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科全書可視為科普寫作的基礎。自2001年維基百科創(chuàng)立,網(wǎng)絡百科全書已逐漸取代傳統(tǒng)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現(xiàn)有280多種語文版本,是中國大陸以外國家或地區(qū)最常使用的網(wǎng)絡百科全書。在中國大陸,人們最常使用的網(wǎng)絡百科全書為百度百科,因此百度百科對中國的影響不容小覷,應提高到戰(zhàn)略層次對待。本文以維基百科為指標,為百度百科出謀劃策,提出學術條目與非學術條目分流、學術條目中的重要條目改由專家學者執(zhí)筆并署名、加強圖片數(shù)據(jù)庫等策略。一得之愚,望能為神州大地的啟蒙事業(yè)略盡綿薄。
關鍵詞 百科全書 科普 網(wǎng)絡百科 維基百科 百度百科
一 前言
治學和寫作都需要工具書。以筆者為例,案頭有《大英百科全書》等3部英文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簡編漢譯本)等兩部中文百科全書,另有《辭源》等大型辭書多部。約10年前,筆者仍經(jīng)常查閱上述工具書,如今通常查閱網(wǎng)絡工具書。在眾多網(wǎng)絡工具書中,筆者最常使用的是維基百科,特別是寫作科普文章,配圖更是唯維基百科是賴。
科普寫作是將科學知識通俗化,根據(jù)目標讀者,化為深淺不等的文字,使目標讀者樂于接受,并讀出趣味。將科學知識通俗化的先決條件,是深切了解所要介紹的內(nèi)容,才能化繁為簡、深入淺出。
舉例來說,要寫一篇有關“大陸漂移”的科普文章,必須將相關知識——地作者簡介:張之杰,臺灣資深編輯、作家,以從事科普、研究科學史知名,曾主編臺灣第一部綜合百科全書《環(huán)華百科全書》及第一部百科辭典《百科大辭典》。本文因出席2014年9月11-15日在南京舉辦的“第七屆海峽兩岸科普論壇”而作。球的構造、魏格納(大陸漂移說提出者)、板塊構造理論、中洋脊、地史上的海陸分布等,一一收入眼底。這些知識當然可以從教科書或?qū)腥〉茫炭茣粔蛟敱M,專書又過于專業(yè),對一般科普作者來說,最簡便的方法莫如查閱百科全書。
如今傳統(tǒng)百科全書已逐漸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是網(wǎng)絡百科全書,查閱起來較傳統(tǒng)百科全書方便。不過凡事難以兩全。傳統(tǒng)百科全書通常由專家學者執(zhí)筆,由專業(yè)編輯潤飾、統(tǒng)一格式,內(nèi)容可信度高,文字言簡意賅。網(wǎng)絡百科則反是。網(wǎng)絡百科的特色,是規(guī)模不受限制,且由使用者(協(xié)同編輯者,即共筆者)編寫,難免良莠不齊。
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qū),人們最常使用的網(wǎng)絡百科為維基百科,在中國大陸則為百度百科。中國大陸是個較為封閉的社會,境外信息常遭封鎖,以世界性網(wǎng)絡百科維基百科為例,2004-2008年曾六度遭到封鎖。是以就神州大地來說,百度百科的良窳關系重大,其影響不容小覷。
啟蒙時代英國哲學家培根有言:“知識就是力量。”民族能否復興,中國夢能否實現(xiàn),端看學術上能否趕上先進國家,而非GDP如何如何。百科全書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一種語種的學術水平。《大英百科全書》屹立于世兩百多年,足以反映英國、美國等英語系國家的學術力量。如何將百度百科提升到維基百科水平,甚至《大英百科全書》的水平,應提升到戰(zhàn)略高度對待。筆者不揣淺陋,特假本文為之出謀劃策。
二 維基百科中文版的特點、優(yōu)點及缺點
維基百科由韋爾斯(Jimmy Wales)和桑格(Larry Sanger)創(chuàng)建,2001年1月15日正式營運,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持有,是一部人人可參與編輯的“自由的百科全書”,亦即一部奉行非盈利、無商業(yè)廣告,但接受捐贈的網(wǎng)絡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的原文Wikipedia,由wiki(一種可供多人協(xié)同寫作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和encyclopedia(百科全書)結(jié)合而成。強調(diào)自由內(nèi)容、協(xié)同編輯、多語文版本。所謂自由內(nèi)容(free content),就是公共版權(copyleft,與copyright相對),文字可自由引用,圖片亦可自由使用,或授權免費使用。協(xié)同編輯( collaborativeediting),是指使用者只要經(jīng)過注冊,即可成為編輯者,參與編寫、增補或上傳圖片。所謂多語文版本,是指世界各地區(qū)皆可根據(jù)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系統(tǒng),建立各自的語文版本。根據(jù)2014年4月25日資料,維基百科已有287種語文版本,其中條目超過10000條者有126種。
維基百科中文版于2002年10月24日成立,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號召。截至2014年6月18日,已有條目775252條。因為在中國大陸迭遭封鎖,中文版的編輯者仍以臺灣和香港人為主,根據(jù)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間編輯者的數(shù)量統(tǒng)計,臺灣占37.0%、香港26.3%、中國大陸20.9%、美國5.4%、加拿大1.9%、馬來西亞1.3%、澳洲1.2%、澳門1.1%。這也是中文版在各語文版本中,詞條數(shù)少于越文(第11位)、日文(第12位),屈居第15位的原因。
維基百科中文版的條目,特別是科學條目,大多源自英文版(翻譯、摘譯或縮寫),其他語文版本亦大致如此。英文版的條目數(shù)遠遠多于其他語文版本,可說是其他語文版本的母本。各版本的體例亦以英文版為宗。
關于維基百科的體例,不論英文版“維基百科”條的Content policies,或中文版“維基百科”條的“編輯方針”,開宗明義都說:維基百科是“百科全書”,而非辭典。百科全書的條目,率為學術界所公認的學術用語,而非一般字、詞或成語、典故。維基百科中文版也常列入非學術用語,舉例來說,中文版列有“草泥馬”條,即與其所標舉的宗旨不合。不過就筆者所經(jīng)眼的網(wǎng)絡百科全書,仍以維基最像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條目的撰寫,通常先下一定義,再從沿革(歷史)人手,再分層說明,文末列有參考文獻、參閱條目等。不論一個條目的內(nèi)容多寡,都應該是一篇有頭有尾的文章,而非條列式或辭典式。一些概括性的大條目,大多加注,有時注釋多達數(shù)百條,以示所言信而有征,并非一己之見。
早在2005年,國際權威性科學期刊Nature曾刊出一篇特別報導,Giles就41個科學條目,比對《大英百科全書》和英文版維基百科,發(fā)現(xiàn)維基百科有162處錯誤,《大英百科全書》有123處錯誤。[Giles 2005]這則特別報導說明,維基百科的科學條目已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維基中文版的科學條目大多出自英文版,只要編寫者讀得懂原文,具有不錯的中文表達能力,編寫出來的內(nèi)容就有一定的水平。如編寫者未能深切了解原文,或中文表達能力不足,編寫出的內(nèi)容讓人似懂非懂,使用者仍可參看英文版。在眾多網(wǎng)絡百科中,只有維基百科有英文版可供覆按,這是其他中文網(wǎng)絡百科所不具備的一大優(yōu)點。這也是筆者和同儕經(jīng)常使用維基百科,而較少查閱其他網(wǎng)絡百科的原因。
維基百科還有一項其他網(wǎng)絡百科難以企及的優(yōu)點,就是含有大量圖片,包括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維基共享資源(Wikimedia Commons)、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GFDL)等。公有領域部分,可自由(免費)使用,無需注明出處。維基共享資源部分,使用時需注明出處(如攝影者、繪者等)。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部分,需經(jīng)授權始可自由使用。當此著作權日益綿密的今天,維基百科的免費圖片,對著作者、出版者都無疑是一大福音。
維基百科的另一優(yōu)點,就是重要條目含有大量注釋,以中文版“維基百科”條為例,有286條注釋,英文版“Wikipedia"條更有350條注釋;文后還列有參考文獻(英文版稱further reading),包含期刊論文、專書等。因此,使用者想要深入某一命題,借助維基百科往往就能找到門徑。傳統(tǒng)百科全書當然也有這樣的功能,但不能像網(wǎng)絡百科般可以隨意連結(jié),使用起來遠不如網(wǎng)絡百科方便。
或日:維基中文版現(xiàn)有條目775252條,居各種版本的第15位。條目數(shù)不夠多,是否是其美中不足之處?其實,百科全書的良窳,在質(zhì)不在量。以《大英百科全書》為例,不過81600余條。2012年3月間,《大英百科全書》停止出版紙本,全面數(shù)字化,條目開始增多,至2014年,不過121102條,都遠少于維基百科中文版!根據(jù)筆者的使用經(jīng)驗,就科學條目來說,維基百科中文版的訊息量已相當充分,即使相當冷僻的詞匯也查得到。
如果說維基百科中文版有什么缺點,筆者認為,最大的缺點是:若干編寫者對原文的理解不足,或中文表達能力欠佳,以致難讀、難懂。事實上,維基百科英文版就不好讀。奧爾洛夫斯基(Orlowski)在其評論文章中說,維基百科創(chuàng)始人韋爾斯也承認,維基百科存在嚴重瑕疵。奧爾洛夫斯基認為,瑕疵之一就是可讀性,縱使某一條目百分之百正確,讀來卻像輾轉(zhuǎn)翻譯的拙劣譯作。[Orlowski2005]這也說明,由協(xié)同編輯所著造的網(wǎng)絡百科,不能和由專家學者執(zhí)筆、專業(yè)編輯潤飾、整理的傳統(tǒng)百科全書相比。這是所有網(wǎng)絡百科的通病,并非只有維基百科如此。
2012年10月,第21屆計算器協(xié)會(ACM)國際信息與知識管理會議(CIKM)在夏威夷召開,會中杰托特(Jatowt)和田中(Tanaka)發(fā)表論文:比對《大英百科全書》與維基百科、維基百科簡易英文版,發(fā)現(xiàn)《大英百科全書》較句式復雜、專業(yè)術語層出不窮的維基百科容易讀[Jatowt&Tanaka 2012]。維基百科英文版尚且由于文字不佳而不容易讀,中文版的編寫者如知識不夠全面、文字不夠精練,其水平更無論矣。
就科學條目來說,維基百科中文版還有一項缺點,就是有些不該簡略的條目卻過于簡略,可能由于摘譯者或縮寫者疏懶,或不能化繁為簡、取精用宏所致。以“機器人”條為例,中文版含有:詞源、當代應用機器人、寵物玩偶類機器人、動漫游戲等流行文化中的機器人、模擬和社交機器人、世界機器人博覽會、阿西模夫機器人三定律等項,大多都很簡略,“世界機器人博覽會”甚至只列項目,沒有解說文字。反觀英文版,“Robot”條為一數(shù)萬言皇皇巨制,這從附圖23幅(中文版6幅)、注釋157條(中文版2條)可見端倪。因此,筆者使用維基百科中文版時,如果某一條目語焉不詳,或只有綱要,就查閱英文版,核對之下往往恍然大悟。相信這是許多使用者的共同經(jīng)驗。
三 百度百科的特點、優(yōu)點及缺點
維基百科強調(diào)自由內(nèi)容、協(xié)同編輯的運作方式,成為世界各種網(wǎng)絡百科的張本。中國大陸最多人使用的百度百科,由李彥宏、徐勇創(chuàng)立,2006年4月20日推出,為商業(yè)機構“百度在線網(wǎng)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持有。百度百科為百度公司的產(chǎn)品之一。截至2014年6月16日,已有詞條8683985條,約為中文維基百科的11倍強、英文版維基百科的2倍弱。百度自稱“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實際上可能也是全球最大的網(wǎng)絡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有其定義。筆者認為,百度百科稱為“萬有全書”百度百科之所以成就其“大”,不外下列因素:
其一,百度百科似無意與辭典相區(qū)隔,除了收列學術用語,成語、典故,可說是百科全書與辭典的綜合體。或許更為相宜。也收列字、詞、
其二,百度百科收列大量當代人物,中港臺日韓演藝人員更是巨細靡遺,譬如韓國“時代少女”樂團,9名團員個個有傳。筆者曾以所收到的大陸朋友名片測試,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百度百科有傳。
其三,百度百科經(jīng)常將新聞話題列為條目,例如2014年6月24日百度百科首頁“熱門詞條榜”(每日選出10條),依次是:荷蘭國家男子足球隊、高考分數(shù)線、自住型商品房、徐佳寧、以房養(yǎng)老、今日頭條、天河二號、劉丁寧、大熊貓心心、工士學位,顯然都和時事或新聞有關。排序第四位“徐佳寧”,為李小冉男友,傳22日與李小冉閃婚;排序第七位的“天河二號”,在23日公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第三度獲得冠軍;排序第八位的“劉丁寧”,為2014年高考遼寧文科新科狀元。以傳統(tǒng)百科全書,甚至維基等網(wǎng)絡百科的收詞標準,大概只有“天河二號”會列為條目。
百度百科的條目往往直接取自新聞,例如2014年6月24日“熱門詞條榜”中的“大熊貓心心”,開篇竟是:“2014年6月22日,澳門民政總署召開緊急記者會,中央贈送澳門的大熊貓‘心心于晚上8時18分死亡,初步懷疑死因為急性腎衰竭出血性腸炎。”姑不論將“大熊貓心心”列為條目是否合理,撰寫方式顯然不合百科全書慣例。
其四,百度百科也不避諱商品,如魔法醫(yī)生(乳液)、康師傅可樂、嶗山礦泉水等等,都直接列為條目,內(nèi)容與廣告相彷佛。在傳統(tǒng)百科全書,甚至維基百科等網(wǎng)絡百科,若非有歷史的國際名牌,一般商品不大可能列為條目。即使收列有歷史的國際名牌,如Rolex、Benz等,也是以研究的態(tài)度介紹其歷史沿革及發(fā)展,不致帶有廣告色彩。
其五,百度也收列青少年“次文化”用語(流行語),例如源自大陸的暖男、小資女,源自日本的宅男(女)、敗犬族,源自臺灣的白目、火星文,源自香港的古惑仔、無厘頭等,皆列為條目。在傳統(tǒng)百科全書中,只會以“流行用語”條涵括之,即使是維基百科,也不會一一收為條目。
總之,百度百科可說無所不包,且緊扣時事、新聞、娛樂、流行,最為貼近庶民生活。“百度”又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搜索引擎,難怪“百度一下”早已成為中國大陸廣大“網(wǎng)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對中國大陸網(wǎng)民來說,對百度的依賴,可能更甚于大陸以外地區(qū)人們對Google的依賴。百度相當于Google加上Wikipedia,百度在大陸的影響力可以想象。
由于百度百科無所不包,而且中國大陸當代人事物特別詳盡,所以就科學條目而言,許多在維基百科查不到的條目,在百度百科都可以查到,這無疑是百度百科的一大優(yōu)點。
舉例來說,百度百科查得到“中國科普研究所”及該所出版的《科普研究》,維基百科則查不到;百度百科也可查到“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及該所出版的《自然科學史研究》、《中國科技史雜志》和《科學文化評論》等三份學術刊物,維基百科也查不到。
又如筆者今年初因?qū)懽饕黄嘘P干細胞的科普文章,輾轉(zhuǎn)獲悉中國大陸有兩位年輕學者——高紹榮和周琪——對“誘導性萬能干細胞”(iPS)研究有貢獻。百度百科有“高紹榮”條和“周琪”條,輕易取得所需的資料。又如筆者最近曾介紹大陸知名科普、科幻作家金濤先生,也是查閱百度百科的“金濤”條,取得相關資料。這些當代人物,維基百科大都查不到。又如筆者因撰寫一篇有關基改食品(大陸稱為轉(zhuǎn)基因食品)的科普文章,從百度百科查到“農(nóng)業(yè)轉(zhuǎn)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條,得知大陸對基改食品的標示情形。維基百科也查不到這方面的信息。
又如筆者最近因?qū)徲喴槐究破諘殚喚S基百科中文版“樹蛙”條,內(nèi)容只有“樹蛙可以指:舊世界樹蛙樹蛙科( Rhacophoridae),分布于亞洲、非洲與馬達加斯加;新世界樹蛙雨蛙科( Hylidae):分布亞洲、歐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樹蛙科和雨蛙科另有條目,連結(jié)后發(fā)現(xiàn),樹蛙科竟然只列綱要!百度百科的“樹蛙”條就詳盡得多,而且以若干國產(chǎn)樹為例,具有本土特色。百度百科優(yōu)于維基百科中文版的條目甚多,不必一一枚舉。
然而整體而言,百度百科似乎仍不能和維基百科相比。維基百科中文版有英文版做后盾,百度百科縱使趕上或超越維基百科中文版,也難以和英文版比肩。以維基百科作指標,至少有下列幾處可供百度百科參考。
其一,維基百科大致維持百科全書體例,條目不論長短,都是篇有頭有尾的文章;百度百科的若干條目,往往成為數(shù)據(jù)匯編,顯然由不同協(xié)同編輯者迭次堆加而成。其二,維基百科擁有大量“公共版權”圖片,除了具有解說功能,也可供用戶自由(免費)使用;百度百科的圖片較少,左下角標有“Baidu百科”水印,且不像維基百科般,注明圖片來源及權限。其三,維基百科的關鍵條目都有大量注釋,百度百科也有,但條數(shù)較少。舉例來說,維基百科中文版的“維基百科”條,有注釋286條,一一列于文末;百度百科的“百度百科”條,有注釋85條,但不知何故,文末只列出10條。從注釋多寡可以看出,百度百科較不注重出處,因而可信度較維基百科更受到質(zhì)疑。
百度百科的問題,從“百度百科吧”的一副貼子最能看出端倪。貼主高云慧敏以“請問大家:如果你認為百度百科不好或不夠好,不好在哪?”并擬具10個問題,征人投票,至2012年3月10日,共有561人參與投票,統(tǒng)計如下①:
太多黏貼抄襲,太少原創(chuàng):48.8%
太多惡意編輯,包括廣告:38.3%
亂寫、亂改亂加開放分類:31.9%
亂放亂加亂擺圖片和圖冊:24.2%
詞條信息缺乏權威可信性:41.9%
太多沒有價值的人名詞條:27.3%
重影視娛樂,輕科技文化:25.1%
用戶的總體編輯水平不夠:26.9%
審核不足,失誤內(nèi)容泛濫:64.7%
官方追求數(shù)量,忽略質(zhì)量:34.8%
其他意見,請跟貼補充:5.9%
根據(jù)百度百科官網(wǎng):“百度百科吧是百度百科的官方貼吧,是為百度百科的用戶交流經(jīng)驗、討論問題以及收集對百度百科的意見和建議而創(chuàng)建的專門貼吧。”這里的“用戶”,是指協(xié)同編輯者。換言之,這則貼吧的勾選者及參與討論者,以協(xié)同編輯者為主。從“其他”項只占5.9%,可見高云慧敏所擬的10個問題,是絕大多數(shù)協(xié)同編輯者的共同心聲,也是百度百科的問題所在,值得百度當事者重視。
四 為百度百科獻曝
大陸廣大網(wǎng)民已習慣百度百科無所不包的“萬有全書”性質(zhì),勉強將之扭轉(zhuǎn)成“百科全書”性質(zhì)并不現(xiàn)實。竊思百度百科何不將內(nèi)容析為封閉與開放兩部分,前者由專家學者撰寫、署名,后者一仍舊貫。試申述之。
百度為Alexa網(wǎng)站排名中國大陸第一,全世界第五。根據(jù)2014年富比士全球富豪排行榜,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先生居全球第91位,全中國第三位!全世界沒有一家百科全書出版單位——不論是紙本還是網(wǎng)絡,具有百度般的財力。以百度的雄厚財力,以及中國大陸和全球華人的學術力量,百度百科即使一時達不到《大英百科全書》的水平,起碼應該和維基百科英文版相捋。
筆者認為,百度百科應該延請辭書學家和專家學者,通盤擬訂各學科之重要條目(大條目),再延請專家學者撰文,并于文后署名,以示負責。如由協(xié)同編輯者所撰寫的現(xiàn)有條目通過專家學者鑒定,可署名“某某審定”,與署名條目列為同一位階。
百科全書的格式是否統(tǒng)一,文字是否簡潔易讀,關系百科全書的水平。《大英百科全書》約有100位編輯,負責潤飾及統(tǒng)一格式。百度百科的管理員和內(nèi)容稽核員主要由百度員工擔任,如果管理員和稽核員不能兼理編輯工作,可另行招募高水平編輯,由編輯兼理管理員及稽核員的工作。凡是由專家學者撰寫、署名,由專業(yè)編輯潤飾、統(tǒng)一格式的條目,只允許原撰文者更改或更新,不對一般協(xié)同編輯者開放。
《大英百科全書》數(shù)字化之前,不過81600條目。屬于分科百科全書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皇皇74卷不過77859條。筆者估計,各學科之重要條目,總數(shù)當不致超出2萬條!只要將這2萬條寫好、編好,百度百科將從一般網(wǎng)絡百科中脫穎而出,令其他網(wǎng)絡百科刮目相看。
一俟學術性大條目與其他條目分流,一般協(xié)同編輯者對于學術性條目仍有廣大馳騁空間。舉例來說,如將“鱗翅目”及“鳳蝶科”、“粉蝶科”等定為大條目,則各種蝶類、蛾類仍寫不勝寫。由專家學者所撰寫的大條目譬如樹干和大樹枝,由協(xié)同編輯者所寫的小條目譬如小樹枝和樹葉,前者可以提升百科全書的可信度,后者可以成就網(wǎng)絡百科“大”與“廣”的特色。
就筆者觀察,百度以貼近生活與新聞的條目為大宗,且最受網(wǎng)民青睞,這從百度百科的每日“熱門詞條榜”可以看出端倪。既然這類條目關系網(wǎng)絡流量,就繼續(xù)由現(xiàn)有的方式產(chǎn)生吧。只要百度百科的學術條目受到社會肯定,多收些非學術條目又有何妨?將學術條目與非學術條目分流,并提升學術條目的水平,才是百度百科當務之急。筆者建議將學術條目分為封閉與開放兩大類,或許可以提升學術條目的水平。芻蕘之見,尚請博雅君子不吝賜教。
五 結(jié)語
做科學研究,是從小處著手,參考文獻以科學期刊為主。研究者查取期刊中所做命題的前人屐痕,找出尚待解決或補充之處。科研所需的知識貴在專精,不在廣博。
科普寫作是從大處著手,所需要的知識貴在廣博,不在專精,是以科普作家格外仰仗百科全書。自2001年元月維基百科開始營運,網(wǎng)絡百科迅速取代傳統(tǒng)百科全書。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qū),人們最常查閱的網(wǎng)絡百科是維基百科,中國大陸是百度百科。
中國大陸一向管制信息,至今不開放Face Book進入國門;世界最大的跨國搜索引擎Google被迫移師香港,但仍常遭封鎖。世界最多人使用的網(wǎng)絡百科維基百科也曾多次遭到封鎖。
中國大陸人口眾多,根據(jù)“中文網(wǎng)”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消息,至2013年6月底,已有網(wǎng)民5.91億人,估計現(xiàn)今已超過6億。這樣的規(guī)模,足以支撐任何信息產(chǎn)業(yè)。根據(jù)市場機制,既然Face Book不能進入中國大陸,于是出現(xiàn)類似功能的騰迅qq; Google和維基中文版的區(qū)位,則由百度和百度百科取而代之。
維基百科是全球最大的網(wǎng)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中文版是中國大陸以外地區(qū)華人最常使用的網(wǎng)絡百科。維基百科中文版缺失不少,但有英文版可供覆按,參考價值其他中文網(wǎng)絡百科仍難以望其項背。中國大陸網(wǎng)民最常使用的百度百科,以“大”著稱,以“讓人類平等地認識世界”相號召。因為貼近生活和新聞,對普羅大眾最為受用,但其學術功能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百科全書可以反映一個國家、地區(qū)或語種的學術水平,《大英百科全書》和維基百科足以反映以美國為首的英語系國家的學術力量。筆者認為,百度百科的學術水平,和中國大陸的學術力量并不相侔。中國大陸能夠以自己的力量編出《中國大百科全書》,也應該有能力編出夠水平的網(wǎng)絡百科全書。筆者認為,百度百科之未臻完善,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近一二十年以來,中國大陸進步神速,往往越過某一階段,跳到下一階段,人稱“跳躍式”進步。然而,中國大陸的網(wǎng)絡百科全書卻經(jīng)常看到黏貼、抄襲,看不到令人驚喜的進步。在民智已開,但信息仍處于管制的背景下,中國大陸更需要有一部較完善的網(wǎng)絡百科全書。
筆者不揣谫陋,特為百度百科出謀劃策。百度無所不包的“萬有全書”特色已難扭轉(zhuǎn)。筆者建議,可將學術條目與非學術條目分流,學術條目應嚴肅對待。學術條目中的重要條目(具統(tǒng)攝性的大條目),應由辭書學家和專家學者擬定,由專家學者撰寫,并具名,以示負責。這類條目不許用戶(協(xié)同編輯者)增刪損益。另聘請一批專任編輯,負責統(tǒng)一格式、潤飾文字。至于一般學術條目,仍可由協(xié)同編輯編寫,惟需經(jīng)由專任編輯過目,或交付專家學者審核。如果做到這幾點,百度百科將“跳躍”至另一層次,令其他網(wǎng)絡百科刮目相看。
科普寫作需要配圖,科普刊物和科普書也需要配圖。若以維基百科作指標,百度百科的圖片亟待改進。比較同一條目,維基百科的圖片往往較多,解說性也較強;百度百科則相對較少,解說性也較弱。查閱百度百科,入目的通常是一大片文字;而查閱維基百科,首先躍入眼簾的往往是醒目的圖片。圖片較少,無疑是百度的一大弱點。
再者,維基百科的圖片大多分辨率較高,可以自由使用或經(jīng)授權后使用;百度百科的圖片大多分辨率較低,通常不注明來源和權限。維基百科的跨國性質(zhì),使得同一條目除了附有和英文版相同的圖片,還經(jīng)常附有自己的圖片。各語文版本間互通有無,擴大了維基百科的圖片數(shù)據(jù)庫,造成強者愈強的局面。
因此,就圖片來說,百度百科很難與維基百科爭鋒,但并非沒有進步空間,端看主事者的態(tài)度如何。百度是聞名國際的大公司,若非以“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自滿,那就要想方設法,一點一滴地增強自己的圖片數(shù)據(jù)庫。唯有學術條目的水平大幅度提升,所附圖片具有一定水平,百度百科才能讓人尊敬。
參考文獻
Giles, J. 2005. Internet Encyclopaedias Go Head to Head. Nature. 438.
Jatowt, A. & Tanaka, K. 2012. Is Wikipedia too difficul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adability of Wikipedia, Simple Wikipedia and Britannica. In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CM.
Orlowski. A. 2005. Wikipedia founder admits to serious quality problerus. The Register. 18 0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