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摘 要:著名地理學家巴朗斯基曾說:“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并且應該說它是更經濟、更容易理解的語言。”的確,小小的一張地圖,上面蘊含著豐富的顯性、隱性的地理知識,是地理學習過程中不過或缺的一把利器。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地圖在地理課堂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這一把“萬能神器”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想象與探究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圖教學;教學策略
古代學者鄭樵曾這樣說:“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索理于書。”這番話告訴了我們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地圖的重要性以及圖書結合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實踐與探索,獲得了一定的經驗。
一、生動具體,地圖是地理知識的第二語言
徜徉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要摒棄傳統的地理課堂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的教法與學法,代之以形象生動、輕松自然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條理化、脈絡化的學習方法中悄然升華自己的地理意識、綜合能力。其中,地圖是地理知識的第二語言,其中不但蘊含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原理、規律,而且滲透著極強的思想性、教育性、藝術性,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與載體。現行的高中地理教材非常注重地圖在地理教學方面的重要意義,地圖在教材中與文字的比例高達四分之一以上。作為一名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師,我們要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課改信息,在教學過程中給予足夠的重視,充分發揮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以必修一“水循環和洋流”的教學為例,這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在于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能量轉化及其意義,了解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知識極具抽象性與想象力,對教師教法和學生專注力的要求較高。為此,湘教版教材設計了多個地圖來幫助師生一起突破課堂教學的瓶頸,其中“大規模水循環示意圖”“氣壓帶、風帶模式圖”“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圖”等幾個地圖提綱挈領般地涵蓋了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還給了學生們以無窮的想象空間與探究領域。結合這三個地圖組織教學,不但教師教得有條理,學生學得輕松,而且通過地圖激發了他們對地理知識的莫大興趣。課后,我們會發現不少學生還會主動地將“全球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分布圖”“世界洋流分布圖”充實到這一節課的知識學習當中,表現出了良好的學習主動性與地圖意識,讓我們深感欣慰。
二、巧力千鈞,地圖是地理教學的有效工具
眾所周知,地圖可以使地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零星的知識系統化,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們對地圖的使用也要更加科學化、藝術化,使其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潛能,讓全體師生都能夠巧力撥千鈞,構建一節節的高效課堂。這方面,我主張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要組織學生熟悉不同類型的地圖,如地形圖、政區圖、氣候類型分布圖、河流水系分布圖、某種資源或物產分布圖、等溫線分布圖、等降水量分布圖等,還有地圖的圖例、注記、符號、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意義等,為教學中有效地使用地圖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我們在課堂上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或者當前發生的時事要聞,即興繪制相關地圖,讓學生在嘖嘖稱嘆中感受地圖的巨大魅力、地理知識的奧妙無窮。最后,我們還一定要注意多種地圖的組合使用,地圖與現代電教媒體的結合,注意圖文結合,讓地圖的效能在地理課堂中最大化。
記得在講授“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一課時,筆者就在課堂上整合了地形圖、行政圖、交通圖等多種地圖,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思考、小組合作,得出“不同地形特征對聚落形態的影響”“不同地形類型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的學習結論。課堂上,筆者針對“地形對交通線路布局和形態的影響”這一話題,組織學生們以“四川省的地形和交通線路”為例進行分析,小組合作繪制相關的地形圖、交通線路圖,并通過投影儀進行展示、評比,不但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了課堂知識,更激發了學生的繪圖興趣與探究意識,達到了知識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多重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薪火傳承,地圖是地理學習的必要技能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最大的變化莫過于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評價一節課的優劣,教師教學的成敗不再著眼于教師講得如何,更關注學生掌握了怎樣的知識技能,是否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對此,《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理知識涵蓋面廣、涉及點多,教師要始終注意引導學生讀圖、用圖,以養成他們運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的學習習慣。鑒于此,筆者在課堂上不僅給學生以極大的自主性,強調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填圖、繪圖來順利掌握課堂知識,突破教學重點、難點,還主張他們深入到具體的生活當中去,將課內與課外緊密聯系起來,用一張地圖來升華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某種程度上講,這應當是學生地理學習的必要技能,應當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本質之所在。
比如隨著物質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戶外休閑、親近自然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經常會利用星期天、節假日走出家門,結伴旅游,高中生中也有很多不折不扣的“驢友”。去年的國慶節,班里就有不少學生要到姜堰溱湖自助游,于是我不失時機地布置了一項地理實踐作業——帶上地圖,分析這一濕地公園的地形、行政區域,自主繪制這一景點的交通線路圖等,對于一些優秀的學生,還要求他們要了解這一濕地公園的生態系統。這個作業,有效地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與地圖、地理知識聯系了起來,升華了他們的地理意識與能力。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地理教學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意識、綜合能力與創新精神,而巧妙地運用地圖這一“萬能神器”則是達成這一教學目的的不二途徑。教學過程中,如何創新使用地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唐恩嬪.導圖構建,思維光華——論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
中的應用[J].家教世界,2013(16).
[2]徐少春.高中地理教學匯總學生運用地圖意識的培養[J].黑河
教育,2014(4).
(江蘇省海門市冠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