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映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在甕安,有這樣一組數據的變化引人關注:2007年至2013年期間,全縣群眾安全感由59.09%提升到98.84%,連續五年排名全省前四名;對政法公安機關滿意度由67.57%提升到98.02%,連續三年名列全省第一。在2008年,甕安是戴著打黑除惡一票否決縣、社會治安一票否決縣、全省毒情重點整治縣、全國假幣問題重點整治縣、全省公安機關執法質量末尾縣等“帽子”的縣;到現在,因工作成效顯著,在相繼“摘帽”后,甕安先后被評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省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縣委被評為”全省創先爭優活動先進縣黨委”,縣公安局榮獲“全國優秀公安局”稱號。甕安縣還被中央黨校確定為黨建教學研究聯系點。
以上這一系列數據的變化和榮譽,就像一張“晴雨表”,昭示了甕安從大亂到大治、在浴火重生中砥礪發展的歷史進程。在它的背后,是干部作風優良與否的客觀反映,成為一面警示之鏡,掛在甕安干部心中不敢忘記。
甕安之變,給我們帶來警示和啟迪
70多年前,中央紅軍被敵軍圍追堵截,在生死關頭,中央政治局在甕安召開了被譽為“偉大轉折前夜”的猴場會議,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做出了重大貢獻。在甕安期間,紅軍宣傳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服務群眾,留下了許多血肉相連、魚水情深的感人故事,喚醒了千萬民眾的革命熱情,為紅軍成功突破烏江——諏得長征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而,70多年后,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甕安的基層政權卻經歷了另一番生死攸關的嚴峻考驗,由于對一名女中學生溺水死亡事件處置不當,在2008年6月28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6·28"群體性事件。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是那個時期甕安的干部隊伍作風出現了嚴重問題,黨群、干群關系緊張,群眾對黨政機關和干部缺乏基本的信任所致。
“6·28”事件的沉痛教訓,讓甕安縣的領導、干部清醒地意識到,干群關系事關黨的執政基礎,干部作風關乎民心向背,關乎事業成敗。事件妥善處置后,在中央和省、州的關心重視下,新一屆縣委團結帶領全縣各級黨組織在痛定思痛中深刻反思,深入開展作風教育整頓活動,以縣委書記大接訪等“五大訪”、萬名干部下基層“聯鄉駐村”“記民情日記,建民情檔案”等為載體,創新社會管理和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夯實基層基礎。深入打黑除惡,嚴查違法違紀違規案件,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加大社會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還上一筆筆民生“欠賬”。通過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使干群關系得到了修復,干部作風變實了,社會治安變好了,民生欠賬變少了,基層基礎變牢了,黨和政府的威信變高了,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全縣呈現出政通人和、風清氣正、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取得了從大亂到大治的可喜變化。
甕安在幾年內的發展變化,成績令人驚訝,外地各界紛紛前來考察學習。而發展變化更讓甕安干部深深地認識到: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政之所興,在順民意。
甕安之路,在民生至上的執政理念中越走越寬越實
甕安從大亂到大治的深刻變化,就是堅定走了一條以人為本、民生至上的科學發展道路。近幾年來,甕安縣委、縣政府牢固樹立“勿忘教訓,民生至上,包容發展”的執政理念,正確處理發展、民生、穩定的關系,把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發展成果、得到更好的實惠作為工作的最大目標和執政的最高追求。圍繞全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工作謀劃到工作決策再到工作的具體實施,都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原則,做到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建立起了一座干群“連心橋”。
我們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做好服務群眾工作,規劃建設群眾工作中心,建立民訴表達、矛盾調處、依法信訪等機制,暢通民意訴求渠道,讓群眾話有地方說、怨有地方訴、困難有人管、辦事有人幫。每年投入信訪調處專項資金800萬元,法律援助資金100萬元,司法救助資金100萬元,特殊人群就業安置資金100萬元,基層矛盾化解資金100萬元,妥善解決群眾訴求和重大疑難信訪問題,加大平安創建力度,維護群眾利益不受損害。
為讓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每年預算安排縣財政支出的70%以上,先后投入近45億元,用于加大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社會保障、群眾文化生活、群眾就業方面的投入,滿足了群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勞有所得、娛有所樂、老有所養的愿望。在實施城鎮建設工作中,著力加大小城鎮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將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制定農村交通和水利發展等三年行動計劃,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甕安將在全州率先于2015年實現村村通水泥(或柏油)路。充分利用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政策,對村寨串戶路和庭院進行硬化;結合農村危房改造,對房屋立面和環境進行整治,通過“兩化兩治”的實施大大促進了“美麗鄉村”建設。每年預算安排500075元,幫助農村轉移人口實現市民化,在保留農村權利的基礎上享受市民待遇,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在征地拆遷中,重視抓好失地農民長遠生計問題,除了按政策補償,還探索采取門面安置、社保安置等辦法,解決了6500余名失地較多的農民的長遠生計問題。針對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出現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空殼村”問題,每年預算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開展“萬名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行動”,在甕安工業園區(開發區)建立“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幫助農村群眾解決就近創業就業和照顧家庭的問題,目前已有150多名在外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帶動就業1000余人。特別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建立了“干部聯鄉駐村、干部帶頭結窮親”制度,確保每名困難群眾特別是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特殊困難群眾有干部聯系和走訪,在物質和精神上得到關愛。
為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事情辦好辦實,縣委、縣政府每年采取公開征求意見的方式,落實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回應群眾關切。建立重大項目風險評估機制,實行群眾意見為“一票否決”制,凡是群眾反對強烈的工程項目,一律不予實施。加大黨風廉政建設力度,下發6)5-多張“黨風政風監督卡”,疏通舉報渠道,讓老百姓對哪些行為是干部不能觸碰的“高壓線”一目了然,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努力建設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清廉甕安”。
正是因為走了這樣一條以人為本、民生至上的科學發展之路,使民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廣大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了發展的成果,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同時全縣經濟社會也實現了較快發展。從2007年到201 3年,全縣縣內生產總值由21.94億元增長到70.4億元,增長了3.2倍;財政總收入由2.4億元增長到15.12億元,增長了6.3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278元、2550元分別增長到20017元、6492元,分別增長72.4倍和2.5倍;人均存款由3407元增加到16756元,增長了4.9倍;城鎮化率達到4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省政府已將甕安“縣改市”向國務院申報;全縣預計全面小康實現程度為83.73%。
甕安之鏡,鞭策我們堅持科學民主執政不斷與時俱進
經驗是財富,教訓也能變財富。甕安的發展是一塊有著正反兩面的鏡子。鏡子的正面是甕安從大亂到大治的“甕安經驗”,鏡子的反面是教訓,警示我們: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群眾立場都不能動搖,群眾路線都不能丟掉。
“甕安之路”帶來“甕安之變”,贏得了群眾的認可和各級領導的贊許,受到各級新聞媒體的持續關注和報道。這條以人為本、民生至上的科學發展之路,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執政為民的奮斗目標。
新形勢下,甕安縣委將組織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始終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加強作風建設,深入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敬仰黨的事業、敬畏手中的權力、敬重服務的人民,把精神高地構筑好,把干群關系維護好,把民生保障解決好,把社會管理強化好,把科學發展落實好,把基層基礎夯實好。不斷提升科學執政、民主執政的能力和水平,團結帶領全縣干部群眾,圍繞“創建全省經濟強縣、推進改縣建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近期發展目標和創建“一個中心、三個基地”(即:把甕安建成區域中心城市和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黔中商貿物流基地、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基地)的遠期目標,發揚“敢于爭第一,勇于創一流”的甕安時代精神,努力做到“思想觀念最新、發展環境最優、干部作風最實、工作效率最高、發展成果最好”的要求,進一步提振士氣、激發斗志,戮力同心、奮力攻堅,為建設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新甕安不懈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