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輝 趙野春
[摘要]社交網絡是當前很有人氣的人際交往工具,已對民族關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滋生了利用其進行破壞民族關系的犯罪,應引起高度警惕。我們要根據社交網絡的規律和特點,借鑒外國經驗,加強網絡管理,有效維護民族關系。
[關鍵詞]社交網絡;民族關系;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4)04-0010-05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項目《網絡社會與構建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研究》課題(項目編號13BMZ006)和西南民族大學2014年學位點建設項目(項目編號2014XWD-S12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立輝(1964-),男,白族,云南賓川縣人,西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學、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趙野春(1964-),男,瑤族,廣西灌陽縣人,武警警官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學、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四川 成都610041
社交網絡起于美國,是一個失戀的大學生發明的。他搞這個網絡,是為了與他人共享自己的信息,以排泄心中的郁悶。他因此而創立的臉譜網站,很快走紅,吸引了無數粉絲。社交網絡這種新的網絡入口誕生了[1]。隨之,社交網絡遍及全球,以微博為代表的社交網絡,更是影響著億萬人的生活。據《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稱,截至2011年12月,中國微博用戶總數達到2498億,成為微博用戶世界第一大國。[2]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微博用戶達到274億,網民使用率達509%,微博成為中國網民最普及的互聯網應用之一。①社交媒體發展速度驚人。截至2013年6月,中國微博用戶規模達到331億。據中國最有影響力的10家網站統計,微博每天發布和轉發的信息超過2億條。[3]社交網絡已遍布于網絡社會,與各民族群眾發生著緊密的關系,對民族關系產生深刻影響,因而必須提出有效管理對策。
一、社交網絡已與民族發生了廣泛聯系
社交網絡指的是運用計算機技術無限制、多方向公開、自由傳遞信息的交流溝通網絡平臺。社交網絡,可以即時發送和分享觀點信息,可以交談對話,可以視頻聊天,可以跟帖評論,總之可以足不出戶就能交上朋友,了解即時新聞,滿足喜怒笑罵等個人情緒。社交網絡,很快就成為公眾的輿論場。在社交網絡推動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交流更順、速度更快,也為情感溝通和信息分享帶來極大便利。所以,有人說,這是“通過技術上的大刀闊斧解決了億萬人的社交障礙”。[1]就像夏天村民在大樹下納涼那種情景,自然而開放。社交網絡的主要優勢就是它無限制、多方向公開自由傳遞信息的功能,使人方便而輕松地交流,不用看他人眼神。
社交網絡有很多特點,如公開性、交互性、即時性、隨意性和開放性。社交網絡一方面可以為“放大正面聲音、回應社會關切、服務人民群眾”提供新平臺[4],但同時也挑戰著輿論傳播秩序。社交網站具有巨大的參與能力,對于激發少量有準備的人群采取行動是有效的,但要全社會推動協商進程和達成一致,將“懵懂大眾”變為“智慧大眾”,則需要智慧的決議[5]。為此,要將依法管理和技術防范、行業自律與公眾監督、網絡管理與網民自律相結合,規范社交網絡傳播秩序[6]。
在今天,社交網絡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平安北京”新浪跟帖者已超過250萬,平均日增5000余人。目前,門戶、搜索、微博等社交網絡的互聯網入口,以信息即時分享的方式,通過不超到200字的信息,改變著信息傳播途徑,改變著人們的生活[6]。值得注意的是,與民族關系概念密切相關的民族聯系、民族交往,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是很大的,民族意識、民族情緒、民族心理以至民族沖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民族聯系、民族交往間發生的。從傳統民族關系來看,由于交通、地理等因素的限制,民族聯系、民族交往是比較有限的。但在網絡條件下,情況就不同了,民族聯系、民族交往是全時全域全面的。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民族聯系、民族交往。這一網絡條件下的新型的民族關系自然會影響和作用于民族意識、民族情緒、民族心理以至民族沖突。
二、社交網絡對民族關系的影響
進入社交網絡的是人,肯定是與民族有聯系的。那種無民族特性的人,目前還不存在。實際上,社交網絡確實影響著民族關系。社交網絡是一種新的交際工具,如何運用十分關鍵。如果使用不當,肯定會產生負面效應。“事實上,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有人利用社交網絡制造謠言,甚至從事犯罪活動”。[7]這一點,當下仍然如此。因為,“目前,我國社交網絡上傳播謠言和虛假信息,拜金炫富、低俗惡搞,攻擊謾罵、網絡暴力等現象仍不時出現,危害網絡環境,損害人們對社交網絡的信任,社會各界反響強烈”[4]。2013年7月4日,“新疆公安機關查處一批利用互聯網造謠發布破壞民族團結言論的案件,6名違法人員受到行政處罰”[8]。據最新消息,2013年6月26日至8月31日,新疆公安機關查處涉及傳播涉穩謠言類違法犯罪人員256人,傳播“圣戰”等宗教極端思想139人,其中,行政拘留94人、刑事拘留16人、教育訓誡164人。[9]隨著民族地區網絡越來越普及,社交網絡對民族關系的影響將越來越大。這種影響,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將產生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我們在評估社交網絡對民族關系的影響時,不能只是看到其對民族關系的沖擊,更重要的是積極方面。歷史上的民族因隔絕而發生差異,民族關系也因地理阻隔而隔膜和互相不了解。但社交網絡所提供的全球通平臺,把不同民族的人直接聯系在一起,可以不問膚色民族文化,而共同溝通交流,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的行為。而當社交網絡傳遞的是民族關系的正能量時,勢必會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即可以沖破各民族間的民族意識、民族情感、民族心理的藩籬,增進彼此的共同認知。這是黨和國家提倡的。具體來看:
一是通過社交網絡,各民族可以平等對話,加強交流,增加了解,化解矛盾,增進團結。西方的一項最新調查表明,金磚國家的公司更重視運用社交網絡與客戶溝通。約不到一半的英國公司,使用社交網絡與供應商、客戶溝通。與英國比,中國、印度和巴西的公司要多20%-30%。在這方面,中國的比例也比美國高。前者是83%,后者是72%。[7]實際上,金磚國家的公司更能得到客戶的理解和信任。這一點也在中國政府的微博事業中得到了印證。中國各級政府官員利用微博與網民互動,幾乎已成一種風尚。據說,“中國各級政府利用微博的速度和質量都在提升,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同”[7]。有交流,就會有團結。社交網絡,給的機會太多了。所以說,社交網絡,有利于民族團結。
二是通過社交網絡,各民族可以友好交往,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提高素質,共同發展。有借鑒,就會有提高。可以說,“用好社交網絡,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正面影響,需要管理方式的創新”[7]。社交網絡上,朋友推薦你看一張圖片,你就了解一個新世界。告訴你一個文明的故事,你就進步了。近朱者赤。社交網絡給了很多機會。社交網絡是即時的,參與者的任何言行都有可能受到評論。同時,參與者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與他人交鋒。因此,參與者就會學到很多東西。從長遠來看,對于人們眼界的開闊,知識面的擴展,素質的提升都不無裨益。
三是通過社交網絡,各民族網民可以開誠布公,協商討論,增加接觸,不斷磨合,實現和諧。有商討,就會有和諧。商討可以進退。好好商量,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大家和睦,事情就好辦了。如網絡車載電視、網絡手機短信及微博等,延伸了信息傳播的廣度和觸角。[1]顯然,如果能夠用好與各民族普通民眾密切相關的社交網絡,就能夠使協商討論范圍伸延得更廣。只要將民族正能量的信息,通過社交網絡實現即時性傳播,就能讓更多公眾接受民族團結信息,促進民族團結。
四是通過社交網絡,各民族網民可以解放思想,彼此開放,互通有無,互幫互助,共同繁榮。有開放,就會有繁榮。各民族網民可以利用社交網絡,彼此通報自己地域的商貿信息或資信,共利共贏,推動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大發展。
(二)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社交網絡這種新型的人際交往平臺亦是如此。社交網絡的形成雖然對促進民族團結有很多積極作用,但是對民族關系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時至今日,社交網絡產生的動蕩對兩種結構都造成了壓力,因為更多的人正在分享同樣的信息。”[5]我們要在關注積極影響的同時而不忽視消極影響,并且能積極而及時地消除消極影響,確保民族關系健康發展。
一是各民族網民在社交網絡上的活動,完全是在私人狀態中完成的,目前尚無完備的辦法,使其既確保隱私又加以控制。若是全面監控社交網絡,設置無數禁地或禁規,恐怕削弱了這種平臺的優勢,導致人們避而遠之。這種狀況下,勢必給信息監管控制帶來困難,特別是無法及時發現或屏蔽損害民族關系的不良信息,使我們處于被動狀態。
二是那些極端民族主義者,可能看到社交網絡的人氣大、聯系廣、隱秘而便捷優勢的優點,藏身其中,實施民族主義宣傳,渲染和傳播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煽動民族仇恨和民族對立,企圖制造民族分裂、破壞民族團結。但這些難以及時制止和打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介紹,近期新疆公安機關查處一批利用互聯網造謠發布破壞民族團結言論的案件,6名違法人員受到行政處罰[8]。
三是社交網絡里,人員成分復雜,可能會有國內外敵對勢力出于各種目的,推動民族歧視,宣傳落后的反動的民族觀點,甚至煽動民族仇恨和民族對立,或者直接利用社交網絡實施具體指導,從而發生網絡犯罪。但由于監管的困難,難以及時有效地發現和制止其所有的活動,往往是在其產生影響后才得知,造成打擊不力的局面。
三、對策建議
有人提出:“社交網絡可以成為中國政治機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助于改善政府的執政”[5]。加強社交網絡的管理,才能用好社交網絡,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世界各國都推進了社交網絡的管理[10],新加坡頒布《廣播法》和《互聯網操作規則》,結合《國內安全法》、《煽動法》和《維護宗教融合法》等傳統法律,嚴格網絡管理維護社會穩定[11]。這方面值得我們借鑒。探討社交網絡對民族關系的影響,其目的就是要使其積極影響最大化,將其消極影響最小化。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
在國家互聯網信息管理辦公室下,設立專門的民族關系信息管理機構,領導全國的民族關系信息管理工作。在國家民委設置專門的民族關系信息管理中心,負責具體的監管事務,統籌協調此項工作。可以在現有的國家民委輿情中心基礎上,增加人員編制,改善技術條件,研制配套法規,使工作有效化。
(二)建立專業的參與隊伍
積極引進計算機方面的專門人才,并根據需要,有目的地關注各重點地區的社交網絡,培養自己的粉絲,也參與他人的討論,有時甚至要能扮演臥底的角色。這支隊伍,既要有技術水平,也要有政策理論水平。由于歷史的原因,民族地區信息方面的信息人才要少一些,必須加大力度,加以培養和造就。
(三)有策略地發布正面信息
要經常利用社交網絡空間,發布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正面信息,大力宣傳中國民族地區發展形勢,積極介紹民族和民族地區真實情況,使那些別有用心的人的騙人把戲沒有展示的空間。如在事發第一時間公布真相,確保充足的信息量供給,提高信息發布的速度、數量和質量[12]。通過大量發布民族關系方面的正面信息,就能積聚公眾對中國民族關系的正確認識,以抵消別有用心的人造謠、蠱惑。
(四)批駁揭露有害信息
近年來,損害民族關系的網絡謠言時有出現。事實上,杜絕謠言,有一定的困難,但批駁揭露是重要的路徑。古今中外都存在謠言,完全杜絕謠言、根除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是不現實的。可以說,謠言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因而應更理性地正視它。[12]對于那些在社交網絡里損害民族關系的不良信息,要據理力爭,加以批駁,使其不至于以訛傳訛;若是帶有隱蔽性,要及時予以揭露,使群眾不為所惑,以凈化民族關系的良好環境。
(五)堅決打擊網絡犯罪
“網絡社會是真實社會的重要外延,同樣需要遵守真實社會的基本法律準則”[13]。因此,利用社交網絡,破壞民族關系,屬于犯罪的,要堅決予以打擊,不能縱容;不屬于犯罪的,也要采取堅決措施,該行政拘留的要拘留,該勸誡教育的要教育,不能任其發展。對于這一點,外國早就做了。如新加坡以“極端種族主義者”自居的17歲中學生顏懷旭,2005年在博客中表示仇恨馬來人和穆斯林,聲稱要“用狙擊步槍暗殺部分政治人物”;同年11月,新加坡法院依照《煽動法令》,判處其緩刑監視2年,從事180個小時社區服務[10]。2012年7月,警方發現印度阿薩姆邦發生了大規模種族沖突流血事件期間,不法分子利用“推特”、“臉譜”等社交媒體挑撥種族矛盾、煽動暴力沖突,隨即要求這些網站提供其上傳仇恨信息和虛假照片的用戶信息,否則將采取法律行動。[14]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出現的利用網絡破壞民族關系的犯罪,我們是可以借鑒外國的做法予以打擊的。
(六)制定新的專門的法律法規
我國從1994年開始接入互聯網。我國最早出臺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是2000年制定的。隨著新的傳播技術不斷涌現,有關互聯網的法律法規有的需要繼續完善,有的需要補充新內容、增加新條文。針對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需要有針對性地專門制定新的有關法律法規。適應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針對互聯網當前存在的一些亂象,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互聯網立法的統籌規劃和總體協調,抓緊研究制定并盡快出臺新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和規章,增強現行法律、規章的適用性、可操作性,不斷提升加強互聯網管理的效能和水平。
注釋:
①“來自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微博用戶達到274億,較2011年底增長95%。盡管增速低于10%,但網民使用率首度突破50%達509%,意味著微博已走過早期數量擴張階段,成為網民最普及的互聯網應用之一。”[參見陳靜:《社交網絡:引導向上“正能量”》,《經濟日報》2012年9月18日]。
參考文獻:
[1]王國平社交網絡:小失戀觸發大創新[N]光明日報,2011-02-12
[2]楊麗瓊中國成微博用戶世界第一大國[N]新民晚報,2012-09-28
[3]艾芳國家將針對社交媒體制定新法律法規[N]經濟日報,2013-12-4
[4]新華社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召開經驗交流會[N]人民日報,2012-09-10
[5]內森·加德爾斯社交媒體改變執政方式[N]國家報(西班牙),2012-3-21
[6]陳靜社交網絡:引導向上“正能量”[N]經濟日報,2012-09-18
[7]鐘聲社交網絡管理是各國共同課題[N]人民日報,2011-12-19
[8]潘從武新疆警方查處一批利用互聯網造謠案[N]法制日報,2013-07-04
[9]隋云雁決不讓互聯網成為違法犯罪平臺——新疆遏制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啟示錄[N]新疆日報,2013-10-08
[10]孫廣遠,等國外如何管理互聯網[N]紅旗文稿,2013-01-10
[11]新加坡嚴格網絡管理維護社會穩定[N]經濟日報,2012-12-26
[12]肖純對謠言唯有更加開放[N]長江日報,2013-05-14
[13]張杰荷蘭網絡監管維護公民隱私[N]人民日報,2013-01-04
[14]王水平印度:用技術與法律應對網絡犯罪[N]光明日報,2012-12-22
責任編輯:王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