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甚至最勤奮的學生,盡管他有意識地集中精力努力去理解和識記教材,也會很快地躍出軌道,喪失理解因果關系的能力?!闭Z文課堂教學的內容是極為豐富的,優秀的教師不僅注意設計流暢的教學過程,更注意調動學生的興奮點,讓課堂呈現“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
一、形成課堂教學高潮的基本要素
1.注重新知建構。小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歷與學習積累,他們的大腦不是一張白紙。課堂教學時,制造教學高潮必須切準學生的脈搏,了解學生認知結構的原有水平及發展特點,以學生的原認知結構為起點,引導學生在原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構建新的知識。如教學《一路花香》時,我先讓學生回憶寓言文體的特點,然后再理解課文講了什么故事,表達了什么情感,說明了什么道理,由此,求得“教”的“可進入”和“學”的“可接受”。
2.注重信息傳遞。課堂教學是信息相互傳遞的過程。從口頭語言表達的角度看,需要教師有準確簡練、生動活潑的講述,抑揚頓挫、灑脫自如的語調,條理清晰、絲絲入扣的分析,如此,課堂便有可能會高潮迭起。從體態語言的角度看,需要教師能運用眼神、表情、身姿、動作等“無聲語言”,讓其成為課堂教學中的潤滑劑和催化劑,輔以有聲語言,豐富信息傳遞的形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注意,刺激學生的思維激情。
3.注重媒體運用。媒體的介入豐富著課堂教學的形式,然而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形式,如果運用得不合理就會影響教學效果。如有一個教師在教學《動物過冬》時,多媒體中一會兒五線譜不停閃動(燕子過冬),一會兒楓葉不停下落(青蛙過冬),一會兒大雪紛飛(蜜蜂過冬),強烈的光影干擾著學生的學習,他們的注意都落在不斷變幻的令人目眩的形象上了。只有恰當地運用好多媒體,才可能會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模糊為清晰,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更好地幫助學生感知教材,激發學習的共鳴,突破難點,達到教學高潮。
4.注重美的享受。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往往是建立在美的基礎上的。教師要把握掀起課堂高潮的時機,靈活多樣地因勢利導,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快樂向上的情緒,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與啟發性。如教學《日月潭的傳說》時,我提出:“傳說是真的還是假的?”繼而追問:“既然這個傳說是假的,怎么會流傳至今?為什么這個故事會發生在日月潭這個風景區?”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傳說因美好的人物、崇高的情懷而流傳,美好的傳說為美麗的風景增添色彩,從而感受傳說故事的生活美、創造美。學生在感悟后的美讀,又將美麗的傳說演繹得出神入化,課堂掀起了一個個小高潮。
5.注重目標生成。教學設計是為了目標的生成,教學高潮的形成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要在解決重點、難點、疑點、關鍵點中讓學生體驗到攻堅克難的快樂,而不是只注重表面的、顯而易見的、一時興奮的教學行為。如教學《愛如茉莉》時,我在學生感知課文、理解內容、細讀品味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對課題的理解,他們的回答精彩紛呈,簡潔的詩性的課文語言,融入了學生的心聲,豐盈了課堂,又躍出了課堂,讓人回味無窮。所以好的問題能點燃學生思維的“導火線”,在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同時,課堂也形成了高潮。
二、形成課堂教學高潮的主要路徑
形成教學高潮,教師要深入解讀文本,切實了解學情,精心設計,使學生成為“制造”課堂高潮的主體。
1.以懸念引導。懸念在心理學上是指人們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運用適切,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產生探究知識的愿望。如教學《一路花香》時,我設計了幾個問題:“此時此刻,破水罐會對挑水工說些什么?又會對好水罐說些什么?還會對自己說些什么呢?”這一追問,是對文本的綜合理解和深化,旨在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與靈活性,讓學生從挑水工的身上領悟出智慧的人能創造美,世界不是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從好水罐身上知曉把能做到的事做好是應該的,驕傲是不可取的,明白“人無完人”的道理;從破水罐身上懂得正視缺陷,發掘價值,就能化劣勢為優勢的道理。幾個設問,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更高的情感層次。
2.以感染觸動。文章是作者情感的產物,只有教師被文本的真情感染了,才會開啟學生情感的門扉,讓學生受到感染,任何虛假的感情都是無法觸動學生心弦的。如教學《掌聲》一課,在總結全文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課文中的小英珍惜同學們的掌聲嗎?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然后配樂朗讀詩歌《愛》,最后再讓學生說說:你認為愛還可以是什么?在這樣的教學環節中,學生被文中的形象感染著,被詩文里的溫情感染著,被生活中的真情感染著,形成了作者、教師、學生心心相印的課堂高潮。
3.以點撥啟發。課堂教學是師生理解文本的雙向活動,教師的主導更多的在于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合理的點撥,能啟導學生“柳暗花明”似的頓悟。在執教《學會查“無字詞典”》時,我引導學生比較聰聰和爸爸理解“驕陽似火”這個詞語的不同方法后,請他們試著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解釋“驕陽似火”。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我走在太陽下,頭一會兒就曬得暈乎乎的,臉上的汗像下雨一樣灑下來。”“柏油馬路都被曬得發燙了,踩上去粘糊糊的?!薄奥愤叺幕ú荻急粫衲枇?,垂頭喪氣,沒了精神。”“路邊的小狗不停地吐舌頭?!鼻擅畹狞c撥讓學生聯系自身生活實際,對文本進行了個性化的解讀,他們既嘗到了思考的樂趣,更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對詞語的理解甚至比書上的解釋更精彩,更生動。
4.以應變制造。課堂上時常會出現一些“意外”,這就需要教師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讓“偶然”變為鮮活的教學資源,出奇制勝,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在教學《金蟬脫殼》時,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剛才學習蟬脫殼時,先寫背,再寫頭,然后寫腳,最后寫尾巴,很有條理,而這一段,為什么一會兒寫顏色,一會兒寫翅膀,一會兒又寫顏色呢?”問題出乎我的意料,但又感到這是很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于是我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計劃,組織學生討論。這樣的應變過程非但沒有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反而調動了學生探索的熱情。面對學生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需要教師具有較好的判斷力和應變力。
5.以表演呈現。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故事情節生動的文章,教學時除了講讀,引導學生走進角色,還可以通過表演,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學生頭腦中生動的人物形象,呈現教學的情趣。教學《小稻秧脫險記》時,我先讓學生把“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一擁而上、紛紛、有氣無力”等關鍵詞演一演,在評價的過程中借助情境去啟發學生,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最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表演,活化了故事氛圍,再現了故事情節,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尤靖希,無錫崇寧路實驗小學,214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