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上世紀60年代一首《烏蘇里船歌》讓無數人知道了烏蘇里江邊生活著一個名為赫哲的民族。人們對這個漁獵部落產生了無限遐想,那是一個時代所描繪出的世外桃源。
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赫哲全族僅有5000多人,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是他們主要的聚居地。同時,它是我國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穿魚皮衣、食鮮魚肉、劃魚皮舟、繪魚皮畫,是一個與水中的魚有著親密接觸和關聯的民族,所以歷史上赫哲族也被形象地稱為“魚皮部”。
“打不到魚了,你回去吧”
1996年,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到一件100多年前的魚皮衣,它讓博物館館長楊源倍感驚奇,“又腥又粘的魚皮怎么能做成柔韌絲滑的魚皮衣?”之前她只是從資料里讀到過關于魚皮衣的介紹,但從來沒見到過實物。1999年冬,楊源來到赫哲族聚居的黑龍江同江市街津口,尋找會制作魚皮衣的赫哲族藝人。
赫哲人自商周起就世代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與世隔絕,“田漁而食,因衣其皮”,自給自足。樹葉、草稈、羽毛、獸皮都曾是古代先民的衣料,魚皮則是老天爺專門給赫哲人的恩賜。清道光年間,傳教士布魯尼埃曾來到這個“魚皮部落”,族人們的裝束讓他大開眼界:“用魚皮做的服飾很結實。穿著魚皮靴趟過溪流或踏雪而行,就像走在干地上一樣,它擋住了寒氣和潮濕。”
經楊源多方打聽才知道,早年間當地每家每戶都有魚皮衣,那時魚也多,夏天一群小孩在淺灘上嬉鬧,就會有魚游過來啄他們的腳丫子。然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族人紛紛改行務農或經商,漁獵生活漸漸褪色成了模糊的概念。“大伙兒都買棉布做衣服了,又省事又時髦,誰還稀罕工序復雜、制作費力的魚皮衣?”魚皮衣沒人穿,也就沒人做,更沒人去學著做。
幸運的是,楊源最終找到了尤翠玉老人,當時僅剩的幾位會制作魚皮衣的其中之一。但冬天江面冰封著,找不到足夠的魚。楊源就和老人約定,來年夏天再到街津口,等老人提前預備好足夠的魚皮,為她制作一整套魚皮衣。
2000年夏天,楊源如約而至,尤翠玉見到她卻說:“你來干啥呢?根本就打不到魚了,你回去吧。”楊源不甘心,雇老漁民出江,結果仍是一無所獲。曾經慷慨地任由赫哲人“瓢舀魚”的江河,在柴油船的噪聲中,在網眼越來越小的漁網下,已經接近衰竭。楊源還是不甘心,轉而從魚販子手里高價收購大馬哈魚。
尤翠玉被她的誠心打動,支撐起老邁之軀,前后忙活了一個多月,終于制成一套魚皮衣。老人把魚皮衣和制作工具一齊交到楊源手里:“今后我不可能再做了……”2006年,老人去世,她的身影從此只閃動在楊源拍攝的影像資料中。
50條大魚,一套魚皮衣
幸運的是,當尤翠玉老人將魚皮衣制作工具交給楊源的時候,她已將真正的寶貝——制作技藝傳給了女兒尤文鳳。
“這門手藝可是俺們家祖傳下來的,我奶奶傳給我媽,我媽傳給我,我又傳給了我的3個兒媳婦和12歲的小孫女。”尤文鳳從15歲起就跟母親學做魚皮衣,打下了童子功。雖然幾十年間已經沒人穿它,但博物館有時還找她家訂做,“這說明魚皮衣是有價值的,手藝不能丟了。”
尤文鳳把族人家中的制作工具一件件收集過來。平時家里買魚,總挑大的,做魚前先把魚皮生剝下來,處理好留著備用,“要是博物館又來訂做,就不用臨時買許多魚。做一套魚皮衣,大致需要50條大魚的皮,大馬哈魚也行、鯉魚也行、胖頭也行,每條都得是十幾斤重的。”
“這活兒可累人了。”她念叨著:“熟皮、裁剪、縫制和裝飾,加起來總要50多天,光熟皮就得20多天。這是個技術活,更是體力活。”
尤文鳳說的“熟皮”,是魚皮衣制作的關鍵步驟:先把鮮魚魚皮上的魚肉剔除干凈,貼在門板上風干;然后一層魚皮、一層玉米面摞起,把這樣摞好的十來張魚皮用袋子包住,放進槽形木砧,用無刃的木鍘使勁捶打;捶打一次,翻轉一次,讓魚皮的表面纖維松動,互相牽制,變得強韌。千錘萬打才能將魚皮“熟”透,變得像布一樣柔軟服帖。在“熟皮”過程中,玉米面的作用一是吸油去腥,二是這些細微顆粒有助于清除魚鱗并加快魚皮纖維化。
尤文鳳制作魚皮衣,完全承襲赫哲族古老技藝,2006年,她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魚皮衣制作技藝傳承人”稱號。
如今的街津口已經不再封閉,旅游業在這里方興未艾,政府也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專門建了赫哲族文化村。越來越多的游客了解了赫哲族特有的魚皮工藝,今年62歲的尤文鳳也經常被邀請參加各種文化藝術展出,推廣介紹民族文化技藝。
現在,一幅魚皮畫能賣到200元左右,古老手藝能“創富”,越來越多的赫哲族人開始學著重操舊業。尤文鳳掐指算了算:“最難做的魚皮衣,眼下也有七八個人會做了。”
美麗與實用并存
說起魚皮衣,尤文鳳總是滔滔不絕,她指著魚皮靴上一塊“鹿頭魚尾”的貼飾說:“這是我們民族的圖騰,鹿頭代表狩獵,魚尾代表捕魚,赫哲族先民靠著漁獵繁衍生息,就像那個順口溜說的: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
魚皮衣是赫哲人在夏天時穿著的服裝,因為那時的捕魚量最多,冬季里,赫哲人和諸多生活在東北的少數民族一樣,穿著獸皮制成的衣服,他們在冬季里的主要活動就是駕著狗拉雪橇在冰天雪地中狩獵。
現在只能靠買魚制作的魚皮衣,價格不菲,一套衣服光成本就在3000多元人民幣,一般都是接了訂單才在家里做。而制衣只能靠手工,不算剝魚皮、曬魚皮等工序,僅僅是縫制,3個人就要用12天,這又是一大筆人工費。
制作魚皮衣需要的魚種類很多,有胖頭魚、馬哈魚、狗魚等,獲取魚皮的工具是由竹子制作而成,這樣不會刮破損傷皮子。
皮子取下后薄而軟,沒有成型,然后經過風干,讓魚皮變硬,軋皮,用刮刀整理,然后是熟皮子,這時的魚皮纖維蓬松,便于縫制。
魚皮衣的花紋色調特別講究,衣服的前后片分別用五片魚皮制成齒輪咬和狀拼接而成。
魚皮本身的顏色深淺不一,由背部至肚皮從深到淺,整片魚皮被剝下時背鰭處有橢圓型洞,需要找相同的花色拼和,衣服底邊的花紋則根據民族特色剪接成云紋,往衣服上縫制時先用魚鰾膠進行粘合,再用針縫制。
魚皮衣分為上衣和套褲。魚皮上衣,多是婦女穿用。赫哲族婦女穿著的上衣樣式,類似于滿族人的旗袍,襟長過膝,腰身窄,下身肥大,袖肥而短,只有領窩沒有衣領。領邊、袖口、衣邊都飾有染上各種顏色的皮條云紋和動物花樣,有的還在衣下擺縫上海貝殼、銅鈴或纓絡珠、疏繡穗之類的裝飾品,非常別致。
魚皮套褲則是赫哲男女皆喜歡的一種傳統服飾,造型獨具特色,只有兩個褲筒,而無褲襠和褲腰。男人冬天打獵、夏天下江捕魚均喜愛套在長褲外面,且用帶子系在臀部上,既抗旱耐磨又可防水護膝,婦女上山拾柴,采集野菜套在外褲上,既防蟲、保暖又防潮。
讓魚皮畫走出博物館
與尤文鳳相似,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琳用另一種方式做著她的文化堅守,她是我國唯一講授赫哲族魚皮藝術課程的教師。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學院美術專業的張琳,一直從事著設計師的職業,投身魚皮畫創作實屬機緣巧合、“半路出家”。在她進入魚皮畫領域的時候,魚皮畫這門藝術并沒有多少人關注。
張琳的工作室展墻上一幅名為《薩滿祈福》的魚皮畫格外引人矚目。畫面中的女薩滿頭戴鹿角、插滿哈達、手持鼓槌、腰系銅鈴,身上穿著的薩滿服前后都有銅鏡震懾妖魔。人物表情凝重,目視上方,身體大力回轉并舞動著,深藍色的背景為它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襯得畫面格外的靈動逼真。
這幅曾代表黑龍江參加上海世博會的《薩滿祈福》是張琳的創新之作。“魚皮藝術的產生有著獨特的歷史原因及地域特點,‘衣魚獸皮陸行乘舟,魚皮制衣酒敬神是赫哲族聚居區生活的真實寫照,城市中很少有人懂得魚皮畫制作技藝。2003年,我獨自到深山中向赫哲族老藝人拜師求教。學習到傳統技藝后,我又想將魚皮畫與現代藝術融合,之后就開始利用魚皮自然的窩鱗和黑灰白本色來表現世界萬物了。”
近些年,隨著赫哲族高齡老人的離世,赫哲民族藝術即將面臨滅絕的危險,張琳急需為其找到一條生存之路。
“如果作品只躺在博物館里,那么赫哲文化可能很快就會只存在于記憶中了。我要讓它走到年輕人中去。”
2010年,張琳在哈爾濱工程大學開設了赫哲族魚皮藝術課程,讓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走進了高校的課堂。2013年,學生創辦的魚皮畫公司3個月就有了20萬的收入。學生們學到了技藝,宣傳了赫哲文化,還有了收入。現在定額80人的班級每次都會有上百人報名,只能通過抽簽的方式確定學員,可謂一課難求。
同時,張琳和學生十年研究魚皮畫創作,并多次深入赫哲族村落調研的成果,《赫哲族的魚皮藝術》一書2013年出版,這填補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魚皮畫技藝傳承的空白,書中用23萬字和400多張圖片反映了赫哲族的文化歷史和魚皮畫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