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祥偉
[摘 要]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模式”中,教師、學生分別為“教”“學”主體,師生主體在教學信息的雙向傳遞通過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教師與學生的協同發展。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師生思想共鳴和協同發展。建立雙向互動式“雙主體”教學思維模式;采用發揮“教師—學生”主體作用的多元化教學組織模式;構建適用于“雙主體”教學的動態“教”“學”評價模式可有效實現思政課“雙主體教學”。
[關鍵詞]思政課 雙主體 教學模式 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4 — 0172 — 02
一、前言
在當今日趨多元化的教育改革中,一直存在兩種引起頗多爭論的、甚至帶有些微對立傾向的教學模式——重教輕學的“教師主體”教學模式和重學輕教的“學生主體”教學模式。
中國幾千年尊師重道的傳統,導致“教師主體”教學模式一直牢牢地占據著中國教育歷史的統治地位。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整個教學的主體和主宰,教師的知識傳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絕對地位,其他因素都要服從和服務于它。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過于偏執的追求教師的權威,強調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扼殺教學的活力和魅力。于是,旨在提高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生主體”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并且于20世紀90年代占據整個教學改革的半壁江山。這種教學模式力圖解決“教師主體”教學模式的缺陷,強調學生的教學的主體和中心,教育的一切措施都應該圍繞著學生而轉動。但如果仔細探究,就會發現其具有矯杠過正的先天不足,將課堂的支配權放給學生,過于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貶低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弱化了教學實效性。
“雙主體教學模式”是為了彌補單一的教師主體論和學生主體論這兩種教學模式的弊端而提出,力求詮釋教學的本質,還原教學的真貌,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二、 “雙主體教學模式”的內涵界定
“雙主體教學模式”中,教師、學生分別為“教”“學”主體,是相對獨立、地位平等的兩個主體,教學過程是教師主體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互相統一的過程;兩個主體互為前提而存在、交流互動而發展,師生主體在教學信息的雙向傳遞通過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教師與學生的協同發展。
(一)教師、學生分別為“教”“學”主體,是相對獨立、地位平等的兩個主體
“教學”包含“教”與“學”兩個方面——“教”的施動者是教師、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的施動者是學生、學生是“學”的主體,所以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具有相對獨立的主體地位。“教學”中“教”與“學”辯證統一,缺少任何一個主體的積極有效的參與,都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教師和學生應是地位平等的兩個教學主體,弱化任何一個主體的作用,降低任何一個主體的地位都會導致教學實效性下降。
(二)兩個主體互為前提而存在、交流互動而協同發展
在教學中“教”與“學”互為前提而存在,教師和學生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教”因“學”而存在,教師為學生的“學”而“教”;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既應該以“學”——學生認知狀況和個體差異為基礎,又需要學生主體的能動參與與積極配合。“教”為“學”的前提,學生的“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出效果,教師主體作用發揮的越充分,“教”的效果越好,學生的主動性作用就越大,“學”的效果也就越好。只有師生雙方在教學信息的雙向傳遞過程中,各自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相互交往、積極互動,才能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三、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
(一) 思政課“思想教育”的前提是師生思想共鳴
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教學,是高校對大學生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擔負著培養和塑造學生正確思想、優秀品德和積極行為的重要使命,所以思政課教學不應該停留在單純對學生進行知識性、學術性的一般傳授和講解,而是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內在的決定了思政課的教學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學專業知識教育的功能,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現象,更加注重對知識的認知和接受;而思政課著眼于啟迪心智和精神塑造,所以“思想教育”是思政的突出特點。
實現思政課的思想教育目標,讓學生從思想深處認同思政課的取決因素已經不僅僅是教師能否把理論講透徹,而是學生的情感、思想、信念能否與教師協同一致,能否碰撞出共識的火花。這取決于兩個因素:其一,思政課教師自身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容易吸引學生,在教學中使學生產生情感認同,實現師生思想共鳴、心靈碰撞;其二,充分重視兩者主體間性的發揮,思政課“雙主體教學”,要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更要發揮的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師生雙方處于一個和諧、協同的活動統一體中,通過“主體與主體”在思想、情感和信息的平等對話中達到思想共鳴、心靈碰撞,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才能真正實現思政課的育人效果。
(二) 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本質是師生協同發展
從教育的整體意義來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追求的目標應該是“育人”,即人的發展。但是,查閱目前的文獻資料和相關研究成果,我們發現,目前關于思政課教學的諸多研究追求“育人”目標的實現時,將“育人”目標全部落在了學生層面上,而教師層面則往往被忽視。單一的教師主體論和學生主體論忽略了教育的整體意義:人的發展既包括學生層面的發展,也包含教師層面的發展;“育人”既對學生的教育,也是對教師的教育。因此,在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模式”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本質是教師和學生的協同發展。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模式”中,教師主體作用的有力發揮,不僅會令教師展現出其淵博學識和真知灼見,還會表現出其內在對待問題的態度傾向和對追求真理的鍥而不舍,這些都會令學生“知不足”,從而引發學生對教學的有效參與,實現潤雨細無聲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發展;“教然后知困”,教師“知困”而“自強”的過程,其實質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所以說思政課“雙主體教學”不再是簡單的講授與接受的過程,而是教學相長、和諧統一的良性動態過程,是在教學信息的雙向傳遞通過相互交往、積極互動,促進師生雙方共同提高、協同發展的過程。
四、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模式”的實踐路徑研究
(一)增強“雙主體”意識,建立雙向互動式教學思維模式
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是“教”與“學”兩個過程的辯證統一和完美結合。“教”的活動體現為教師主體完成對學生主體的“思想教育”;“學”的活動體現為學生主體在歷經與教師主體的思想共鳴后,通過自我意識接受和完成自身的“思想教育”。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模式”,突破單純以教師或學生為主體的思維定勢,樹立“教師——學生雙主體”教學理念,建立雙向互動式的教學思維模式。思政課教學過程不應是“單向灌輸”的封閉過程,不再是教師向學生的單向流動,而是一個相互合作、相互支撐的雙向流動的動態過程。
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具有清晰地“主體”意識:其一,教師是“教”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設計者,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與教師的教學設計合理與否息息相關,教師必須在“教”的活動凸現自己的主導作用;其二,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不應在教師“學”的活動中喧賓奪主,教師應為學生的“學”而“教”,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應該以“學”——學生認知狀況和個體差異為基礎。思政課“雙主體”教學,學生的“主體”意識同樣重要,學生只有明確自己“學”的主體地位,成為“學”的有效施動者,發揮“學”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實現“思想教育”和“自我教育”。
(二) 采用多元化教學組織模式,發揮“教師—學生”主體作用
實現“雙主體”教學模式,就要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規律和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和創新,既著眼于調動和激發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強調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和感染力。在思政課教學中有效發揮“教師—學生”主體作用,需要采用多元化教學組織模式:第一,建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的理論教學模式,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第二,建立以問題研究、課題研究、案例研究等特色各異的研究型教學模式,作為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延伸,培養大學生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第三,建立以情境式、探究式、實驗式、調查式、參觀訪談式等為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
(三)構建適用于“雙主體”教學的多維、動態“教”“學”評價模式
教學評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實施的指揮棒。在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模式下,由于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對教學過程的有效參與和良性互動,使得傳統的單一、靜態教學評價已經不能滿足“雙主體”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因此,“雙主體”教學模式立體化教學考評模式倡導多維、動態教學評價模式,采取多樣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手段。
首先,建立多維度、綜合化評教機制。一是從學生視角,通過學生電子評教系統,為教師打分的方法,掌握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二是從同行視角,通過建立聽課制度、定期教研活動等,動態掌握教師課下充分備課和開展教學研究的情況;三是從專家視角,通過隨機聽課,掌握教師當前的業務水平和未來業務能力提升的潛力。其次,建立多視角、動態化評學機制。遵循“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原則,以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思想品德實際表現為依據,實行量化考核,綜合評定形成了“4+2+4”的考核成績結構,其中,理論知識考核占40%、實踐考核占20%、道德行為考核占40%。促進了學生知行統一,德行統一。多維、動態的“雙主體”教學“教”“學”評價模式,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學生互相評價與老師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考評模式,既體現出評價的共性,也體現出評價的個性。
思政課“雙主體”教學模式彌補了單一主體下思政課教學的弊端,克服了思政課教學的困境。教師與學生互為主體,平等對話,增強了思政課的教學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師生之間雙向平等的良性交流互動,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達到教師與學生的協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蔣紅 ,陳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導向型”雙主體教學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
〔2〕石瑛 鄭曉艷.基于“雙主體”教學理念的“基礎”課體驗式教學模式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0,(11).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