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越
[摘 要]在高校從業的農民工群體,作為農民工中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由于其身份的典型性與特殊性,他們不僅受到中國城市化進程大環境的影響,還受到高校特殊小環境的影響。高校臨時工群體是校園建設的重要力量,并逐步成為高校建設和維護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對于這一特殊群體的身份認同及價值追求問題卻很少有人關注。本文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校園內的特殊農民工群體認同問題進行探析,探索影響這個特殊群體認同的因素并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為整個社會中農民工問題的解決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民工;高校農民工;生活狀況;校園認同
[中圖分類號]D412.6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4 — 0100 — 02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校進入一個迅猛發展的時期。許多高校招生規模擴大,校園建設更加完善,也推動了高校后勤管理服務社會化改革的進程。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隊伍成為高校后勤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高校校園中獨特的群體。近兩年來,北師大校內涌現出了不少名人,與以往校園名人不同的是,他們的名字不再是“十佳大學生”、“十佳教師”等等,而是“紅薯大媽”、“教九大叔”、“圓通老曹”這樣的具有明顯職業特色的稱號。他們就是來自于校園后勤農民工中的“明星人物”。其中“紅薯大媽”以愛向師生快樂的歌唱,并參加《夢想合唱團》節目而聞名校內外;而“教九大叔”和“圓通老曹”則是以細心周到的服務受到了全校師生的喜愛。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今天,城鄉結合的中國社會中,農民工群體怎樣看待自身和怎樣進行認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北師大校園內農民工群體的生活狀況與理想追求展開調查分析,關注和尊重農民工在校園中的存在和作用,同時啟發農民工進一步思考自身意義和價值,從而在各個方面都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一、農民工中的特殊群體,校園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重要地位。而高校后勤務工人員,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存在著認同問題。他們不是高校的主角,但卻是學校一日都不能沒有的重要人物。高校后勤務工人員一方面與學生、老師分享校園,另一方面又與校外農民工一樣文化素質較低、生活條件較差。他們作為農民工群體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們一方面與學生和老師存在著文化差異和地位差異,另一方面又與校外農民工不同,享受著大學更為優越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氛圍。
二、體面的工作與生活,努力確立自我認同感和校園認同感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統計,我們發現絕大多數高校農民工來高校從業,是通過在本地或在高校工作的親戚、朋友介紹而獲得工作機會。這意味著,農民工獲得高校工作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時還能夠在高校這個相對狹小的“熟人社會”中獲得歸屬感與安全感。
從后勤務工人員的工作時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后勤務工人員的工作時長在8小時甚至12小時以上。校園后勤務工人員的工作十分辛苦,要時時刻刻為老師和同學服務,但是絕大多數的校園后勤后勤務工人員對于這樣的工作時長已經習以為常。同時,我們發現校園后勤務工人員對自身工作的認同程度較高,91.4%的校園后勤農民工認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其中55.7%的務工人員認為自己對于整個學校提供的服務是很有價值的,認為自己是學校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中35.7%的務工人員雖然覺得自己的工作對整個學校很有意義,但是卻感到自己并未被周圍的老師和同學關注過。也有8.6%的校園后勤務工人員認為被關注和需要與否并不重要,自己只要做好本職工作能夠謀生就好。
為深入研究校園農民工群體的工作狀況及其自我認同感問題,課題組選取北京師范大學后勤服務人員的代表人物——教九樓樓管齊明會進行了深度訪談。教九大叔將自己的工作內容概括為衛生、安全、消防、服務四個部分,并將服務置于最重要的地位。他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非常瑣碎的一些……這個樓不管大事小事都得管到。”表明了樓管所負責工作的瑣碎而又復雜,需要細致而又認真的工作態度。在工作過程中,多次發生意外情況,如學生身體不適,需要緊急送醫治療等。作為樓管的教九大叔通常都積極主動地伸以援手,幫助學生脫離困難。作為后勤服務人員的他們,需要學生對他們工作的肯定,從而更加牢固地確立自我認同感和校園認同感,這也是教九大叔在同學之中備受好評和走紅的原因之一。對于教九大叔而言,學生是他服務的第一群體,只希望能夠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他自身是相對孤獨的。我們應當尊重后勤人員,從心靈上去關懷他們,從事務上去維護他們應有的權益。
三、更看重工作環境、福利待遇、發展機會
高校農民工群體,他們懷抱著夢想走進城市,他們崇尚平等尊嚴的工作,渴望和城里人一樣的工作與生活,在工作選擇上更加注重環境氛圍。高校良好的人文工作環境是農民工到高校務工的重要考慮因素。高校規范的用工制度為他們的基本生存提供了保障,不存在拖欠或克扣工資的情況,能夠讓農民工及時獲取勞動報酬,維護自己應得的權益。在工作成本、工作時間、勞動合同的簽訂等方面也優于校外。這些基本保障為農民工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提供了動力機制,盡管絕大多數高校農民工由于工作崗位的特殊性,存在著工作超時的現象,但是工作時間長并不代表著工作量大,他們的工作存在著連續作業、連續休息的特點,并且一年中可以與學生一起度過時間較長的寒暑假,工作相對輕松。可以說,高校的良好氛圍為農民工提供了較為滿意的工作環境。
絕大多數的后勤務工人員喜歡高校寧靜的氛圍,愿意為素質修養較高的老師同學服務,他們感到自己的工作輕松愉快且受到尊敬;同時,一部分人還希望自己能夠利用高校的環境來提升自己,實現夢想。如果說從前的農民工進城是為了謀生,那么現在的農民工進城則是為了尋夢。與校外的農民工相比較,高校農民工有著更為舒適的工作環境和素質良好的工作對象,高校農民工面對的是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大學教師和學生,能夠得到較多地理解與尊重。近年來,“北大保安哥”、“紅薯大媽”等高校農民工實現自身理想的例子在高校農民工群體中屢見不鮮。因為,高校中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學習氛圍、先進理念,高校農民工與有夢想、有斗志的大學生朝夕相處,并且享受著大學優越的學習環境,為他們實現自身更為深遠的理想提供了條件。高校的開放和包容,讓務工人員能夠感受和了解到當代中國大學生各種先進的理念,只要你想學,就可以深入大學課堂聽課學習,并且能夠享受高校中完善的文化與體育設施,這種良好的環境氛圍對于他們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
四、在文化需求上呈現新特點、新要求
高校農民工作為農民工群體的一部分,在城市文化的熏陶下逐漸融入城市生活,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念也向城市主流文化靠攏。比起老一代打工者“白天機器人,晚上木頭人”的單調生活,新生代農民工更多的是尋求城市豐富多彩的生活。泡網吧、玩微信、過圣誕節、逛街、購物、逛書店,還有的學習吹拉彈唱等,業余生活已不再枯燥、單調。在問及教九大叔的業余愛好時,他是這么說的:“我呢……比較喜歡電腦。現在學生丟了東西我會放到蛋蛋網或者師悅網上,我是那個事務站的的版主。”教九大叔把自己的業余活動也與工作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為學生服務的行列中。
受高校特殊人文環境的影響,好學上進也成為高校中務工群體的重要特點。“想學習”,是調查新生代高校農民工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當門衛的青年務工者想讀成人高校,他們會利用業余時間學習提高。當廚師的想學習英語,以適應北京高校的特殊環境,更多的人還是想學好一門過硬的技術。他們的想法是:“現在沒有文化就只能靠手藝。但要學手藝,必須要學得精,那工作就不愁找了。”在利用學校資源方面,廣大的校園后勤務工人員都希望自己能夠利用高校優越的學習環境學習一些自己需要的東西,享受到學校提供的培訓等服務。
五、高校農民工群體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一)工資待遇低,面臨生存困境
高校雖然有著舒適的工作環境,但是能夠提供給農民工的薪資卻十分微薄,超越常規的工作時間也排除了高校農民工兼職的可能性。從教九大叔的訪談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高校提供的工資甚至不能完全滿足他們在吃飯上的要求。高校宿舍中的清潔阿姨也要依靠收取同學們丟棄垃圾中的廢品來補貼收入,甚至會將同學們不要的衣服、鞋子帶回家中。這種勉強維持生存的收入狀況在高校農民工群體中成為一種常態。盡管農民工群體也試圖向學校的有關部門提出意見與建議,但都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使農民工在校園中扮演著無關緊要的邊緣人角色。
(二)身份認同危機,未來無方向感
高校的農民工雖然在城市中生活,卻仍然不能很好地融入這個城市。他們原有的鄉土文化習慣與城市文化的差異使他們被排斥在城市主流文化之外。城市交往中的理性因素、戶籍制度等政策因素更令他們無法產生對城市的歸屬感。這種自卑感往往會令他們感到迷茫,失去方向和定位,微薄的經濟收入和城市人的冷漠讓他們對城市生活望而卻步,在情感和心理上無法融入城市生活。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多數的校園后勤務工人員處于獨來獨往的孤獨狀態。他們中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與老師和同學有更多的交流機會,但是有67.1%的校園后勤農民工認為盡管想與他們交流,但是接觸的機會卻少之又少。79﹪的北師大學生和72﹪的在校授課老師都認為后勤農民工屬于校園中的邊緣人物。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工無法與周圍的人建立聯系,人際關系網僅局限在老鄉、工友的狹小圈子中。
六、高校農民工認同問題的政策建議
身份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在現代社會生活生存的首要問題,而且還要面對身份轉換和認同問題,大學校園內的農民工群體,他們渴望身份認同及與社會融合,渴望得到市民待遇,獲得尊重、認可與接納。然而,當下的高校農民工群體,對自己務工的城市而言,仍然缺乏歸屬感,存在認同、融入的障礙。家庭收入低、居住條件艱苦、沒有社會保障、子女入學入托難,他們的基本權利也經常遭到侵害,勞動強度大、時間長,不能與正式員工同工同酬等,可以說處于城市里的社會底層,在社會上和工作單位也處于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
高校后勤農民工所面臨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我們的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在社保、教育、居住等方面向農民工傾斜,這給了我們期待和希望。但要徹底解決農民工的認同問題,戶籍改革是核心,體現社會公平是關鍵。在此基礎上,以制度保障農民工平等的公民權,賦予農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權,加大住房保障投入力度,為農民工提供公寓等。城市要接納農民工,就要給他們市民的身份,讓他們享受與其他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權利和待遇,才能讓他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農民工的城市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理性流動和定居。
〔參 考 文 獻〕
〔1〕吳玉軍.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工的城市認同困境〔J〕.浙江社會科學,2007,(04).
〔2〕趙營營.重慶高校農民工生存狀況研究〔D〕.西南大學,2011.
〔3〕吳慧燕.高校后勤臨時工繼續教育必要性及可能性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5,(04).
〔4〕周明寶.城市滯留型青年農民工的文化適應和身份認同〔J〕.社會,2004,(05).
〔5〕邱利.青年農民工:主動排斥與被動排斥〔J〕.當代青年研究,2010,(03).〔責任編輯:史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