。對剛剛步入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她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很多困惑,以至于束手無策,所以學校、輔導員有義務研究一切辦法,盡一切可能,努力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幫高職新生健康成長,為以后人生步入良性發展奠定建設基礎。
1.1高職新生能夠積極追求政治進步
具體表現就是,絕大多數同學能夠,積極爭取入黨,以實際行動向黨組織靠攏。對此,在“大學期間你會積極爭取入黨機會嗎?”這一問題中,六成半的同學選擇了“會”就能證明。另外,絕大多數同學對我國政治局勢和經濟形勢總的看法持積極樂觀態度,對社會熱點問題較為關注。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新生積極、進取,表現出了樂觀向上的政治要求。
1.2高職新生能夠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
具體表現就是在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能將物質需求與精神追求有機統一,
比如,通過調查發現,59.95%的同學表示人生目標是實現自己價值,獲得他人肯定,選擇賺錢和衣食無憂的僅占少數。由此可以看出,多數大部分新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能把個人理想的實現融入到社會當中。
1.3高職新生重視人文素養的提高
具體表現就是,大部分同學比較重視人文素養的提高與培養。通過調查發現,有70.04%的同學認為人文素養很重要,其中有將近一半的同學認為專業技能應與人文素養相融合。對于高職院校是否需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有65.87%的同學認為非常有必要。
1.4高職新生渴望人際交往
具體表現就是,大部分同學比較重視與同學的正常交往、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并且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例如調查發現,78%的同學能夠處理好和室友的關系,一半以上的同學表示會主動與老師交流;在與異性交往方面,61.01%的同學表示能與異性正常交往,并且相處自然。除此以外,我們也能夠發現,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大部分同學具備較好的文明素養。
1.5高職新生能夠表現出足夠的學習積極性
對此,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大多數同學具備比較積極的學習心態和明確的學習目標,注重自身能力的鍛煉和專業的學習,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例如通過調查發現,47.1%的新生能積極參加各種社團組織,充分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32.29%的同學表示稍作調整后,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其次高職新生進入大學后設置的學習目標比較明確。例如,考證、專轉本(或專接本)、鍛煉技能排在前三位就能證明。最后,同學們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比較重視,專業課的學習在業余時間的分配上居于首位。
1.6高職新生就業、創業趨于理性
具體表現就是,現在的大學生的擇業觀由更看重經濟收入開始轉變為更看重未來的發展前景。其次,現在的大學生更重視自身能力和價值的實現,40.22%的同學認為有能力的人在平凡的工作中也能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再次,在單位的選擇上,高職院校的學生更為現實和理性,進企業和自主創業排在前兩位,進政府機關和繼續深造只有一小部分同學將他們考慮在內。
2 高職新生思想行為存在問題
2.1部分同學思想政治素養取向不夠穩定
通過調查發現,有兩成左右同學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歷史的選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勢在必行”認識不清,信心不足,認為僅是政治口號,甚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不甚清楚。面對西方意識形態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個別新生也表現出了令人吃驚的“寬容度”,超過一半的同學認為這不一定是壞事,另有一成同學認為這種影響純屬虛構。由此可見,加強高職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緩。
2.2人生價值觀缺失、分化現象不容樂觀。
對此,一組調查數據可以證明,在回答“最能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職位”一問題時,答案不盡相同:做商人(38.19%),其余依次為做科研人員(25.22%)、做教師(18.82%)、做公務員(17.77%)。當問到“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要素”時,美滿的家庭(32.84%)、充足的經濟和物質保障(27.39%)和心靈的豐富與充實(22.35%)成為最受歡迎的選項。在對待人生態度方面,有16.46%認為命運難測,14.96%過一天是一天,甚至還有5.43%選擇了很悲觀,以上可以看出部分高職新生人生價值觀缺失、分化現象不容樂觀,他們的思想動向、心理狀況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
2.3人文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通過調查,我們會發現,大部分同學對培養自身人文素養積極性較高,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對于人文素養的重要性缺少清晰的認識。對于這部分同學,我們要加強引導,讓他們對人文素養有正確客觀的認識。同時在學校要開設相關的人文課程和講座,營造學校的人文氛圍,讓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2.4創業、就業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主要表現為:部分同學擇業時,目光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對條件相對艱苦的西部地區和農村缺少考慮,而這些地方恰恰更有利于學生職業發展。
3 高職新生思想建設對策
3.1加強對新生的引導教育,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養
為此,首先將德行教育落到實處,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形象性和指導性,扭轉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消極價值觀,引導他們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尤其要注重加強法制教育和誠信教育,積極幫助學生確立良好的社會公德規范和法制觀念,提高其社會責任感。其次,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進行自我改造。最后順應新媒介發展趨勢,積極建立網上溝通平臺,隨時與學生聯系,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
3.2全員動員,教師、工勤人員互動,學校各部門與院系互動,形成校園育人網絡,為學生一道營造一個寧靜而又力爭上游的學習環境。為此,首先要重視圖書館、教室、機房和校園環境的建設;積極舉辦各類人文、專業講座培養學生素質;發揮社團、第二課堂效果,不斷開拓學生喜歡的學習途徑,使學生在奮發向上的環境中受到熏陶,在刻苦學習、創新發展中培養自身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有文化、有思想、全面發展的人。
3.3隨時關注新生學習生活,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為此,要利用下學生宿舍機會,同學生談心,以心連心的方式去了解學生,發現學生生活實際困難,及時幫助解決,尤其要著手幫助學生解決最關心的實際生活問題。比如學生反響比較強烈的住宿問題;學生意見較大的食堂問題;學生渴盼的勤工助學問題等等。如此才能讓他們感覺到離開父母后老師就是他們可依靠的對象。
3.4幫助學生建立目標導向激勵機制。雖然每個學生的學習都有一個基本的目的,但是具體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方法并不明確,甚至根本沒有。為此,應對新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和激勵教育,指導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的目的進行過渡性的分解,使學生通過漸進性和階段性的方式逐步實現目標。
3.5充分發揮高年級學生黨員、優秀團員、學生干部、學習骨干的帶頭作用。在學生中建立激勵機制,帶動學生開展各項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的素質活動,吸引廣大同學加入到大學生的形象活動中去,增加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個人素質的提高。
3.6創造平臺,幫助新生融入大學生活。對此,我們應加強學生社團建設,開展人際交往等主題講座等,通過實踐,一方面增加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機會,加強同學之間的交往和溝通;另一方面使他們了解和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傊肋h朝氣蓬勃,精神奕奕地與他人交往,然后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近年來,越來越多高職新生強調自我與社會融合,索取與奉獻并重,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而又比較重視自我、注重實際、推崇競爭、敢冒風險、追求物質利益,這種人生價值觀似有日益成為大學生人生價值觀主導的趨勢。我們應該注意到,這種思想政治取向更強調自我,并把社會對個人的回報作為價值取向的條件,這與中華民族的無私奉獻的人生觀有一定差距,若任其發展,這種人很容易滑向功利主義和拜金主義,甚至走向自私自利的極端個人主義。正因如此,本文堅持認為,我們一定要關注高職新生思想動向,研究高職新生思想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大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 號)
[2]何如一,李科生,楊杰.校外導師制: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新機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3]郗杰英,胡獻忠.當代青年創業與社會的制度安排[J].中國青年研究,2008,(1).
[4]王奕,胡藝華.關于輔導員專業化建設的思考[J].湖湘論壇,2005(5).
【作者簡介】
王虹(1966- )、女、漢、江蘇無錫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