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小暖
復旦大學的名字出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卿云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第一次讀到這首《卿云歌》時,我還在高三的題海中苦苦掙扎,而今,我已在復旦的校園里行走了四個春秋。四年里,我感受了復旦的氣質,浸染了復旦的光輝,見證了這所百年學府不斷的成長,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復旦人。何為復旦人?復旦人,有其獨有的氣質,有其引以為傲的“小資”情調,亦有胸懷國家、放眼天下的氣度。
網絡上流傳一句話: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個邊走路邊唱歌的女生的話,那她八成是復旦的,因為只有復旦才能培養出這么自由而無用的靈魂來。
沒錯,當你行走在復旦校園巨大的香樟樹下,隨便問一位過往的復旦學生:“復旦的精神是什么?”你得到的答案一定是: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精神篇——“自由無用的靈魂”
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已經成為每位復旦學子內心對自己的定位,成為每位復旦人走入社會后,心靈安放的所在。
自由,在今天依舊是一個說起來太簡單,而實踐起來又太不易的事,是一代又一代復旦師生們努力追尋的東西。復旦的校歌里有這么一句話:政羅教網無羈絆。復旦大學自創校以來,就將思想的自由、學術的獨立看做是立校之本。自由,就是在復旦校園里,容得下熱火朝天的馬克思主義研討小組,亦容得下目光冷峻的時代批判群體;就是在面對學術時,學生“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態度。
自由是整個學校對個體最大限度的包容。曾經有一位復旦的學生,為了去社會闖蕩一番天地,主動提出休學,學校也欣然同意。自由是對學生選擇的徹底尊重。而在某一次新生入學大會上,楊玉良校長告訴我們:“你們完全可以毫無保留地質疑老師,你們更是可以毫無保留地來質疑校長。”自由是對學生思想獨立源源不斷的鼓勵與支持。
而有趣的是,復旦人堅持的不單單是“自由”,而且還是“無用”。這在不了解的人聽來,簡直是件不可思議的事。中國文人自古以來強調“經世致用”,為何復旦人卻偏要追求無用、并以“無用”為傲?如今的社會,功利主義越來越成為主流,成功意味著“有用”。然而,所謂的“成功”背后有多少人真正快樂?有多少人對失落、悲傷的人懷有憐憫?有多少人懂得去愛別人?有多少人到年老時能對這一生所做過的種種選擇問心無愧?在復旦,我們接受到的教育是這樣的:有很多“成功者”,他們身上的光環讓人眩暈、讓人著迷,也讓人羨慕。但他們往往忽略了智慧、判斷、同情心。這樣的“有用”不是復旦人所追尋的。一個復旦人要追求的是精神層面的成功與卓越,復旦人要做“精神上的貴族”。
精神,是一個被遺落了太久的詞,精神有什么用?于是,“無用”成了復旦人自嘲似的玩笑。在復旦讀書,時時都能體會到這種純粹的“無用”的態度。復旦有許多具有感染力的學者,胸懷著對學科的熱情和對人文的關懷,從他們講課的眼睛里,你可以看到復旦的精神和理想。就像一位同學評論的,“復旦有許多老師都是這么純粹,在談到自己專業時眼睛里有掩飾不住的神采,他們堅守的真與善,是復旦氣質的本源。”
其實,復旦的“自由與獨立”滲透在學生生活的各個角落。比如,每位入學的新生都要面臨一大難題:選課。與其他高校不同的是,在復旦,沒有任何一門課是被規定必須要某個時間段內修完的,也沒有任何一位老師的課是被規定必須上的。換言之,每位復旦學生在選課之前面對的是一張完全空白的課表,下一學期要上多少課,上什么內容的課,完全根據自己的安排。甚至專業課也是如此。如果大學四年內要修完五門專業課,那么課表上就至少有開在不同時間的十門課供你選擇。你可以選擇在大一就開始狂攻專業知識,也可以循序漸進地等到大二大三再開始專業課的學習。而對于同一門課,也由不同的老師開設多個班供學生選擇。這樣,授課老師、課程內容和學習時間的掌控權完完全全在我們手里。可以說,每個復旦人的大學四年都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我們自己的規劃,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就貫穿其中。
再比如,在復旦,沒有人會限制你合理的自由。復旦的宿舍從來不設門禁,也從來不會在夜里斷電斷網。因為學生什么時候進出自己的住所,什么時候用電和上網,以什么樣的方式生活,是他們自己的事,這是學校無權干涉的。
涉及學習方面,很多老師在講了一學期關于某個方面的知識后,會在期末要求大家寫一篇跟課程內容有關的論文,但是“要看到你們自己的想法”,“不許與我的觀點完全相同”。復旦的老師希望學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而不是復制別人的思想,即使學生的觀點與自己完全相左,他們也是開心的。
生活篇——最“小資”的大學
如果給全國每所高校一個標簽,那么復旦得到的一定是“小資”。
的確,身處商業發達而又時尚的上海市區,復旦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從復旦的東門出發,沿著政通路步行十幾分鐘,就來到了楊浦最大的商業區——五角場。這個集購物、娛樂、休閑、餐飲為一體的大商圈,可以說是復旦最大的“后花園”。閑暇時,約上三五好友,去萬達廣場看一場最近熱播的電影,然后再去三樓的上海書城流連一番,待到燈火闌珊的時刻,捧一杯熱的紅豆抹茶一路悠悠然地走回學校去。或是在某個周末,與故人在港式茶餐廳小聚,蜜汁叉燒、黑胡椒豬頸肉、冰火菠蘿油擺了一桌子,閑閑地談著,恍惚間也就忘卻了時光,待到一頓飯吃完出得門來,剛巧撞上巴黎春天打折的活動正搞得熱火朝天,于是又起了逛商場的興致。再或者,只為著一飽口福來到五角場。章魚小丸子、手工芋圓、小楊生煎、蟹黃湯包、香草泡芙、芝士蛋糕……令人眼花繚亂的食品店逛完,再也吃不下了,而興許在回去的路上,剛巧看到一家賣小植物的店,于是欣欣然抱了一株風信子回去,泡在玻璃瓶子里。
除卻五角場,復旦周邊的大學路、三號灣商圈、南區國權路、虹口足球場附近都是復旦人培養“小資情調”的地方。大學路是一條充滿浪漫氣息的小路,路兩旁盡是風格不同的咖啡館、茶館、布置精雅的小店鋪和書吧,這是復旦學生經常出沒的根據地。選一個午后,去“貓的天空之城”里點一杯冰拿鐵,找一個陽光覆滿的位子坐下,捧一本喜歡的書,就可以安安靜靜地消磨掉整個下午。或者在一個晴朗的秋天,一個人在南區縱橫交錯的小路上散步,看銀杏樹的葉子全都黃了,在金風里招搖,進而委地,于是兀自吟出一句“紛紛墜葉飄香砌”來。課業壓力,明天要做的presentation,團學聯今晚就要催交的新聞稿,全都在那一時刻拋之腦后。
而分布于復旦周邊的十號線地鐵站更是為復旦人的“小資”情懷提供了便利。十號線可謂上海最有文化氣息、同時也最方便的線路,從復旦出發搭乘十號線,近可達同濟大學,遠可至外灘南京路、上海圖書館、交通大學、新天地。更遠則可到虹橋機場和虹橋火車站。復旦人常常搭乘被繪成紫色的十號線。涌向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
其實,復旦人的小資與其說是一種消費方式,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態度。“小資”意味著對于精神享受的追求,意味著精致生活,意味著對內心的關注。復旦人小資,每當上海什么地方有書展、樂器展,他們總是第一批激動起來的人;而他們也實時關注著最近的音樂會、話劇、昆曲演出動向,一旦發現中意的,定要呼朋引伴前去一飽眼福。如果你聽兩個復旦人聊天,請不要被他們思維的跳躍性和內容的廣度所嚇倒。也許他們上一秒還在討論哪家的鰻魚飯好吃,下一秒就轉到最近上海博物館有法國克拉克藝術館的畫展一定要去看,而再下一秒呢,也許就爭論起來了:雷諾阿和莫奈,究竟誰更能代表印象派?
交流篇——海納百川,兼收并蓄
復旦自創校以來一直在堅持的理念就是開放。開放的心態和對不同學科、門類兼收并蓄的態度一直滲透在學校生活的各個角落。
學校的主干道每天都是被宣傳海報和橫幅填滿的。這些宣傳內容可能是近期在光華樓高層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可能是校園“十大歌手”的演唱會,可能是某知名企業的宣講會,可能是復旦劇社在相輝堂即將上演的先鋒話劇,可能是上海昆劇團帶來的一場昆曲盛宴,可能是著名學者或者作家為復旦學子開的講座,也可能是國標舞協會的招新,或者是棒球協會即將舉辦的比賽……
而對于兼收并蓄最好的詮釋,大概是復旦近些年來倡導的“通識教育”理念。學校將通識課分為六大模塊,囊括了人文、哲學、史地、數理、環科、藝術六個門類。通識教育規定,不論什么專業,每位學生都要在本科期間修習“六大模塊”的通識課,每個模塊至少修一門。因此,在復旦,你幾乎見不到一點人文知識也沒有的理科生,也見不到對理工科知識一無所知的文科生。相反,那位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希羅多德歷史觀的男生,也許出身物理系;而那位專心研讀《黃帝內經》的姑娘,也許等下要趕去上法語專業課;那吹洞簫的男生呢,也許剛剛做完電路板實驗。
也許會有人批判說,通識必然會造成專業性的減弱。然而,復旦通過通識教育,給了我們每個人一片專業外的、更廣闊的天地。復旦人的世界因此被打開。復旦人也更因為復旦大學兼容并蓄的教育態度,而有了更廣泛的人文情懷。
“爭取讓每位學生在本科期間都至少有一次出國交流的機會。”這是一位校長曾經對復旦學生的承諾。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他做到了。復旦大學每年的交流項目不可勝數,從日本早稻田到美國UC,從北歐的赫爾辛基到南半球的堪培拉,與復旦有合作關系的學校幾乎遍布了全球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可以說,只要你愿意,就可以爭取到為期半年的校際交流機會,或者寒暑假的交流項目。在復旦待久了,似乎出國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成為大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而相應的,每年也有數以千計的留學生來復旦進行學期或假期的短期交流。每年的五月,“Fudan Summer Session”都會吸引很多來自歐美國家的留學生前來參加。而復旦學子就有機會通過報名助管一起加入項目,和留學生們一起交流討論,向他們介紹上海的精致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了解對方的生活。
如果你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漫步在復旦的校園里,就會看到這樣的復旦人:他們或者三三兩兩躺在草坪上曬太陽,身旁放一杯星巴克咖啡,天南海北地從西塞羅聊到寡頭政治,然后再繞到莊子;或者獨自一人坐在樹蔭下,以手中的一本書消磨整個下午;或者在教室里奮筆疾書,穿了正裝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再或者,手捧一臺單反相機,瞇著眼選取最好的角度留下這最美時刻里的光影……而那些你恰巧沒有看到的復旦人呢?也許,他們正流連于復旦舊書店的故紙中,也許,他們正在球場上揮灑汗水,也許他們正和異國友人就什么問題激烈地爭論,也許他們剛從海外歸來,帶著滿身的塵土和歸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