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娟 劉 敏 李善姬 王長文 宋春梅
基金項目: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H12227)
【文章摘要】
總結了我校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利用網絡資源提升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水平的方法,探索一條適合學科發展的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模式。
【關鍵詞】
預防醫學;實驗教學;網絡教學
預防醫學是一門研究健康和疾病的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中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平臺,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為了提高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的素質及社會競爭力,適應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需求,現對我校預防醫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及改進方式進行分析探討。
1現有實驗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模式傳統單一,驗證性試驗為主
預防醫學專業實驗課包括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衛生毒理學、營養學和食品衛生學等多門課程。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多數課程實驗課學時約占總學時的20%,比例較小且多為驗證性試驗,實驗內容固定,試劑配制、耗材準備等前期工作均由實驗員完成。實驗授課以灌輸式為主,實驗操作統一化,這使得學生的學習非常的被動與機械化,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以及動手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開展實驗項目類型有限
預防醫學的這種較為傳統實驗教學模式,容易受實驗學時及實驗靈活性等的諸多限制,不利于開展綜合性以及創新性、開放性試驗。例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高效液相色譜儀、氣質聯用色譜儀等精密儀器,在使用過程中對于樣品的前處理要求較高,耗費時間較長,需要學時較多;并且大型精密儀器測定過程中對于使用者的熟練程度及經驗值要求較高,基本由專業的實驗技術人員來操作完成,學生得不到直接的學習;另外這類實驗所用試劑以及耗材的經費也高于常規實驗。以上諸多因素使得學生很難實現在短時間內獨立操作整個實驗過程而獲得全面的鍛煉。而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這類儀器設備在預防醫學領域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若要培養出理論和實踐都過硬的預防醫學專業人才,必須改革現有模式解決這一矛盾。
1.3 考核機制不完善
現有實驗考核體系主要依據學生的實驗報告數據、平時考勤和課堂表現,不能全面的反
映學生的實驗能力及綜合素質,很難做到科學的量化,這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實驗積極性以及主觀能動性,限制了學生尋求探索科學奧秘的思維,不利于專業素質能力的培養。
2結合網絡資源,進行實驗教學改革
在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上述實驗教學模式已不再適合培養專業的公共衛生人才,我們需要調整思路,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升預防醫學實驗教學水平。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2.1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
開展網絡環境下的實驗教學,改變教學模式傳統單一,驗證性試驗為主的實驗方法。我們可以建立一個預防醫學實驗資源網絡共享平臺,教師可將實驗材料,實驗視頻,實驗課件以及心得體會等上傳至網絡供學生學習交流。例如環境衛生學中的水樣的采集與保存實驗,可以通過網絡終端上傳各種類型的關于采樣方法,采樣類型,水體采集量以及測定方法等的資料,學生可根據需要進行預習和復習,詳細的了解水樣采集的具體要求、前期準備、地點選擇、樣品保存條件以及測定項目及意義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便可做到目的明確,方法科學,結果準確,使實驗更有深度和廣度。學生還可通過網絡平臺隨時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和互動。教師通過網絡平臺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這對于把握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增強課堂吸收效果是很有幫助的。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營養學實驗教學互動平臺,教學效果初見成效,這說明網絡環境對于我們的實驗教學是非常有益的,值得大力推廣。
2.2實驗教學內容和手段的改革
構建虛擬實驗室,解決傳統實驗受實驗學時限制及靈活性不強,不便開展綜合設計類實驗等的問題。目前國內外一些科研機構以及高等院校已經將虛擬實驗室技術引入了實驗教學,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虛擬實驗是指在計算機系統中利用虛擬技術,采用視頻、動畫、語音和圖像等構建各種虛擬的實驗環境,使用者如身臨其境般完成各種擬定的實驗項目或者達到某種訓練效果等,其作用大于等于真實實驗環境取得的效果。通過虛擬實驗可以替代部分真實實驗內容,或者可以進行真實實驗的前期準備和預試工作,這可以節省很多的實驗時間和實驗資源,例如食品衛生學中的氣相色譜法測定食品中有機磷農藥實驗,樣品提取大概需要4~8小時,每測一針樣品大概需要30分鐘,以實驗學生為24組計算,從時間上計算若要在4學時內使每組學生完整的做完整套實驗是不可能實現的,通過虛擬實驗技術一節課的時間就可以完成,這可以徹底打破實驗的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縮短了實驗周期,同時也降低了精密儀器的損耗率,縮減了試驗成本,擴展了實驗內容。利用虛擬實驗室技術也便于學生對大型綜合設計性實驗以及開放性實驗進行構思和設計,在這里,學生可以放飛自己的思想,大膽的去想象,去嘗試,在這種大膽的探索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實驗
2.3考核機制的改革
建立網絡環境下真實實驗環境與虛擬實驗環境相結合的考核機制,解決傳統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能全面的反映學生的實驗能力及綜合素質和科學量化困難的問題。
2.3.1建立實驗室監控系統
通過監控系統的網絡傳輸,對學生的日常實驗操作及考試進行實時監督,考核時可以根據視頻資料對學生日常及實驗考試期間的表現及操作精度、熟練程度等嚴格把關,科學評價,以此提高學生對于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以及認知態度,優化實驗教學質量。
2.3.2建立虛擬實驗室考核系統
虛擬實驗室技術有一定的可控制性,可以通過軟件系統對學生的虛擬實驗室操作進行全程跟蹤和評分,學生在日常實驗教學中的實驗可以在實驗課前通過虛擬實驗系統進行預習考核,也可以在課程結束時通過網絡抽簽的方式對全部實驗內容隨機抽取進行虛擬實驗,以此作為評定學生實驗能力的指標,這不僅是對學生日常實驗操作習慣,態度和科研思維的監督,也是一種較科學的實驗考核方式。
【作者簡介】
葛紅娟(1985-) ,女(漢族),助理實驗師,學士。
通訊作者: 宋春梅(1964-) ,女( 漢族) ,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