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要】胡錦濤主席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推動學雷鋒活動。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的外在表現,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變遷,雷鋒精神與當代社會漸行漸遠,尤其是作為“雷鋒精神”主陣地的高校,“雷鋒叔叔沒戶口,三月來了,四月走”的現象普遍存在。本文旨在通過研究當代大學生對雷鋒精神的認知以及高校雷鋒精神教育現狀,探索高校雷鋒精神教育的導入,并將雷鋒精神與當代大學生德育培養緊密結合,從而建立雷鋒精神教育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雷鋒精神 高校德育 導入機制 長效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067-02
2012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代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作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報告中特別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公民道德建設一直以來都為黨和國家所重視,學雷鋒活動則是推動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抓手。自1963年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以來,雷鋒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無論是以任長霞、沈浩、楊善洲為代表的優秀領導干部,還是以‘當代雷鋒郭明義、‘最美媽媽吳菊萍、‘最美司機吳斌、‘最美教師張麗莉為代表的‘平民英雄,這些時代楷模、先進典型層出不窮、燦若星云。[1]”。
黨和國家極為關注青年的成長成才,關注青年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養,提高青年的道德素質,在青年中推動學雷鋒活動,是響應黨十八大號召的誠意之舉,也是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發展的動力之源。高校一直是開展學雷鋒活動的重要陣地,但雷鋒精神似乎與當代大學生漸行漸遠。現階段,高校雷鋒精神教育問題,如何推動雷鋒精神與高校德育有效結合,從而建立高校雷鋒精神的長效機制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高校雷鋒精神的認知和教育現狀
在探索建立雷鋒精神教育的導入和長效機制之前,首先要明確雷鋒精神的內涵、高校大學生對于雷鋒精神的認知以及雷鋒精神教育的現狀。本文所闡述的雷鋒精神以當代對雷鋒精神內涵的界定為基礎;高校學生對于雷鋒精神的認知數據來自于華東師范大學雷鋒精神課題組針對上海交大、華東師大、華東政法等六所高校開展的雷鋒精神問卷調查;高校雷鋒精神教育現狀以文獻調查為依托總結提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雷鋒精神的內涵
雷鋒精神在近五十年的傳承過程中,經過不斷挖掘和與時代元素相結合,雷鋒精神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雷鋒精神內涵豐富深刻,既符合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又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體現了當今時代對青年成長的要求,可謂歷久彌新。
(二)高校學生對于雷鋒精神的認知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以90后為主體,相較70和80后,90后距離雷鋒生活的時代更為久遠,時代在遷移,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也在變化。本文對于90后大學生雷鋒精神認知情況的描述,以課題組對上海市六所高校大學生的調研為依據。本次調查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接受調查的六所高校覆蓋層面較廣,包括985高校、一本、二本和三本高校以及民辦高校,分別為上海交通大學(占高校問卷總量15.5%)、華東師范大學(28.6%)、華東政法大學(9.6%)、上海電機學院(14.2%)、上海金融學院(16%)和上海建橋學院(16.1%),共發放1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97份,數據具有一定代表性,具體的樣本信息如表1所示。調查(調查數據來自于華東師范大學雷鋒精神課題組對上海市六所不同層次高校發放的1197份雷鋒精神調查問卷回收整理的數據結果)顯示,高校學生認為雷鋒精神雖然存在,但卻逐漸消失;雷鋒精神不會過時,但雷鋒精神與時代結合卻是關鍵。
表1:高校學生抽樣概況
1.雷鋒精神雖在,卻在逐漸消失
今日,我國在取得經濟高速發展和歷史性進步的同時也在遭受著“道德的困擾”。雷鋒精神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之后,是否還能夠影響到90后的他們。在當代大學生的心中,雷鋒精神存在嗎?調查顯示:40.1%的學生認為雷鋒精神存在,45.9%的學生認為雷鋒精神正在逐漸消失,7.3%的學生認為雷鋒精神不存在,另有6.7%的學生對此問題不清楚。雖有四成學生承認雷鋒精神的存在,將近五成學生表示雷鋒精神正在逐漸消失。由此可見,雷鋒精神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正在減弱,雷鋒精神教育勢在必行。
2.雷鋒精神未過時,與時俱進是關鍵
雷鋒精神“過時論”近年屢有提及,本次調查發現,59%的學生認為雷鋒精神沒有過時,雷鋒精神有時代性,但要進一步豐富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24%的學生認為雷鋒精神有點過時,雷鋒精神過于“高大全”,不夠真實;4.5%的學生認為雷鋒精神過時了,其完全不能適應今天的時代變化;4%的學生認為雷鋒精神沒有過時,身邊還有很多“活雷鋒”。數據表明,雷鋒精神在多數學生眼中并未過時,但雷鋒精神需進一步與時代相結合。譬如,當代“活雷鋒”相較半個世紀前的雷鋒與大學生生活的時代更為貼近,更能喚起學生的感悟與行動。
(三)高校雷鋒精神教育存在的問題
1.活動形式多,理論教育弱
目前,部分高校通過雷鋒公司、雷鋒精神在線網站、雷鋒行動微博、雷鋒徽章、學雷鋒社團、雷鋒講座、誠信閱覽室等形式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學雷鋒活動。在學雷鋒活動方面,可謂“實踐先行”、“理論滯后”。雷鋒精神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彰顯著社會公德、閃耀著共產主義道德的光輝,對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意義重大。然而現階段學雷鋒活動雖豐富多樣,但雷鋒精神教育卻較為薄弱,缺乏理論指導的實踐難免“有形無魂”,無法讓雷鋒精神深入到大學生的內心和靈魂深處,活動效果凸顯乏力。雷鋒精神教育在高校只做到了“外化于形”,還未做到“內化于心”。
2.短期活動多,長效機制少
每年3月5日雷鋒紀念日前后,各高校紛紛開展一系列的學雷鋒活動,不論是到敬老院、社區的愛心奉獻活動,還是學雷鋒感悟征文、演講等活動,高校學雷鋒活動的時間和內容相似程度極高,活動時效又很短,能夠將“雷鋒精神”貫穿于學年始終的高校很少。“雷鋒叔叔沒有戶口”的現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學雷鋒活動集中在每年的3月份,缺乏雷鋒精神教育的長效機制,使得學生對于雷鋒精神的認識比較短期和局限,不利于雷鋒精神在高校的傳承和發揚。
3.志愿服務多,雷鋒活動少
雷鋒精神從60年代一路走來,在不同時代展現出不同的特色,雷鋒的榜樣力量一直在感召著我們。但由于雷鋒的年代越來越久遠,難免不產生“代溝”,也就難免不流于形式。相比學雷鋒活動,近年來,大學生志愿活動在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等大型活動的契機下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雷鋒同志曾經在日記中寫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雷鋒精神博大精深,志愿服務的奉獻精神也是其中一部分,如何將二者更緊密的銜接起來將是雷鋒精神傳承的重中之重。
二、雷鋒精神教育的導入及長效機制
(一)探索建立雷鋒精神教育的導入機制——與大學生德育相結合
雷鋒精神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感召力強,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和有力抓手。針對現階段學雷鋒活動“實踐先行,理論滯后”的現象,可探索建立雷鋒精神教育的導入機制,即將雷鋒精神導入大學生德育教育中,將雷鋒精神引入到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開展雷鋒精神教育。具體而言,一是拓展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材內容,將雷鋒精神內涵和闡釋雷鋒精神的具體事例編入教材,增強雷鋒精神教育的理論基礎;二是注重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教師的教育引領作用。“要積極發揮第一課堂的教育主渠道作用。高校教師尤其是擔任思想品德修養課的教師,必須旗幟鮮明地向學生進行雷鋒精神的教育。高度重視培養學生“做事”的本領和“做人”的素質,而培養“做人”的核心素質正是突出對雷鋒精神的塑造。[4]” 三是理論與實踐不僅要結合起來,理論更要指導實踐。“要把學習和弘揚雷鋒精神與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追求,培養大學生講求奉獻、顧全大局,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培養大學生勤奮好學、自強不息的精神結合起來。[3]”通過雷鋒精神理論教育,使大學生增強對雷鋒精神的理解,加深對雷鋒精神的內化,更自覺、更積極、更熱情地投入到學雷鋒實踐中,增強學雷鋒活動實效。
(二)探索建立雷鋒精神教育的長效機制——與時代相結合
雷鋒精神如何能夠打破“代溝”,雷鋒精神如何能夠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關鍵在于與時俱進。針對學雷鋒實踐活動短期化、集中性、內容相似程度高等問題,應與時代相結合探索建立雷鋒精神教育的長效機制。首先,高校要加強對雷鋒精神教育的重視程度,依托學工部、共青團委員會等部門指導院系開展雷鋒實踐活動。如將開展雷鋒精神教育主題月活動,作為團委定期活動之一,在團委的引領和帶動下,可以做到“有宣傳、有活動、有總結、有教育”。其次,需要探索適合長期開展雷鋒活動的載體,如雷鋒公司、雷鋒精神在線網站、雷鋒行動微博、雷鋒徽章、和誠信閱覽室等,這些實踐形式與時代結合較為緊密,活動的吸引力較高,且活動較為持續,可供研究借鑒。最后,借助身邊“活雷鋒”的力量,開展雷鋒精神榜樣教育。李詩夏、李祖超認為:“當前迫切需要以雷鋒精神進行正確引導,使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將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大學生榜樣教育有機結合。這對于豐富大學生榜樣教育,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5]”一般而論,越是近期、越是鮮活的事例越能引發大學生的思考與共鳴,當代“活雷鋒”如郭明義、吳菊萍等,他們同樣詮釋著雷鋒精神,他們與時代結合更緊密,更易使大學生接受、模仿并學習,教育效果更明顯。建立雷鋒精神教育的長效機制,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經驗,使雷鋒精神滲透、融入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三)探索建立雷鋒精神教育的實踐機制——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相結合
陳斐然、張琦認為:“從‘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口號提出至今,這個名詞一直在人們的生活中出現,只是他的形式在一點點改變著,如今再提起“雷鋒”,讓人不禁與“志愿者”這個名詞聯系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兩者是可以畫上等號的。隨著奧運會、大冬會等一系列國際性重大活動的召開,中國人的志愿行動意識正一點點被民族精神帶起,這也是當下雷鋒精神的一種體現。[6]” 據統計,我國目前已建立43萬個志愿者組織,常年開展活動的志愿者已超過6000萬人。在為數眾多的志愿者組織和團體中,大學生是當之無愧的志愿者主體,他們由于在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出色表現,被冠以 “鳥巢一代”和“海寶一代”。在高校,志愿者服務以其公益精神和愛心奉獻廣受學生追捧和好評。志愿者精神概括為“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而雷鋒精神的核心內涵是奉獻精神,二者在本質上是趨同的。將雷鋒精神引入志愿者服務,建立雷鋒精神教育的實踐機制,依托志愿者服務為載體,拓展雷鋒精神的實踐外延,賦予志愿活動予更深刻的內涵,將思想育人和實踐育人充分結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辯證者.務實辦:理論熱點面對面[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2]邱偉光.雷鋒精神的當代價值與育人效應[J].思想理論教育,2012.03.
[3]梁慧超.雷鋒精神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培養[J].道德與文明,2004.04.
[4]騰云.高校弘揚雷鋒精神的途徑[J]. 現代營銷(學苑版),2012.04.
[5]李詩夏;李祖超.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及其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意義[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05.
[6]陳斐然;張琦.我們離雷鋒有多遠?[J].教育與職業,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