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娟 賀汛 任正平 史涯晴
[摘 要] 隨著信息化條件下知識的爆炸性增長,傳統課堂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從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改進到網絡化教學模式的不斷深入,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和體會也在不斷更新。本文依托部隊院校軟件類課程教學,以“學為主體”的教學形式展開“自修式”教學模式的分析和實踐,實現“授人以漁”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 素質教育; 自修式; 教學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83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5- 0142- 03
1 引 言
現代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能力,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最終的目標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通常用以下4句話概括:“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共處,學會成人”。無論是地方高校培育的工程型學術人才,還是部隊院校培育的指揮類軍事人才,“會學”是素質教育的起點,抓素質教育應當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做起。
信息化條件下教育的平臺環境不斷發生變革性改變[1],從多媒體教學方式引進課堂到網絡數字資源的不斷豐富,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和體會也在不斷更新,知識的爆炸增長帶來課堂集中教育模式的一定局限性,在海量信息資源中鍛煉學生“會學”的能力,快、準、精地獲取知識更加成為新時代人才的能力培養[3]要素之一。
本文依托部隊高校計算機軟件類課程教學模式研究,以綜合素質培養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根本目標,對自修式建構模式展開探索,并依據實踐經驗進行總結、交流和推廣。
2 自修式建構模式研究
現階段對教育改革和學生素質培養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考察、調研和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模式和內容上,只是對某些課程提出一些針對性的改革措施[2],對于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自主學習素質的培養任重道遠。
2.1 學生自學能力的建構分析
自學能力不是放任學生自己學習[4],而是有目標、有準備、有考核地為學生提供知識環境的各個元素模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將信息轉換為知識并不斷創新的能力。
在研究兒童認知發展基礎上產生的建構主義,在教學領域的實踐已有多年的推廣和經驗積累。建構主義[2]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這正符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源過程。
2.2 自修式教學模式的研究
自修式教學模式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利用已有教學資源環境,教師宏觀展示課程的內容和重點,為學生提供知識的發散起點和參考路徑,再經過學生自己的學習過程完成個體的獲取知識、消化知識、應用知識的目標,最后教師對學生“學習”到的“知識”進行整合、研討、對比、總結,并連貫相關知識點,由點到面,完成整門課程的展示。
該模式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資源,把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多元化全方位考核方式融合在一起,重點突出“學為主體”教學特點,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推廣,最終達到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從知識獲取的角度出發,自修式教學模式可以將學生自主學習動力由考試目標轉化為知識獲取目標,從而達到培養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使用能力的最終效果。
3 計算機軟件類課程自修式教學模式實踐
3.1 軟件類課程教學模式分析
本文探索的自修式教學模式研究內容基于本單位軟件類課程教學展開。軟件類課程是面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本科專業開放的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體系,融合了計算機科學、數學、工程學和管理科學等多方面的成果,以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培養為指導思想,使學生達到夯實基本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培養基本能力、提高基本素質的目標。
不同的軟件課程內容實踐方式不同,軟件理論類課程更側重學生思維能力,如操作系統、編譯原理等;軟件工具類課程更側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如常用工具軟件、軟件測試等;還有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側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課程,如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數據庫理論課程。不同課程涉及的具體操作對象、平臺也不同,且軟件版本更新快、教學內容多而細、遇到的實驗驗證性問題不可預期等特有的特點給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帶來了一定限制,特別是在工具類和綜合類課程中尤為明顯。
單純的課堂教學無法宏觀體現課程的精髓,而采用自修式教學模式改進傳統授課方式可以收到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轉變的教學效果。
3.2 自修式建構模式基本思路
結合自修式建構思想,本文以軟件類課程為例展開的自修式教學模式探索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建構—發散—學生建構—集中。
(1) 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挖掘可以進行發散思維活動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可能性,鼓勵學生思考,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學生構建出課程的整體框架和奮斗目標。這一點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教師必須宏觀把握課程的主體方向,找準發散點。
(2) 發散的過程就是學生實踐自修式教學模式的基本形態,是自主學習的過程和創新的過程,發散不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實現,更使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得到落實,只有形成個體的知識意識,才能有獨立的創新思維。
(3) 對于給定問題和所有不確定答案的可行性分析、優劣分析過程,學生需要學會從海量的知識中提取解決問題的有用信息,并學會將信息整合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知識從無到有的建構過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開拓學生思維與視野。
(4) 學生經過發散自修的知識建構過程,有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梳理和總結、方案的整合和評比、疑問的歸納和解答、創新的分析和驗證,并提供舉一反三的相關問題最終將學生的認知提高到宏觀水平。這一過程需要教師掌握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分析水平,因材施教并引導每個學生正確理解知識。
3.3 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課程自修式教學實踐
以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為例,課程的設定以經典C語言為基礎展開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思想實現[2],而現有發展的如Java、C++等更多面向對象的高級語言則無法通過有限的課堂進行深入的延展和擴充。結合上述思路,對教學模式做如下嘗試:
(1)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構建本門課程的核心思想(歸納算法→程序的全過程)和核心理論(語法、結構、關鍵字、模塊化等)。
(2) 以每一實驗的過程為發散點,以學生自修的學習模式為發散過程,以類比、舉一反三的任務目標為發散的基本形態,引導和促進學生思考的全過程。
(3) 無論是面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算法,還是同一算法的不同語言實現,學生要從一個場景過渡到另一個場景,帶來的疑問是獲取新知識的動力,也是構建學生信息整合能力的基本過程,最終實現由傳統的以單純地實現一個實驗為目標轉變為以引導學生理解一類實驗的共通目的、思路、方法為目標。
(4) 教師通過觀察、答疑、驗證等手段,對學生的“自修”過程給予適當的點評,并提供交流的平臺和正向的引導。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學生在編程能力方面有明顯的創新思維表現,完成的作業代碼不再與課本教材一脈相承,從編程思想上解決算法的理解和設計,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展現一定的建模能力和實現能力。具體表現在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C++)、全國ROBOCUP公開賽(C)、國際水中機器人2D仿真賽(C#)、全國“藍橋杯”程序設計大賽(C、C++、Java)等多種平臺軟件實踐競賽項目中,經歷自修式教學模式鍛煉的學生均有十分突出的創新表現,體現了“得魚”和“得漁”的雙豐收。
4 總結與展望
本文基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核心問題展開探索,借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思想,從認知的角度和軟件類課程的要求出發,構建學生學習的完整過程,實踐自修式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力,提高學生自主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增強學生自主創新意識,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對教學改革的深入和個人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在今后的教學探索中,將進一步推廣多門軟件類課程的自修式教學模式實踐,為推進素質教育和新時代人才培養提供理論依據和經驗交流。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慕勤,金寶士,等. 教學方法的與教學手段的調動[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22(6):112-113.
[2] 王梅娟,史涯晴. 建構主義在多媒體信息課程中的實踐[J]. 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教育專刊),2010(33):118-120.
[3] 史寧中,柳海民.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與實施路徑[J]. 教育研究,2007(8):10-14.
[4] 許淑華. 在計算機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 中國校外教育:理論版,2010(12).
[5] Meijuan WANG,Yaqing SHI, Zhenghong QIAO, Xiaoyu LEI. Experiences on Teaching “Computer Program Design” in Military Academy by Applying Constructivism[C]. CESM:73-78,2011.(EI:2011301417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