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彩芳
[摘 要]民主是人類高質量生活的追求。互聯網的出現,為網絡民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網絡民主是一種新型的民主形式,它是借助現代網絡技術,以網絡形成的“網絡公共領域”為平臺,保障公民政治權利得到平等實現的政治形式。網絡民主具有虛擬性、平等性,直接性和快捷性的特點。網絡民主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政治參與和政治監督兩個方面上,關于網絡民主的研究,對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網絡民主;政治參與;政治監督
[中圖分類號]D0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4 — 0024 — 02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互聯網在我國迅速普及,由于網絡的直接性、虛擬性、快捷性等特點,網絡吸引了大量民眾的眼球,作為一種的新型的社會傳播媒介,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在政治上,網絡突破了傳統政治的束縛,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民主形式——網絡民主。網絡民主的形成,是當前學者的一個研究熱點,作為諸多民主形式中的一種民主狀態,網絡民主的形成無疑對民主政治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對于轉型中的中國來說,雖然民主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對網絡民主的研究,無疑會對中國民主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網絡民主的含義及其特征
(一)網絡民主的含義
王浦劬教授在《政治學原理》一書中提到“民主是在特定的經濟關系和利益關系基礎上,保障公民政治權利得到平等實現的政治形式,在階級社會中,它表現為以特定階級利益為基礎,平等實現社會成員政治權利的國家形式。從本質上看,民主是一種政治形式,它以特定的經濟關系為基礎,以保障公民的政治權利為核心原則。”〔1〕 根據這一定義,我們認為,網絡民主是借助現代網絡技術,以網絡形成的“網絡公共領域”為平臺,保障公民政治權利得到平等實現的政治形式。網絡民主是一種參與式民主,它是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的結合。但是在這里值得提到是這種網絡民主并不能簡單理解為直接民主或者間接民主,“網絡空間”只是為網民朋友提供平臺參與民主政治生活。關于網絡民主的性質和地位,不同的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就當前我國民主政治的實現形式主要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網絡民主是在這一傳統民主的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來,它首先立足與傳統民主,又是對傳統民主的創新與發展。網絡民主的組織形式是建立在網絡技術發展和應用基礎是上的,參與網絡民主的人沒有固定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這樣就擴大了參與的主體與范圍,就這點上傳統民主是無法與其相比擬的,隨著網絡民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相信未來公民參與社會民主政治必定是傳統民主與網絡民主相結合的形式,其中網絡民主很有可能突破傳統民主成為主導的民主形式。
(二)網絡民主的特征
網絡民主是以互聯網為平臺而發展形成的一種民主形式,互聯網是一個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的互動平臺,打破了時空的阻礙,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作為一種新型的大眾傳媒之一,互聯網具有隱蔽、方便、快捷等特點,因此,在網絡基礎上形成的網絡民主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虛擬性。網絡民主有一個平臺以供網民發表意見,網絡作為一個“虛擬社區”,正好為網絡民主提供了這樣一個公共平臺,是虛擬化的,不是具體有形的固定活動空間和場所,在這個社區中,人們相互交流主要靠微博、微信、論壇等之類的“虛擬社區”,發表意見的形式主要是文字。
第二,平等性。“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2〕網絡打破了現實生活中的“枷鎖”,無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財富、性別、地位等如何,廣大民眾均可參與其中,主體的廣泛性賦予了網絡民主平等性的特點。古代傳統的民主形式主要是國民大會等,它帶著很大的等級色彩,參與的人會受到種族、性別、身份等各種條件的限制,現代社會的民主形式是從古代傳統的民主中繼承和發展起來的,在參與的主體方面,它多多少少會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網絡這個平臺上,不論你是國家元首、富人或者平民,都可以平等的參與政治生活,對政府的行為進行評頭論足,為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出謀劃策,真正的體現網絡民主的平等性。
第三,直接性。在網絡中人們可以更直接、更迅速地參與到國家和社會事務的討論和決定中,打破了精英的優勢。人們可以直接登錄這些網站來獲取政府信息、國家政策,與國家領導人網上交流,發表對社會熱點新聞事件的意見。“在網絡時代,人們只要在家中點一下鼠標,就能馬上對各種公共事務參與討論,發表見解,使公眾和政府實現沒有中間環節的直接平等溝通。”〔3〕
第四,互動性。在傳統的新聞媒體中我們只能獲取各種信息而不能進行雙方的互動,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看法基本都是官方的觀點,傳統的新聞媒體只是單方面向社會發布新聞信息,而民眾也只能機械的被接受各種新聞信息。網絡的出現為民眾提供了一個互動的平臺,網絡互動是雙向的、動態的,人們在新聞網站或者公共論壇上獲得相關信息,并就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或新聞事件發表意見,提出批評。從而體現網絡民主的互動性。
二、網絡民主在中國產生的背景
網絡民主在中國的形成發展首先得益于大量的網民,據有關統計截止2013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9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4.1﹪,其中手機網民規模為4.64億,農民網民規模達1.65億。中國網民規模不斷壯大,并滲入社會各個階層,網絡成為人們交流的工具,大規模的網民為網絡民主在中國的形成提供了群眾基礎。
其次,網絡民主在中國的形成是民眾對民主要求的呼聲。網絡民主形成于社會變革的轉型期,社會矛盾突出,民眾的民主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在社會轉型期,腐敗問題、民生問題等愈演愈烈,在社會中可能形成了一個與民眾利益相對立的利益集團,他們為了維護改革的既得利益,可能會阻礙政治體制改革,進而妨礙民主發展的進程。盡管如此,民主發展不會停滯不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民主會為自己尋找新的突破口,以互聯網為平臺的基層民主——網絡民主悄然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民主要求。
網絡民主在中國的形成,是時代的要求,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要求。
三、網絡民主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4〕 網絡民主的形成,對于豐富我國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起到了積極作用。就目前來看,網絡民主的實現形式并沒用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網絡平臺上很有可能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進而可能會破壞民主政治生活。盡管如此我認為隨著網絡民主程度的不斷提高,網絡民主的一些弊端也會被客服,它對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推動政治參與,實現政治現代化
首先,網絡民主為政治參與提供了信息支持。知情權是公民政治參與的前提,公民只有事先知道相關政務信息,才能有機會參與到政治中。近年來,政府通過網絡發布信息,征集民意越來越普遍,政府政務公開使越來越多的公民能夠及時了解國家相關政策法規、政府工作狀況以及財政支出狀況等,使公民能夠通過網絡參與到政治中,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其次,網絡民主提高了公民的參與能力。網絡為公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廣大網民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相互參與討論,相互批評,相互指責,就某種觀點進行爭論,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在這種交流中,網民“學會了傾聽和尊重不同意見,學會了保持理性和克制,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他們在現代生活中的民主素養,”〔5〕隨著民主素養的提高,公民也就會積極主動的用合理的合法的方式參與到政治中,最終提高政治參與的能力,推動政治參與的發展。
最后,網絡民主滿足了人們的參與愿望。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人們的需求日益增長,尤其是政治參與的要求,但是由于中國現實政治的局限性,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參與到政治中,因此,網絡民主的出現正好為公民提供了一個參與的機會,滿足了人們的參與愿望。另外,網絡民主具有虛擬性的特征,隱藏了網民的身份和性別,消除了政治參與的疑惑,增加了政治參與的安全感,網絡政治參與迅速普及。
(二)加強政治監督,實現高效政府
首先,網絡民主營造了一個廣泛的民主監督力量。網絡政治監督是“公眾通過互聯網發表意見和建議,對政治權力進行檢查、督促和評價的政治參與活動”。〔6〕監督主體的廣泛性,網絡政治監督的主體是網民,數量巨大,分布廣泛,來自社會各個領域,有專家學者、平民百姓、企事業單位負責人、私營企業主等等,他們能夠對政府的方方面面提出各種各樣的意見,充分表達民意,影響政府決策。
其次,網絡民主深化了政治監督的廣度和深度。從廣度上來看,一是監督主體的廣泛性,由于網絡自身的優點,吸引了大量網民參與到對政府和公職人員的監督中;二是監督方式的多樣性,人們可以通過視頻、音頻來舉報官員,也可以通過發帖子、博客、圖片等方式向公眾爆料,提供證據和線索。從深度上來看,網絡政治監督是全方位的,克服了時空的局限,官員的一舉一動都在人們的監視之下,一旦有不當或失職行為,就會被網民所抓住,上傳到網絡中,成為眾矢之的。
最后,網絡民主增強政府的透明度,提高監督的效力。網絡政治監督開辟了監督的新形式,網民發現官員或政府部門的貪腐行為,通過視頻、圖像、文字等形式上傳到網絡中,引起網民的關注,形成強大的網絡輿情。
四、結語
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豐富社會主義民主形式,促進網絡民主健康發展。網絡民主開辟了民主發展的新時代,拓展了民主的范圍,深化了民主的廣度和深度,對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在中國民主發展的基本路徑上,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以網絡民主推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最終實現社會主義民主。
〔參 考 文 獻〕
〔1〕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6.
〔2〕 盧梭.社會契約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04.
〔3〕 郭小安.網絡民主在中國的功能及限度〔J〕.中南大學學報,2008,(05).
〔4〕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J〕.人民日報,2012,(01).
〔5〕 李昕.網絡技術時代的公民政治參與〔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3,(04).
〔6〕張海,蔣建新.網絡民主視域中的輿論監督〔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11,(01).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