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言的歧義現象經常出現在現實生活的語言實際應用中。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一個詞,一個短語或是一個句子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易引發出不同的理解。歧義現象有時能豐富語言的表達效果,起到很積極性的作用;有時卻不能把語言表達得規范、清晰、連貫,甚至不能起到交際工具的作用。所以要重視語言的歧義現象,消除其消極的影響,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歧義現象 語言應用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038-01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剩女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誰都看不上;二是誰都看不上。”……這是網上曾經流行的“2013年外國人中文十級考試題”中的考題,據調侃由于題目太難,老外答不出來,最終淚流滿面交白卷,回國了。
考題中什么知識難點會造成如此結果呢?原來,這套“考題”主要是考查語言的歧義現象在現實生活的使用,“多少”和“誰都看不上”這樣的一個詞和一個句子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有不同的含義,這才會讓老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只好打道回府。“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冬天冷,穿得越多越好,要盡量多地穿;夏天熱,在不失禮儀的前提下穿得越少越好,要盡量穿得少!”“剩女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誰都看不上;二是誰都看不上。”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一是剩女眼光高,誰都看不上;二是誰都看不上剩女。”
一、語言的歧義現象產生及其消極影響
所謂語言的歧義現象,是指一種語言形式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解釋,也就是詞、短語和句子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從而引發出不同的理解。
常見歧義現象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語言原因。例如:“這是一本黃書”句子中的“黃”可理解為“黃色封皮的書”,也可理解為“內容不健康的書”;2.詞語使用不當的原因。例如“三個軍校的學生”,可理解為“三名軍校的學生”,也可理解為“三所軍校的學生”;3.結構關系不確定的原因。例如:“進口家用電器”,一種理解是“進口”作動詞,“家用電器”作賓語,構成動賓關系;一種是“進口”作修飾語限制“家用電器”構成偏正短語,因為結構不同,所以短語的意思也不相同;4.指代不明的原因。例如:“小明一進門就看見爸爸和他表弟在看電視”,是小明的表弟還是爸爸的表弟,語句中指代不清,產生歧義;5.省略不當的原因。例如:“我說服媽和你一起去”,是我和你一起去,還是我媽和你一起去,意思不清,語意模糊。
從表達的角度方面說,有歧義的語句還容易引起誤解,影響正常的交際;從理解的角度說,容易誤解表達者的語義,給理解帶來偏差。《新概念英語》第二冊中“私人談話”一文令人忍俊不禁。影院中一對男女大聲交談,使周圍觀眾無法聽清臺詞,看好演出。一人氣憤地勸阻他們:“我一個字也聽不清”!那男青年卻說:“這是私人交談,與你無關”。由此看來,語言不能起到交際工具作用時,易形成笑話,也使人無法交流、溝通。
歧義現象不僅僅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實際應用中也經常出現。如一則會議通知中有一句“如果你單位同意報銷差旅費,住宿費,資料費和出席證由大會負責。”一種理解是“你單位同意報銷差旅費和住宿費,大會負責資料費和出席證”;一種理解是“你單位同意報銷差旅費,其余的住宿費,資料費和出席證由大會負責”。由于理解不同,處理不好,就會引發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如果此種現象出現在經濟合同中,甲方一種理解,乙方一種理解,就會糾纏不清,而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雙方會不惜走向法庭,動用法律武器來解決糾紛,那麻煩就更大了。
新聞媒體中也出現過歧義現象產生誤會的事件。1993年9月30日《工人日報》中的一則消息說:“9月28日,莫斯科議會大廈外,葉利欽和議會兩名支持者因觀點相左而扭打起來”。這條消息的真正含義是一名支持葉利欽的人和一名支持議會的人因觀點不同,在莫斯科議會大廈外打起來,而這條消息很容易讓讀者理解成“葉利欽和兩名議會的支持者打了起來”,真正成了國際玩笑。這條消息也是由“葉利欽和議會兩名支持者”這一短語產生的歧義現象引出的不同理解。
曾在報紙上看到一篇文章,題為《冬季吃橘防上火》。乍看標題,筆者吃驚不小,一直以為橘子吃多了容易引起上火,不宜多吃。而此文講預防上火,肯定是科學研究的新觀點、新發現。于是急不可待,一口氣讀完,方才發現文中觀點與我的想法是一致的。為什么會產生誤解呢?后仔細思考標題,發現既可理解為“冬天吃橘子預防上火”,也可理解為“冬天吃橘子謹防上火”,文章的標題本身就是個歧義句,“防”可理解成“預防”,還可理解成“謹防”。
二、歧義現象在某些生活領域中的積極作用
然而,歧義現象在實際生活運用中不僅僅只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在相聲小品表演中巧妙地利用歧義,同音詞、多義詞、多音多義詞和句法造成的歧義,都可以具有含蓄凝練、曲折生動的表達效果,讓觀眾感到幽默風趣,忍俊不禁。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段小幽默:
甲:用鐵錘錘蛋,錘不破。
乙:錘得破!
甲:錘不破!
乙:(乙不服氣,拿來一個雞蛋,用錘打一下,雞蛋碎了。)這不是破了嗎?
甲:蛋是破了,可我說的是“錘不破”啊!
原來甲說的“錘不破”是主謂關系的短語,是“錘子不會破”的意思,而乙卻按省略賓語的動補關系短語即“錘不破(雞蛋)”來理解了。這是利用歧義的結構關系變換法,給觀眾者也造成了一定的迷惑性,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謎語,在利用歧義方面也有獨特之處。暗示、別解、反扣、替代等等,都與利用歧義現象密切相關。如謎語制作中的暗示法,“天沒有地有,我沒有他有。”(打一字)謎底在“地”和“他”里,是“也”。謎語別解法,是利用漢字一字多義或形狀、字音上的某些特點而制成的迷。如“坐船規則”(打一數學名詞),謎底是“乘法”。
歧義現象的積極作用還表現在廣告使用方面。例如北京大寶化妝品有限公司的化妝品廣告“要想皮膚好,早晚用大寶”。這則廣告中,“早晚”一詞兩用:一是早上用,晚上用;二是大寶是愛美的人士最終的選擇,遲早要用。
歧義現象在語言修辭方面還有含蓄、幽默、諷刺、風趣等作用。例如,老張老了。這句話是雙關修辭方法的使用,含義之一是老張年齡大了,另外一個含義就是“老張去世了”,是委婉含蓄的說法。
歧義現象在語言中經常出現,所以不管是在語文教學中,還是在各種寫作創作中和日常生活中,都要重視語言的歧義現象,努力消除其消極影響,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
方偉(1964-),女,漢族,遼寧黑山縣人,文學士學位,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及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