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明
摘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推動職業教育質量提升的根本保證,中職學校專業教師素養提升尚缺乏一個高效、系統的操作模式。“學校主體+教師主導+校內基地、企業、大專院校深度融合”的中職專業教師素養提升模式具有可操作性。
關鍵詞:中職專業教師素養提升模式;構建;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12-0075-03
“學校主導、教師主體,校內基地、企業、大專院校深度融合”的一體化中職學校專業教師素養提升模式具有可操作性。
一、學校主導,
積極承擔起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管理者的角色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學,教師是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教師隊伍質量是決定一個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好壞的基本因素之一。教師在學校中是學校管理的對象,同時又是管理的主體。學校應該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能適應教學及科研需要的教師隊伍,積極創設條件,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
(一)制訂教師成長計劃,以教學團隊建設促教師成長氛圍形成
學校應該根據本校、本地區教師實際情況,制訂出教師專業成長規劃,以此來促進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學校要建立健全各種制度,明確教師專業成長的權利和義務。學校應根據專業建設、課題研究、課題建設等需求成立相應教師發展團隊,充分發揮教研組、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以此來幫助教師業務水平提升。
(二)教師跟蹤管理專業成長過程提升落在實處
教師作為鮮活的個體,難免在專業素養提升中出現惰性,迷失方向。作為教師的管理主體單位——學校,就要充分發揮其管理職能,建立專門處室或指定專門人員負責教師業務成長過程的跟蹤管理。
1.堅持全程參與,注重過程材料收集。學校負責教師成長考核的部門要全程參與教師成長過程,階段性地收集教師成長記錄,及時驗章記載相關材料,根據過程管理中發現的不足和已有的經驗,及時反饋給相關教師。
2.堅持客觀性,注意定性和定量的考評結合。應要依據質和量相統一的原則分析教師的素養提升情況,評價應做到全面和客觀。
(三)關注結果考核,注重成果轉化
對教師素養提升的成效評價,要建立獎懲制度,要關注周期內的結果考核,但不能一棍子打死。對于成長提升明顯的教師,要及時關注其成長經歷和經驗,及時加以總結和理論提升,為其他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升提供借鑒。
二、教師主體,
充分認識到專業素養提升是自己終身發展的需求
教師作為專業的教學人員,與其他職業一樣,要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相對成熟的專業人員的發展歷程。教師隨著教學工作經歷的延續、經驗的積累、知識的更新及自身不斷對教學規律的認知和反思,就越發會認識自身在專業素養上存在的不足。只有經歷成長過程中的反思,教師才能逐漸達到專業上的成熟,這也是當代教育名師成長的一條經驗之路。當前,少部分職業學校的教師身上還存在認識不足,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施明香研究表明,當前有部分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不能適應時代進步的要求,故步自封,不思進取。如何轉變觀念,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教書育人的水平,是所有中職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廣大中職教師應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具有強烈的自我提升意識,根絕不思進取的想法,變社會變化、家長需求、技術變革所帶來的外部壓力為自身成長、不斷前行的動力,努力踐行“善于學習、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實踐”的思想。
(一)培養自我教育、提升意識
大教育家柏拉圖說:“凡是自動的才是動的初始”。一個人如果不能認識人的素質提升是一個自我不斷更新、自我不斷完善的過程,這個人就不會有持續的發展與進步。作為中職教師,只有實施專業的自我教育活動,才能逐步提升從事中職教育的專業技能,才能逐步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乃至優秀的中職教育工作者。
(二)培養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精神
人對自身發展的追求需要內在的精神動力,只有當教師對自身專業發展具有內在的追求,教師才會具備相應的專業精神動力。當前極少數中職教師工作不積極,思想懈怠,關鍵缺乏作為中職教師的專業精神,甚至僅僅把中職教師這份職業當成謀生的手段。只有真正激發起中職教師的專業精神,發揚他們的專業精神,才能促進中職教師專業化成長。
(三)增強自我反思與總結能力
教師專業的素養提升在于不斷地覺醒、批判與解放,只有不斷地剖析“真我”,了解自身工作的意義,這樣才會獲得真正的人生價值體驗。自我反思和自我總結就是中職教師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
中職教師只有煥發出自身生命活力,才能為自己描繪出真實的形象,才能明晰自己成長的道路,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和專業素養提升。
三、校內基地、企業、大專院校深度融合,
促進專業教師素養提升
(一)充分發揮校內實訓基地仿真企業效能,為專業教師素養提升提供就近培訓資源
校內實訓基地是集教學、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職業教育中心,是針對行業或崗位群的技能培養而在學校內設立的真實或仿真的工作環境,能夠承接企業生產加工業務、參與企業生產和產品研發,使學校的教學與生產、課程與崗位“近距離”接觸,其作用有:(1)校內實訓基地可以提供真實或仿真的工作環境,為教師專業技能水平提升提供助力;(2)校內實訓基地能夠承接企業生產加工業務,可以為專業教師提供企業實際工作流程學習與操作,使教師的教學業務更貼近企業現實;(3)校內實訓基地融入了國內外最新的知識、工藝和技術,有利于專業教師提升課程開發能力。
(二)最大化實現企業實操優勢,為專業教師素養提升提供真實的培訓資源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新興技術不斷應用于各個行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中職教師不僅要具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能力,而且還要具備能迅速掌握本行業最先進設備的操作技術,并隨時將其滲透到教學中去的能力。要打破那種認為只有到課堂念書才是學習的傳統認識,糾正重學歷提高、輕技能提升的做法,將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視為中職院校專業教師接受繼續教育的一項內容。不可流于形式,要加強管理,統籌安排,做實做透,為中職教師不斷提升實踐操作技能提供制度保障。第一,企業完備的生產設備與工藝流程,為專業教師素養提升提供真實環境。教師只有到生產一線去體驗,才能真正了解生產設備、工藝流程,生產與管理及行業發展的動態信息,了解自己所教專業目前的狀況,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積累教學需要的實踐操作技術和企業生產的實踐經驗。第二,企業具備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可為專業教師的素養提升提供指導,擔任教師的技能師傅。教師只有在師傅的指導下,踏踏實實地參與企業實踐,教師的專業素養才能切實的得到提升。第三,企業的生產技術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有的甚至代表了非常先進的水平,這便于教師掌握技術發展方向。
教師深入企業頂崗鍛煉的過程,不僅是提高實踐操作技術的過程,而且也是備課的過程。教師通過頂崗鍛煉,教學中可以避免紙上談兵,以豐富、詳實的生產實踐案例充實課堂,及時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使專業課教學體現其真正的價值。
(三)借助大專院校專業理論優勢、信息技術前沿優勢,提升中職專業教師理論素養
大專院校在長期的教學和理論研究中形成了獨特的育人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的研究不斷豐富我國教育領域的前沿理論。同時,大專院校具有豐富的圖書資料、實驗設備,可以為廣大中職教師的專業理論素養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
總之,要充分發揮校內實訓基地、企業和大專院校三者的作用,注重相互聯系與協調發展,促進中職專業課教師的師資素養水平快速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慧.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
[2]翟帆,周仕敏.全國職教師資工作會議召開[N].中國教育報,2011-12-29(1).
[3]黃皖毅.關于中職教師繼續教育的思考[J].科技風,2010(23).
[4]邢暉.職教師資:“擴量保質”的關鍵環節[J].科技風,2008(1).
[5]方健華.給教師專業發展以生命關懷——基于蘇北農村教師生存狀態調查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8).
[6]鄭建紅.談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J].職業,2012(23).
[7]李東俠,李艷杰.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對教學能力的認知[J].科技信息,2010(5).
[8]王利華,張新安.高職院校教師執教能力的培養.職業教育研究[J].2007(9).
[9]金秀巖.關于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探討[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8).
[10]許士群.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J].職業教育研究,2007(3).
[11]寧虹.教師能力標準理論模型[J].教育研究,2010(11).
[12]方健華.中小學名師成長過程的特征分析——基于江蘇名師成長案例的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4).
[13]徐海峰,李德方.江蘇省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現狀調查與問題分析[J].職教通訊,2006(8).
(責任編輯:曹鴻驊)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teaching faculty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vocational teachers' accomplishment promotion lacks a high performance and systematic operation mode. This essay proposes an operable mode which includes the main body of the school,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campus bases,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Key words: the accomplishment promotion mode for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