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語文公開課上,我正運用精心設計的課件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著《家》這一課。當教學進入尾聲時,我讓孩子們拓展說話:“你還知道誰是誰的家?”這時,不少小手舉了起來……聽著孩子們精彩的發言,我的心里格外高興。也就在此時,我突然聽到下面有個壓抑不住的聲音:“沼澤地是死人的家。”盡管聲音很輕,可還是被同學聽到了,課堂上隨即響起一陣哄笑聲。原來是班上一向表達能力很弱的小晨,竟然在公開課上說出了這種突兀的答案。因一時難以評點,我的眼神掠過了他,繼續著下面的教學。
課后,我陷入了沉思。對于學生“節外生枝”的發言,老師究竟該怎樣對待才是呢?有鑒于此,我選讀了有關教學雜志,當看到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善于以靈活的課堂教學機智,將學生的突發話題處理得當、精彩,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順理成章”引領著課堂教學的發展時,我深受啟發。比如特級教師高本大在執教傳統課文《革命烈士詩二首》中的《囚歌》時就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保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上課伊始,他讓孩子們邊讀邊想,積極質疑。就在此過程中,有個孩子舉手提問:“葉挺將軍到底想不想出獄?能不能出獄?”此問一出,教室里頓時七嘴八舌,大家紛紛議論。同學們有的說:想;有的說:不想;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利用這個時機,高老師馬上引導學生進入新環節——請孩子們以詩文原句為依據,分別說出理由。為使學生更準確理解詩文主旨,高老師組織了有效的評點和小結:“是人,都想自由。但高貴的人,怎能當狗?!要當了狗才能自由,寧可一直被囚……葉挺將軍‘為著正義,愿把牢底坐穿的獻身精神定會在人們心目中永生!”……高老師順勢而為的教學機智,不僅使課堂教學“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也很好地激發了大家的學習自信。
真實的課堂是動態的課堂,我們面對的是各具個性的學生,有時就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那么教師如何化解“意外”,讓這些“意外”轉化成寶貴的教學資源,進而衍生出課堂教學的精彩?
一、放慢腳步細傾聽
課堂教學應隨著課堂教學的變化及時調整節奏。當課堂中出現不同的聲音時,教師不能為了避免節外生枝而置若罔聞或一帶而過。每當此時,教師不妨放慢教學節奏,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要知道,正是這些奇思異想,或者奇談怪論,有時恰恰就是學生真正自主學習的表現,甚至更是學生在課堂上生命之力的真切涌動。
如果當初我在上《家》一課聽到小晨說“沼澤地是死人的家”時,我是否應該這樣說:“是的,你說得很對!有些沼澤地是很可怕,會使有的人經過時失去生命。那這些人愿意把可怕的沼澤地當作自己的家嗎?想想看,家應該是多么溫暖的地方啊!”如果當時我能在課堂上拿出一點時間傾聽這位孩子的發言,并借助他的發言,順勢引導孩子們理解“家”在情感上的真正含義,那就既可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概念、理清應有的思路,又可保護這個小男孩的自尊心。如能作這樣的處理,那這節課的教學就沒有遺憾了。
二、研讀文本善預設
課堂的精彩主要不是靠設計而得,它必須依仗于教師教學中的隨機生成。面對學生“節外生枝”的發言,更需教師的教學智慧。而智慧來源于教師豐厚的文化積淀及對文本的細心研讀。
如上《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當學到“荷葉像一把大傘,靜靜地在荷塘舉著。小魚來了,在荷葉下嬉戲;雨點來了,在荷葉上唱歌……”時,我執行了這樣的教學預設:“小朋友,現在夏姐姐要送給大家一次變身的機會。你想變成荷葉、雨點還是小魚?說說你的理由。”我的設計意圖很明顯,就是期待學生選擇變荷葉,體會荷葉的樂于助人,也體會荷葉幫助別人所獲得的快樂的心情。孩子們的回答大多是想變成活潑的小魚、可愛的雨點、飛來飛去的蜻蜓。最后,我只能無奈地問:“你們還有誰想變成荷葉嗎?”“我想變荷葉!”終于有位小朋友站起來說出了這句話。我知道,最后的回答此時已顯得很牽強、很生硬。
要上好閱讀課,細讀文本是基礎。課后,我打開課本,又一次靜下心來潛心涵詠。我一遍遍朗讀課文,一遍遍推敲詞句,讀著讀著,我感覺自己的心弦被撥動了,我聽到了來自文本的呼吸!第二天,我又走進課堂,與孩子們繼續了這樣的對話:
師:美麗的蜻蜓妹妹,你站在荷葉上干什么呀?”
生:我飛了一天累了,在荷葉上休息一會兒。
師:小魚呀小魚,夏天的太陽火辣辣的,你還在那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你不覺得熱嗎?
生:有荷葉姐姐替我擋著太陽,一點兒也不熱呢!
師:小魚兒,你想對荷葉姐姐說些什么嗎?
生:謝謝你,荷葉姐姐,你真是樂于助人呀!
師:荷葉姐姐,你整天舉著大傘站在荷塘里,累不累呀?
生:看到小魚、蜻蜓、青蛙這些小動物那么開心,我累一點也沒關系的!
師:那你覺得開心嗎?
生:當然開心呀!
師:小朋友,做一片大大的荷葉,多幸福啊!讓我們一起讀出荷葉姐姐的幸福、快樂吧!
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孩子們對文本的理解及情感的體驗水到渠成,大家紛紛舉手說要做一片最美的荷葉。因為幫助別人,自己也能得到快樂,我的心中也充滿了喜悅。如此引導,催生了課堂的精彩。
三、直面爭議巧探究
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說:“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和快樂。”當學生面臨對老師所提出的問題持有不同意見時,教學的流程不必按部就班,可以隨著實際情境及時變奏。根據實際情況查缺補漏、探索未知,那才是活的課堂。其次,教學的內容也不是板上釘釘,而是可以在生成中適當變換。
有節閱讀訓練課上,我為學生們提供了一篇短文。大致內容如下:小紅來到集市上,看見一個老爺爺在路邊賣青蛙,旁邊圍了很多買者。小紅看見后連忙勸阻:青蛙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快把它們放了吧。其中有道說話訓練題:你覺得小紅是個怎樣的孩子?你想對小紅說些什么?不少同學都說小紅是個善良、有愛心、愛護小動物的孩子,要向她學習。當喊到小韓同學時,他的答案讓我愣住了:“我覺得小紅很傻。我想對她說:跟這樣一個賣青蛙的老人有什么道理好講的呢?”教室里頓時像炸開了油鍋似的,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我決定抓住機會,讓孩子們好好辯論。
反方:《狼和小羊》這篇課文,已告訴我們跟狼這樣的壞家伙講道理是沒用的。所以小紅也沒必要跟老爺爺講道理。
正方(反駁):老爺爺的做法雖然不對,但他沒有像狼這樣兇惡的本性呀!
反方:他已經捉青蛙了,講道理已經來不及了。
正方(立即反駁):老爺爺也許并不知道青蛙對我們人類有很大好處。一旦他明白了道理,下次就不會再去捉青蛙了。
反方(有點詞窮):反正光靠小紅勸告沒用。你看不是那么多人都在買青蛙嗎?
正方:正因為大家都不管這件事情,所以小紅更應去勸告。小紅這樣做是很有主見和勇氣的!
……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對語言文字的訓練,更是有機培養學生正確道德觀的重要平臺。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感知、把持這些元素,會有難度。但經過諸如上述的辯論之后,相信孩子們總能心領神會。我想,教授知識容易,培植學生正確的道德感、價值觀很難。而用心讓學生深入探求,一定會讓他們在化難為易中逐步學到終身受用的一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教學過程可以預設,但不可能完全預設。因為教學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復雜性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維的人;每個教學時刻都是一個具體的情境。當面臨一次次“節外生枝”的挑戰時,就需要教師以科學、藝術化的處理去加以應對,以“以學定教、教高于學”的方法去進行教學,“順水推舟,借風行船”,必能演繹課堂上的別樣精彩。
(顧文新,蘇州市吳中區蘇苑實驗小學,2151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