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近日,從哈佛商學院和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獲悉,我國生態修復案例首次同時入選哈佛商學院案例庫和清華經管學院中國工商管理案例庫。案例的提供者是一家僅有26年發展歷史的民營企業——億利資源,它從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的一家小鹽廠,發展成為一家“致力于從沙漠到城市的生態修復和生態產業的領導者企業”的過程,讓許多人深受啟發。
“戲劇性”入選
案例庫的中方專家、清華經管學院的楊斌教授,對案例被選中的“戲劇性”過程至今記憶猶新。2013年,案例庫工作人員決定推薦生態修復方面的綠色案例進入案例庫,當時在中國只選擇了億利資源企業。原哈佛大學商學院高級副院長、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案例中心聯席主任沃倫·麥克法蘭教授了解到,被推薦的企業并不是中國規模數一數二的大企業,因此是抱著懷疑態度來到中國的,結果卻在接觸和了解億利資源集團之后,這位管理學界的知名專家不僅歡迎該案例入庫,甚至提出這家中國企業的經驗和實踐,至少可以貢獻出兩個教學案例。
楊斌教授說,“最后我們提煉出了兩個管理案例,一個是‘戰略,另一個是‘領導力。實際上最吸引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家地處生態環境最脆弱地區的民營企業,是如何在長達1/4個世紀的過程,通過不斷地戰略調整,把自己鍛造成從沙漠到城市的生態修復服務企業。它的價值尤其體現在環境挑戰越來越嚴峻的今天,億利資源集團的綠色商業實踐,為中國乃至世界那些身處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企業家們提供了勇氣和榜樣”。
億利資源集團新聞發言人吳海蔓女士對于億利資源的生態修復和生態產業實踐能入選兩家全球頂級商學院的案例庫一事表示,“億利資源集團的7000名生態修復者對于案例入選如此權威的案例庫,感到很榮幸,我們愿意和全球工商業的管理者們分享我們的經驗。億利資源企業誕生于中國西北部生態環境脆弱的荒漠化地區,一直以來在黨的政策指引和當地政府民眾的支持下,艱苦探索環境保護、企業發展、社區和諧的平衡可持續發展道路。在過去26年來,企業在修復庫布其沙漠生態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生態修復產業、生態城鎮化、清潔能源等三大產業及與此相關的核心能力和團隊。自2000年起,億利資源企業走出沙漠開始進入到城市生態修復領域。”
吳海蔓女士還表示,“在黨的十八大三中全會之后,其所描繪的生態文明建設宏偉藍圖,已經在整個生態修復市場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億利資源企業也為此升級了企業戰略目標,那就是致力于成為從沙漠到城市的生態修復和生態產業的領導者企業。”
沙漠里的綠色通道
當今世界,土地荒漠化已成為直接威脅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目前,全球有65%的土地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并且每年還在以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造成荒漠化地區的十幾億人口處于貧困和饑餓之中。土地荒漠化受到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我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庫布其是我國第七大沙漠,在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北部,黃河以南距北京約800公里,面積1.61萬平方公里,以沙丘鏈和格狀沙丘為主。3000年前這里是一片綠野,400年前這里成為不毛之地,20多年前這里開始治沙育林。如今的庫布其沙漠,已經建成長200多公里、寬20公里左右的綠色生態長城,沙塵天氣由每年的五六十次降低到三至五次,降雨量由不足70毫米增加到300多毫米,從而改善了鄂爾多斯高原以及北京等周邊區域的氣候環境。
2012年,中國億利資源集團董事會主席王文彪,繼榮獲“全國綠化工作勞動模范”稱號之后,獲得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獎”。他的庫布其模式受到世界矚目,昭示著庫布其沙漠創造了當今環境保護的世界奇跡,為構筑中國北方綠色長城提供了一個可信的模式與范本。
上世紀50年代末出生在鄂爾多斯杭錦旗獨貴特拉沙窩里的王文彪,說自己從小是吃沙拌飯、睡沙鋪蓋長大的。365天,可能300天都在刮沙子。沙區百姓生病得不到及時救治,孩子到了十三四歲也上不了學,誰家要想蓋一棟像樣的房子,要用馬拉駱駝馱三年才能備足磚瓦材料。
上世紀80年代末,政府以承包經營的方式競標管理庫布其沙漠中的鹽場,28歲的王文彪毅然丟下了所謂金飯碗,成了沙漠鹽場的廠長。鹽場曾被稱為鬼地方,無路,無電,無水,無通訊,無設施,鹽湖里蒙著厚厚的沙子,運貨車要繞道沙漠邊緣的公路再到火車站,產品經常因沙堵路運不出去。王文彪提出從沙漠中修一條路的設想。
1997年春天,浩浩蕩蕩的修路大軍開進了沙漠。推土機把十幾米高的沙丘推平,工人們打出路基。沒想到第二天早上卻發現,修好的路基完全不見了蹤影,滿眼只見漫漫黃沙。
為了保路必須種樹,王文彪曾花大本錢從國外引進沙生植物,可它們來到庫布其沙漠全都水土不服……偶然間,一種叫甘草的中藥材引起了他的注意。這種植物在庫布其長得又多又好,成為了王文彪的首選。他們先在路的兩側用沙柳做成網格沙障,固定沙丘,再大規模種樹、種草。這種創造性的護路治沙新舉措,收到了奇跡般的成效,網格沙障阻住了流沙對公路的侵襲,一棵棵沙柳、檸條、旱楊頑強地守衛著穿沙公路。
庫布其模式
2009年,王文彪毅然決然關閉凈資產已達9億元的鹽場,開始走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沙產業道路。他的沙產業模式為:農牧民以沙漠荒地入股,以勞務有償種樹,企業用經濟林和中藥材做綠化,農民有收入,公司有錢賺,生態有改善,一舉多得。牧民向集團承包治沙綠化,比如栽活一棵楊樹,第一年可得報酬30元,第二年30元,第三年30元,牧民通過集團受益于國家的生態扶持政策,當地數萬農牧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水平得以改善。
十年九旱,年年春旱,是庫布其沙漠的自然氣候特征,以往的植樹造林均須一次種植,多次補植,造林成本遠大于其他條件較好的地區。王文彪獨辟蹊徑,通過與多個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了沙漠研究所,引進多個技術合作項目。2010年他們成功研發出了水沖植樹、甘草平移等專利技術。采用水沖植樹法比普通植樹成本節約十幾倍,效率提高30倍,成活率高達90%。
一支數萬人的綠化大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棵樹一棵樹、一叢草一叢草地擴展著,以路劃區,分而治之。終于,綠色鎖住了廣袤的庫布其沙漠的四周,并逐漸向腹地滲透。一條防沙護河“鎖邊林”猶如綠色長龍雄踞在黃河南緣,使沙漠生態得到良好修復。億利資源企業,也逐步成長為內蒙古乃至國內培育的一家沙漠治理、沙漠新能源、沙漠新材料、沙漠天然藥業的沙漠綠色經濟企業。
現在,庫布其論壇已成為致力于世界沙漠環境改善和沙漠經濟發展的國際性論壇,并已經成功舉辦四屆。最近一次,由聯合國環境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秘書處與中國億利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全球荒漠化治理庫布其行動”,旨在倡議全球熱愛環保的人士行動起來,荒漠化防治做出應有的貢獻!
庫布其模式的成功經驗以及中國土地荒漠化負增長的事實都表明,一個實際的行動勝過一沓的公約,要實現2012年“里約+20”峰會上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全球土地荒漠化零增長”的目標,需要全世界各國用實際行動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