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興安 陳黔波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貴州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做出了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在全省以縣為單位開展同步小康創建活動,確保縣縣達小康,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于此,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從從江縣的社會實際出發,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狠抓創建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性措施,努力形成整體合力,探索符合從江縣社會經濟發展的路徑,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一、從江縣經濟發展的優勢
(一)地域優勢
從江縣是貴州的南大門,素有“黔南門戶、桂北要津”之稱。隨著廈蓉(貴州段)、黎洛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和貴廣快速鐵路、都柳江航電一體化、貴州洛貫經濟開發區的建設加快,從江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成為貴州最靠近沿海發達地區和珠江三角洲的前沿陣地,成為貴州乃至西南地區與沿海城市之間人流、物流和商貿集散的重要樞紐,成為貴州南下兩廣的橋頭堡,成為貴州面向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重要聚集區。
(二)品牌優勢
從江縣先后獲得了“中國椪柑之鄉”“中國香豬之鄉”“中國侗族大歌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貴州長壽之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全國雙擁模范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縣”“全國生態示范建設先進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縣”稱號,有的已經成為從江縣對外宣傳的重要名片和品牌優勢。這些品牌優勢有效地帶動了從江縣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條件之一。
(三)資源優勢
從江自然資源豐富,現有森林面積22.7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21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7.8%;年均徑流量22.26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22.88萬千瓦,尚有17萬千瓦的水電資源亟待開發;初步探明礦產有20余種,開發前景十分可觀;香豬、香雞、香羊、椪柑、蜜柚、夏橙、香禾糯、茶油、朝天辣等農特產品品質優良。
二、從江縣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從江縣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
今后7~8年是從江縣可以緊緊抓住并且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國發2號文件的深入實施和黔黨發〔2013〕3號文件的印發實施,為我縣加速發展、同步小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省大力實施的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推動黔中經濟區加快發展策略,在從江縣建立省級洛貫經濟開發區的舉措,都為我縣加快發展生態優勢產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營造了良好的大環境;廈蓉、黎洛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和貴廣快速鐵路的加快建設,改善了我縣的物流條件。
(二)從江縣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從江縣是貴州省最邊遠和建縣最晚的國家級貧困縣,全省最后一個通車的縣、區、鄉都在從江縣,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對照《貴州省以縣為單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目標要求,從江縣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差距主要有以下五點:一是三大核心指標的差距。201 2年我縣人均GDP為9628元,相當于全國的28.1%,全省的67.4%,全州的70.0%,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628元,與小康目標相比還差2372元。二是工業化的差距。全縣工業增加值為3.27億元,只占全縣GDP比11.68%,遠遠低于全省和全國的水平。三是城鎮化的差距。全縣城鎮化率只有17%,比全州平均水平低10.22%,與全省、全國差距更大。四是農業產業化的差距。目前從江縣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尚未形成穩定的產業鏈。五是基礎設施的差距。特別是交通、水利、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至2012年,全縣通村油路通達率只有25%:水利設施十分脆弱,水源建設嚴重不足;21個鄉鎮衛生院均未達標,還有69個村沒有衛生室;教育設施欠缺更多,按照中學集中到縣城,農村寄宿制小學集中到鄉鎮的布局,要達到小康建設標準尚需要14.13億元的投入。
受自然、歷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從江縣開展同步小康創建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調結構、轉方式壓力大;二是工業化、城鎮化程度低,產業支撐能力弱;三是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較落后,農業抗風險能力弱、產業化水平不高,扶貧攻堅任務重,農民穩定增收難度大;四是公共服務能力弱,文化教育發展滯后,社會管理不完善,保障改善民生、維護和諧穩定的任務重。
三、推進加快從江縣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的思路
從江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作為全省11個發展困難縣,縣委、縣政府堅定信心、正視差距、彌補短板、攻克難點、突破重點、解決核心、縮小差距、后發趕超,牢牢把握主基調主戰略,堅持走“三化興三農”路子,搶抓國發2號文件歷史機遇,以省“5個100”和州“6個20”為抓手來全面推進建成小康社會,重點抓好“四個兩區”。
(一)抓好“兩園區”
產業承接區和現代物流園區,依托“貴州洛貫經濟開發區”交通區位優勢,瞄準粵、港、澳“四小時經濟圈”,建產業承接區。依托“兩高”搭建現代物流園區,將洛貫園區建成貴州乃至西南地區與沿海城市之間人流、物流和商貿集散的重要樞紐,打造成為“貴州產業谷、省際中心城”,成為國家級產業轉移承接示范區。要按照“一區七園”規劃做好“七通一平”,為招商搭建平臺。且前最急需解決的是水、電、路上存在的問題,要為企業落戶投產提供生產保障:在供水方面,一是加快獨洞水庫工程建設和大壩蓄水安全鑒定,讓獨洞水庫盡早蓄水供應園區。二是積極爭取省發改委支持1.23億元的洛貫供水工程,確保2014年底完成。在供電方面,請省電網公司加快貫洞到新行政中心、火車站前廣場等6條電力線路的架設工程進度;加快洛香220千伏變電站的工程進度,盡快為園區供電。在路網方面,園區三縱三橫需投資1 O多億元來完善基礎設施,達到“七通一平”的目標。
(二)抓好“兩城區”
兩城區即洛貫新城區和縣城老城區,到2015年全縣城鎮化率達28%,到2020年全縣城鎮化率達50%,是我縣制定的規劃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關鍵在工業化和城鎮要同步發展,產城互動,通過園區建設吸納更多農村人進城創業就業。按照“一城兩區”布局思想,洛貫新城區正著力加快路、水、電基礎建設工作;從江新城區綜合服務中心已經開工,帶動了醫院、學校、電信、郵政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帶動了園區發展;列入“全省100個城市綜合體”的洛貫站前廣場城市綜合體建設工程,新都富泰城市綜合體建設工程已完成規劃并通過初審,正在開展1 68畝的征地拆遷工作。而老城區則以完善功能為主,按照“旅游休閑城”的定位,圍繞宜居宜業宜游要求,突出苗侗民族建筑特色,樹立文化品牌;積極啟動老城區的濱河印象城市綜合體、鑾里從江城城市綜合體等7個備選城市綜合體建設的前期工作;將目前四個社區合并為江東、江西兩個社區。
(三)抓好“兩產區”
抓好列入“全省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的“從江香豬產業園”和“從江柑橘產業園”建設工作。設立“香豬產業辦”和“柑橘產業辦”,實行集團推進和龍頭企業帶動,每個產業園的建設由一名縣級領導來負責。在從江香豬產業發展方面,搶抓省政府把香豬產業作為月亮山區4縣44個鄉鎮57萬人口脫貧措施的機遇,通過做大做強產業,使香豬產業園的建設工程成為月亮山區群眾脫貧摘帽奔小康的示范工程。在柑橘產業發展方面,做好病蟲害防治,做好品種改良,做大基地,做優產業,重樹“從江椪柑”品牌。按照“中長短”結合,大力發展蔬菜、藥材、茶油、核桃等種植項目,辦好基地,充分利用“3個15萬元”政策,大力發展微企,還要引進龍頭企業,組建合作社,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同時還要整合農業、扶貧、國土、交通等項目做大做強核心區,帶動千家萬戶致富奔小康。
(四)抓好“兩景區”
小黃侗族大歌文化旅游景區和岜沙生命文化旅游景區。依托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小黃侗族大歌”這一文化品牌,按照4A級景區要求,高起點規劃,遵循“一村一主題,一寨一特色”思路,全力打造列入“全省100個重點旅游景區”的“七星侗寨”旅游景區。為切實抓好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爭取省政府將“從江侗文化產業園七星侗寨旅游景區”列入《貴州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產業發展規劃>的重點特色旅游景區,作為貴州首批(今年啟動實施的20個)重點示范旅游景區來規劃建設。將“從江侗文化產業園七星侗寨旅游景區”和“最后一個槍手部落——岜沙旅游景區”的招商引資項目列入全省旅游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予以安排和推介。同時爭取省政府在旅游交通路網建設、景區綠化、鄉村旅游產業扶貧、景區水利設施等項目建設上給予支持,在旅游規劃編制、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項目招商推介等方面給予一定資金補助或項目貼息。
古語講:“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發展從江縣工業、民族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是從江縣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方面。產業和工業發展,就業增加,收入增長,社會和諧是相輔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工業和產業是經濟建設之魂,在今后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從江縣將繼續以發展產業園區、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為工作重點,推進社會發展方式,加強品牌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形成創建全面小康社會的整體合力。
責任編輯:江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