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玲 張宏 陸英
摘要:濃郁的地域文化氛圍,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陶冶了人的審美情操,激發(fā)了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地域文化是職業(yè)院校文化建設的精神源泉。對職業(yè)院校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應當特別注意地域文化在校園文化構建中的作用與影響。昆山吳文化濃郁,有著豐富和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在職業(yè)院校校園文化構建中可以融入昆山地域文化,激勵教育學生,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地域
蘇州地區(qū)自古文人薈萃,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水文化特質熏陶出了溫文爾雅、靈動睿智的蘇州人。昆山地處蘇州,名勝古跡較多,又是昆劇的發(fā)源地,文化積淀豐富。近幾年來,筆者所在學校充分利用地域優(yōu)勢資源,精心打造人文校園,將地域文化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環(huán)境,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儒雅氣質。
一、借助水鄉(xiāng)建筑文化熏陶學生
校園環(huán)境是學校物質文化的載體,學校的硬件設施、人文景觀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感而成為影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因此,學校的各種建筑和設施都需要精心考量、合理布局,不僅要注重美感,還應重視其文化內涵,努力營造特色校園文化氛圍,增強校園文化滲透力。
昆山的周莊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風貌,在昆山類似周莊的水鄉(xiāng)較多。水鄉(xiāng)民居大多沿河而建,依水成街,自成“小橋、流水、人家”。置身其中,如同人在畫中游,處處是景,處處讓人心醉。學校注重在校園景觀的規(guī)劃階段有意識利用水鄉(xiāng)建筑的元素,營造文化氣息濃郁的育人環(huán)境,加深學生對地域文化的理解,從而產生文化和精神歸屬感。學校盡可能創(chuàng)造出人性化的、具有親和力的空間,如在校園中設置了一些假山、照壁、花窗、亭榭、廊橋等,再于幽靜處放置一些座椅等小構件,使之適合師生小憩、交談,為師生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直接交流空間。師生每天生活、工作其中,受到水鄉(xiāng)文化潛移默化的浸染,自會有“怡然自樂”之感。
二、運用歷史文化名人熏陶學生
地域文化中的歷史文化名人對職業(yè)院校學生的道德成長具有重要影響。歷史文化名人是在一定的地域歷史文化背景下,在某一學科、領域、行業(yè)有過重大貢獻或德、行得到社會和歷史承認的地方性知名人物。地域歷史文化名人是地域文化的精神代表,是地域文化的傳承精英和創(chuàng)造者。歷史文化名人對職業(yè)院校文化建設具有引領性。地域歷史名人文化的情操、品德、人格、才學及其成長的歷程、軼事等均能給予職業(yè)院校學生心靈以震撼,容易產生共鳴與影響。
昆山的歷史文化名人有顧炎武、朱伯廬、歸有光等。顧炎武(1613—1682),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號亭林,昆山千燈人,名言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朱伯廬(1627—1698),名用純,字致一,昆山玉山人,著有《治家格言》,世稱《朱子家訓》,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如其中一聯內容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歸有光(1506—1571),散文家,字熙甫,號震川,昆山玉山人,名言有:“天下之事,因循則無一事可為;奮然為之,亦未必難。”這些名人的德行都值得后人學習。
在校園內設置文化墻,懸掛這些地域歷史文化名人的言行,教育學生要胸懷大志、節(jié)約資源、變革圖強,均與當代主流價值觀吻合。地方文化的特色教育,名人榜樣的引領,文化的魅力,無聲地潛入學生的心靈。見賢思齊,他們無愧為學生成長的旗幟、標桿、導向和楷模,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和成長。
三、借助地方曲藝文化熏陶學生
地域鄉(xiāng)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元素,培養(yǎng)職業(yè)院校學生的鄉(xiāng)土情結和濃濃愛鄉(xiāng)情懷也是培養(yǎng)職業(yè)院校學生熱愛祖國,具有民族精神的基礎。要引導職業(yè)院校學生熟悉鄉(xiāng)土文化,熟悉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上發(fā)生過的歷史變遷。地方曲藝是地方歷史文化傳承的一個極好載體。
昆曲,原名“昆山腔”,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于江蘇昆山(屬太倉州)一帶,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昆曲表演的最大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結合巧妙。在昆山錦溪,還有宣卷,原名宣講寶卷,后稱宣卷,始于宋元時期,是繼承唐代佛教“講經說法”的傳統而產生的一種新的說唱形式,其演唱的文本就是宣卷,演唱可用官話,也可用蘇白即吳語,或其他方言。
學習和表演昆曲、宣卷等地方文化藝術,能極大地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使得校園文化富有生命力,變得鮮活起來。
四、通過昆山“三寶”文化熏陶學生
環(huán)境文化是職業(yè)院校文化中外顯的部分。學校環(huán)境文化就是如何促使校園環(huán)境建設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讓學生能從學校的環(huán)境文化中找到“家”的感覺,增強對學校、班級以及對自己當下生活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幸福感。
昆山有“三寶”:昆石、瓊花、并蒂蓮。昆石產于昆山市馬鞍山,玲瓏剔透,千姿百態(tài),晶瑩如玉,昆石又稱為“巧石”,歷來被視為藝術欣賞品,昆石與太湖石、雨花石并稱為“江蘇三大名石”。瓊花是我國古老的珍異花卉,又名木繡球、聚八仙花、蝴蝶花,忍冬科落葉或半常綠灌木,4、5月間開花,花大如盤,潔白如玉,瓊花以葉茂花繁、潔白無瑕揚名天下。并蒂蓮又名“千蕊蓮”,葉小,不結蓮蓬,純屬觀賞植物,是荷花中的一個變種,屬荷花中的千瓣蓮類,它一莖產生兩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莖上連在一起,所以也有人稱它為并蕚蓮,是花中珍品。
在校園內設置昆石景觀,種植瓊花、并蒂蓮,能喚起職業(yè)院校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家鄉(xiāng)的美好,喚起他們對家鄉(xiāng)無比熱愛的情感。
(責任編輯:陳向陽)
Abstract: Regional culture is the spiritual source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Undertak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unshan is rich in Wu culture and has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resources, which can be integrated into vocational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encourage and educate the students to promote their humanistic quality.
Key words: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campus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