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滋病的可怕之處在于病毒無法完全清除,而且會摧毀患者的免疫系統。一旦免疫系統坍塌,各種感染或者其它疾病就會找上門來。肺結核、帶狀皰疹、腸炎、腦炎等感染疾病能夠輕易突破艾滋病患者千瘡百孔的免疫防線,惡性腫瘤也會接踵而來,各種疾病長期消耗患者的生命,導致他們全身衰竭而亡。小小的艾滋病毒一旦扎下根,就禍患無窮,少則2年,便可能將一個健康的人折磨致死。
所幸的是,過去10年期間,艾滋病的治療和預防獲得了很大大的突破,使病患可以攜帶病毒生存更長時間:全球的艾滋病新感染病例從2002年的330萬降低到2012年230萬;全球艾滋病引起的死亡人數從2005年的峰值230萬降低到2012年的160萬。對病毒的有效控制不僅在于延長患者的壽命,實際上這么做也能預防艾滋病的傳播。在治療后,如果患者體內的病毒數處于很低的水平,那他們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的幾率也將降低。當然避孕套使用的推廣和宣傳艾滋病知識對艾滋病的預防也十分重要。
在過去的10年間,除了宏觀數字的下降讓我們對這場戰役更加有信心以外,還有一些令人激動的個案發生。例如,“柏林患者”布朗在接受了骨髓移植手術后,艾滋病被治愈了。他是唯一一個被治愈了的患者,雖然無數的巧合讓他的案列無法進行復制,但仍然給研究者帶來了新的思路。至少,我們知道這種病毒可以被消除,而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要找出能夠人為消除這些病毒的方法。
當然,這個過程充滿了坎坷而且十分崎嶇。在“柏林患者”之后,骨髓移植也被用于其他艾滋病患者身上,但結果失敗了。也有一些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實現了短時間的“功能性治愈”,也就是停藥后,病毒數仍然處于檢測不到的低水平,但病毒總會在之后某次復查中再次出現。這些結果讓人喪氣,但也看到一些希望。即使只是短時間的“治愈”,也能夠讓患者暫時擺脫治療藥物的毒副作用。
相比起治療,艾滋病疫苗的研究更讓人頭疼。自從1984年發現了導致艾滋病的病毒后,對于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已有30年,但是以往的疫苗不是療效低就是沒療效。對此我們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時間和金錢以及耐心地等待。在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出現前,我們必須全方面地了解這種疾病,從而避開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艾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