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生
美術新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十二個年頭,經過一線美術教師的不斷探索,美術課堂教學已經從開始的“假、花、空”回歸到理性的軌道上來。如今的美術課更加注重課堂的實效,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活動中學、在玩中學;讓他們圍繞目標自主選擇內容、材料和方法,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規律,體會美術的樂趣。下面是我上的一節陶藝課(蘇教版八年級第四單元的內容),在教學中我不斷探索和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組織教學
課前音樂巴烏曲《神話》,創設情境。
(1)多媒體播放故宮的圖片,問:你知道這是哪里嗎?你還知道我國在世界上影響深刻的哪些杰作?
(2)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從介紹“四大發明”中的紙過渡到宣紙的作用,再到“文房四寶”的來歷。
(3)問:你們聽過“文房五寶”嗎?
(4)學生回答后,教師介紹:“文房五寶”就是筆筒。這樣,就導入到本課的主題。
二、深入課堂
(1)教師簡介筆筒的來歷。多媒體播放介紹內容。
(2)多媒體播放各種不同風格的筆筒圖片,學生欣賞。
(3)出示以前學生用紫砂泥制作的筆筒,學生欣賞并試說筆筒的制作方法和步驟:用手捏的方法,先從底開始捏,然后再捏身體部分。
(4)教師補充其他方法:用盤條的方法、用打板的方法。
(5)選擇打板的方法進行示范,并介紹方法步驟:①先用卡尺在一塊泥板上畫一個圓形,做筆筒的底;②將多余的泥鋪開,用手大致推平,再用木錘錘,直到錘平;③用卡尺在泥板上畫一長方形;④將長方形圍在圓形上;⑤搓條(用泥塊等方法)進行裝飾(還可用水粉顏料裝飾);⑥調整完成。
三、介紹重難點
泥板的銜接可重疊也可用打洞穿空的方法、泥板厚薄要大致均勻,大小要能圍住筒底。
四、學生分組作業,教師巡回指導
五、作業展評
(1)請做的好的同學談制作體會,其他學生評價。
(2)教師給出一些適當的建議和意見。
(3)用攝像頭為他們留影。
六、拓展延伸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用陶泥來制作筆筒,其實,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現成的材料,比如飲料瓶、紙等,都可以用來制作實用的筆筒,希望同學們課后運用學到的方法,開動腦子,制作一些漂亮的筆筒來裝扮、美化我們的生活。
這是一節欣賞與制作相結合的課,欣賞民族經典——體驗創作的樂趣——享受成功的愉悅等三個環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本節課看起來是一節簡單的制作課,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教師可能會在“做”字上下一番功夫,從而不能讓學生體會到制作過程之外的樂趣。因此,在設計本課的時候,我除了注意對學生傳授制作技巧外,還注重了對學生進行一些民族文化知識的傳授,使他們在制作陶藝的過程中既能學到有關文化知識,又能體會到民族自豪感。
在本課開始部分,我沒有直接從陶器及陶制品入手,而是首先出示了一幅故宮的圖片給學生欣賞,看上去讓人覺得似乎和本課的內容無關,但可以讓學生從故宮的偉大中聯想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許多偉大創造。然后通過提問、啟發,使學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博大之中。在這里,學生從欣賞民族文化中,認識到了學習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為深入本課起到了鋪墊作用。這種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師與學生談話式的教學方式。這樣的開頭看上去似乎繁雜了一些,但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在深入課堂部分,我沒有一上來就介紹筆筒的制作步驟和過程,而是首先讓學生了解了筆筒的來歷,然后再通過播放一些精美的筆筒作品,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探討筆筒的制作過程及步驟。在學生試說的基礎上,我再進行示范。一邊示范,一邊向學生強調重難點,這樣就加深了對學生的影響,為他們的制作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變過去教師教學生練的教學方式為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訓練提高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中我們要學會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關注學生的情感,改進教學和組織形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創設教學的新境界。所以,光有一個好的課堂環境還不夠,美術作品、藝術家和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需要教師在學生和藝術作品之間架起橋梁——即心靈的溝通。第三部分,是讓學生分組合作制作,我巡回輔導。在我輔導的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形式引導學生獲取正確的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方法,建立良好的情感,提高了學生作業的效率,也滿足了學生對平等、民主和諧關系的需求。在師生互動活動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課堂內全方位的有效的師生“互動”氣氛,極大地吸引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激發了他們的內驅力,使他們獲得了知識,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促使課堂教學有效、合理地開展。
在評價部分,我沒有采取以往由教師直接評價的方式,而是首先讓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和評價,在評價中發現優點及不足。然后我再適當進行點評,提供一些建議和指導性的意見。這樣,既加強了學生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培養,又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既加強了情感的熏陶,又建立了和諧的師生關系。
通過本節課堂的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增強了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興趣,也使他們融入了集體,發揮了特長,自信心得到增強,促進了身心健康。
(江蘇省溧陽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