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堅 吳蕾
【文章摘要】
中國與印度作為兩個發展中的大國,有著頗多的相似性,近十年間又都取得了本國經濟飛速發展,被譽為“金磚五國”,也都正在經歷著金融轉型期。本文以印度銀行業改革為背景,對印度銀行業改革的措施進行評價,以期對我國銀行業改革提供可供借鑒的參考。
【關鍵詞】
印度銀行;改革
1 印度銀行改革過程概述
1.1 印度銀行改革背景
在印度金融改革之前,1990~1991年度,財政赤字已達國內生產總值的9%,外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25%,外匯儲備只夠兩個星期進口所需,國內外債務利息在90年代占出口收匯的一半,銀行大面積虧損,呆賬、壞賬大量增加,國內發生擠兌現象,銀行體系已岌岌可危。為了應對嚴峻的局面,印度政府于1991年8月成立了以納拉辛哈為主席的納拉辛哈委員會來評估印度金融體系,提出金融改革建議(摘自:《印度銀行改革之路》歐明剛 石弦 2005年第6期《銀行家》)。納拉辛哈委員會經過調查與分析,認為印度金融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在銀行,而銀行問題的根源在于“金融抑制”,即銀行自由度低,金融發展緩慢。如:印度銀行業在改革之前實際利率為負、銀行準備金率高、呆壞賬多等情況大量存在。(詳見表1-1、表1-2)因此,納拉辛哈委員會將金融改革的第一步放在了印度的銀行體系上。自此以降低現金準備率與法定流動比率,允許銀行進入資本市場、提高資本充足率、利率與匯率自由化、資本項目逐漸自由化為標志的印度的銀行改革就此展開。
1.2 印度銀行改革內容
度銀行改革具體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改革以放松管制,提高金融機構效率為主要目標,體措施如下:
1)放松管制。具體措施包括:逐步停止政府指導信貸計劃,限制原來的貸款優先行業,規定銀行對其貸款額應不超過銀行貸款總額的10%。在存款利率方面:第一步,1992年之后,印度儲備銀行廢除了固定存款利率,轉而采用最高利率限制措施。而且該措施不區分具體金融機構,對全部機構均適用;第二步,進一步取消對長時間固定期存款的管制利率上限。如從1995年10月開始,取消了對兩年以上存款的利率上限的限制性措施;第三步,利率限制再度放松,轉而取消一年期及以上固定存款利率的限制。如從1996年7月開始,取消一年以上的固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第四步,最終實現定期存款利率完全市場化。其標志是1997年10月,印度儲備銀行決定完全放開定期存款的利率。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標志著印度商業銀行存款利率實現了完全的市場化,銀行的管制進一步放松。
貸款利率方面:第一步,先從取消同業拆借及票據再貼現等利率限制入手。如1989年5月,印度儲備銀行開始取消了對同業拆借及短期票據、票據再貼現等的最高利率限制,貸款利率開始放松;第二步,對貸款利率實行分層管理。印度儲備銀行從1992年就開始把貸款利率分成六類,其中對貸款總額高于20萬盧比的貸款規定最低利率;第三步,完全放開對貸款利率的限制,實現貸款利率自由浮動。如印度儲備銀行宣布自1994年10月18日起,對超過20萬盧比以上的貸款取消最低貸款利率的限制。自此標志著印度商業銀行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完全自主決定貸款利率,貸款利率管制完全放開。
2)引入競爭機制,改革商業銀行體系,提高其經營效率。為了提高商業銀行的工作效率,首先通過合并、兼并等手段大量削減公營部門銀行的數量。再通過關閉虧損嚴重的國有銀行分、支行,提高國有銀行效率,減輕銀行的包袱。第三、集中力量辦好3~4家具有國際水準的一流商業銀行和8~10家擁有全國營業網絡的全國性銀行,其他銀行為地方銀行。賦予私人銀行招收高級管理人員的充分自由,允許開辦私營銀行,并于1994年通過《1994年銀行管理法案》。根據該法案規定, 對公營、私營銀行一視同仁, 鼓勵公私銀行公平競爭。印度政府開始開放本國的銀行市場,允許外國銀行在印度開設辦事機構, 借此印度商業銀行可以學習他們的先進管理經驗。修改公營部門銀行董事會成員和執行官的聘任程序。為了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允許區域性農業銀行從事所有類別的銀行業務。
3)為了加速處理銀行不良信貸,成立銀行貸款特別回收法庭。針對印度銀行呆壞賬嚴重的問題,印度政府于1993年通過了一項立法,根據該法案批準在印度六個城市設立銀行貸款特別回收法庭,并在孟買建立了特別上訴法庭,要求在六個月內快速回收銀行欠款。此外為減輕銀行壞賬負擔、盤活銀行資產,政府還設立了資產重組基金,該基金按一定折扣接受一部分國有化銀行的壞債和可疑債務,以實現減輕國有銀行包袱的目的。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到來對印度銀行業造成了嚴重的沖擊,這也使得印度政府充分認識到銀行體系對于經濟穩定的重要作用,為此政府又專門成立銀行改革委員會,進一步指導、深化銀行改革。以此為標志,印度的銀行體系改革進入了以加強銀行體系,提高銀行競爭力為標志的第二階段。其主要措施有:
1)成立資產重組管理公司,并由印度國家銀行和印度工業發展銀行掌握該公司49%的股份。同時出臺了附有詳細指導方針的公司債務重組計劃等一系列措施。資產重組管理公司首先將不良資產證券化,然后向社會發行,而一旦投資人認可了這些債券化不良貸款的價值,銀行就可以把這些憑證當作可兌現的資產。
2)加強公司治理,減員增效。針對國有或者國有股份制銀行25%~50%的冗員,印度政府1999年提出老年社會與收入保障報告,提出建立個人退休金賬戶與養老體系。并于當年11月開始推行自愿退休計劃。根據此計劃,上述銀行中屆滿45歲的員工,可以申請自愿退休。屆時銀行、政府將會根據退休者工作時間長短予以補償,并允諾逐步將其納入即將建立的社會養老體系。據估計,約有5.7萬名員工在一定補償下離開了工作崗位,占12家國有化銀行員工總數的19%。此外,根據銀行業改革委員會的提議,還成立了“ 迅速糾錯行動機構”,對存在問題的銀行進行早期干預與指導。
2 印度銀行改革的評價
通過銀行改革,改變了印度銀行業長期以來受到的嚴格管制的情況,提高了銀行的效率。由于放寬管制、尊重市場規律、引入了競爭機制,使得印度銀行業改革后,發生了深刻變化。最為典型的是不良資產占貸款總額的比率從1996-97年度的15.7%下降到2004-05年度的5.2%。資產回報率從1991~1992財政年度的0.4%提高到2003~2004年度的1.2%(摘自:《印度銀行改革之路》歐明剛 石弦 2005年第6期《銀行家》)。客觀上促進了印度經濟的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①改革的措施還不徹底。如雖然降低了對優先貸款行業的信貸支持比率,但是優先貸款行業仍然存在。雖然放開對存貸款利率的限制這些特權行業與企業的存在有違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不利于公平競爭的展開。另外,由于優先信貸政策的存在也是銀行背上了較為沉重的不良資產的負擔。②信貸手續過于復雜。印度銀行業在信貸技術上有很大欠缺,世界銀行的世界商業環境調查數據顯示:在抵押品要求、銀行手續、高利率三個方面,印度銀行的表現不盡如人意。被調查的印度企業認為抵押品要求是其融資主要障礙的達到5O.5%,強烈抱怨銀行手續繁多的占5O.5%,認為借款利率過高的高達81.2%。繁瑣的貸款手續與抵押擔保流程成為了印度銀行更好的發揮其經濟蓄水池作用的最大障礙。
3 結論
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即改革的重點已經由生產性領域向金融等服務性領域轉移。而我國的金融業正處于由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度的轉型期。可以說金融轉型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我國改革開放能否順利的進行下去。筆者只是以印度銀行改革作為參考樣本,分析其成敗得失,從而希望能為我國銀行業改革獻計獻策。
【參考文獻】
[1]Desh Gupta and Milind Sathye:“Financial Developments in India: Should India introduce capital account convertibility?”,ASARC WP 2004-07.
[2]文富德:“印度的銀行改革”,南亞研究,2003年第一期.
[3]邸勝寶、齊敏:“印度銀行改革的經驗教訓及對中國的啟示”,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7年10月第五期.
[4]李輝富:“印度金融改革的理論與實證”,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3月.
[5]歐明剛 石弦:“印度銀行改革之路”,《銀行家》,2005年第6期.
[6]韓曙平:“中國銀行競爭力影響因素與提升途徑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9月.
[7]郭承先:“中國與印度金融現狀比較”,西安財經學院報,2006年4月第2期.
[8]文富德:“金融危機后的印度經濟發展前景”,南亞研究季刊,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