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活動作為幼兒園藝術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幼兒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形成對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完善其個性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美術活動較強的操作性特點令師生們都十分喜愛此類活動。然而,一直以來幼兒園美術活動的組織成效并不太高,至關重要的評價環節成為了教師們最難把握的問題所在,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式多以教師“一言談”為主,評價內容也常圍繞美術技能的達成進行。教師時常不自覺地重技能輕體驗,急功近利,強調物形的復制,比如“像不像?對不對?”強調千篇一律的規范,時常脫離幼兒的真實思想與現實生活,缺少幼兒自我的解讀與創新。《綱要》中明確提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一些不科學、不適宜的活動評價不僅扼殺了幼兒對美術活動的熱情,更束縛了幼兒在活動中真實的自我表現與創造力的發揮。
一、基于幼兒園教師美術活動評價的現狀分析
筆者經過近兩年的實踐與探索,結合美術活動評價策略的專題研究,對園內36名一線教師所組織的美術教學活動進行了觀察與記錄,在教學案例的樣本分析中發現了當下美術活動評價中存在的一些較為典型的問題。
1.評價主體
樣本統計分析:教師為主的評價居多,有58例,占總數的72.5%,幼兒為主的評價較少,有22例,占總數27.5%,而活動中提出家園共評的幾乎為零,評價主體僅限“課堂上”的人。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評價主體大多為教師,幼兒往往是被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教師多以自己的個人想法來衡量幼兒作品的好與壞,評價中幼兒喜歡或不喜歡、參與度、注意力表現,教師都不太關注。幼兒往往是被評價者,且對幼兒之間的橫向比較占多,時常忽略幼兒的本真發展與個體差異,教師常會不自覺地用自己內心的“一把尺”去判斷所有幼兒。
2.評價內容
目前幼兒美術教學常態活動的評價內容多以形象、色彩、構圖、技巧等方面為主,由樣本案例的統計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師評價內容關注形象性的比率最高,占37.5%,我們聽到最多的評價語言就是“像不像?”其次是色彩,占總比的31.2%,評價語言多為“美不美?”大班美術教學中對構圖與技巧也做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師在整個評價中忽略了對于幼兒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評價。
3.評價標準
幼兒美術活動評價標準目前主要以主題與內容、材料運用、幼兒狀態、活動效果等方面為主,其中“活動效果”在實際評價中的總比最高,占樣本總數的51.2%,“幼兒狀態”的評價最少,占樣本總比的7.5%。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對幼兒美術過程中的審美感知、感受以及自我表達關注不夠,對美術活動的效果關注非常之高,過于強調共性和一般性,而忽略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和個性發展。
4.評價目標取向
由此表分析可看出,當下幼兒美術活動評價的價值取向偏重結果,過程及發展性的各種價值往往不被重視,教師只關注自己想要的結果,而忽略了過程中幼兒的興趣、習慣、品質養成、獨立性、堅持性等等這些對其一生發展尤為重要的東西,對幼兒的整體、持續發展思考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評價只是為了順應“教學模式”,完成教學任務。
二、在轉變中逐步優化美術活動中的教師評價
1.評價范式的轉變:從只關注結果轉變為過程與結果并重
教師對美術活動的評價應是伴隨著教學并與之發生持續的相互作用的,即教學以評價為基礎設計和實施,教師根據觀察和評價來進一步調節教學,從而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評價既是輔助教學的手段,又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對于過程性評價應該更多關注幼兒的主動性、興趣性、專注性、獨立性、創造性等非智力因素。
案例1:在線描畫“樹”的活動中,教師在幼兒看樹、說樹、表現樹之后,讓幼兒自由畫樹,每組4名幼兒同時作畫時,出現了這樣的現象:第一組安琪先畫了一棵蘋果樹,隨后組內的另3名幼兒也都相繼畫了蘋果樹;第二組浩浩率先動筆畫了一棵松樹,其余幼兒也畫起了松樹……觀察幼兒繪畫時,筆者看到了4組共16名幼兒相繼作畫過程中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難,部分幼兒的“同伴模仿”“范畫復制”非常典型。因此,很快各小組便呈現出了四種類型的樹,分別是蘋果樹、松樹、星星樹、楓樹,每組都有一個小“領頭人”即第一個落筆作畫的幼兒,其余幼兒的主觀創作幾乎都沒有表現出來。活動最后因幼兒完成的速度有快有慢,教師便逐一將幼兒的作品進行了展示,開始了集體評。整個評價共用時6分鐘,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問題是:“你畫的是什么樹?”“你覺得哪棵樹畫得最好看?”“這棵樹上用了哪些線條做裝飾的?”
在上述評價過程中,教師并未關注幼兒創作的全過程,在指導和評價中也只關注了構圖、技巧等,對幼兒的感知、感受、創造能力未作細致觀察與分析。因此,該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始終沒有發現幼兒之間存在的“同伴模仿”現象,也沒有看出創作中所呈現出的四種類型,只是單一評價了幼兒的作品是什么,還可以怎樣畫得更好等等。兒童的創造力是思考并做出反應的過程,是把想像的事情變為現實的能力,是用獨特的方式建筑或者改造現實世界的能力。創造力是兒童學習的動力,是兒童重要的潛能之一,更是兒童良好學習品質形成不可缺少的的一種能力。在這個評價案例中,我們更應該關注小組內的“同伴模仿”是作畫技巧不足導致的不敢畫、不會畫,還是孩子們根本就沒有養成先思后行的習慣或是大部分孩子早就已經習慣了這種“創作”模仿,“創”應該在何處。所以,評價不能流于固定的“形式”,教師必須學會關注和了解影響兒童未來發展的問題所在,在今后的此類活動中以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來引導兒童的良性發展。
2.評價主體的轉變:從以教師為主的評價轉變為幼兒自評、同伴分享互評、家園合作共評
幼兒教育《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藝術活動中應在于激發幼兒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教師要留給幼兒自主評價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在自評和分享互評的輕松環境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功感,激發幼兒對美術創作的興趣。幼兒相互之間了解彼此的興趣、喜好,則會更容易交流與溝通,更能讀懂同伴的作品。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家園共育的方式,延伸活動評價環節,鼓勵幼兒將美術作品與感受向父母講述,由家庭給予活動后評價,延續美術活動對兒童發展中的良性影響,讓師、生、家長共同關注活動的后續感受,讓幼兒在各種對話、爭論中,形成自我審美的價值觀。
案例2:在“螞蟻的一家”繪畫活動中,濤濤畫了三只螞蟻,一只全黑的,兩只有眼睛,活動評價時他主動向小伙伴們介紹:“我畫了三只螞蟻在扛大米,這兩只是面對著我的,這一只螞蟻是背對我的,所以是全黑的。”濤濤的想法與創作非常統一,但畫面呈現并不如我們“常規認為”的那么美,如果僅由教師來作評價,可能會將濤濤畫得一團黑得都看不到眼睛的螞蟻進行一番批評或視而不見,但通過讓幼兒自我介紹作品的故事,不僅使大家對其構思有了詳細的了解,也引發了其余幼兒的話題爭論:“背面的螞蟻有沒有眼睛?”隨著后續家園共評的開展,第二天的討論中又多了“他們是相親相愛的螞蟻一家”“螞蟻的冬天再也不會餓死”等多個作品背后的情感故事。
這種評價主體的轉變告別了教師唱獨角戲的尷尬局面,也令評價環節呈現出了更多有價值的東西,讓師、生、家長都學會了“透過現象看本質”。
3.評價內容的轉變:從單一評價色彩、構圖、單純的美不美、像不像轉變為全面客觀評價
教師既應關注幼兒在感知技能上的經驗獲得,又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方式與方法,要關注活動的全過程,善于觀察發現,及時把握有價值的幼兒信息,盡可能全面地作出評價,令幼兒喜歡美術,樂于創作,逐步引發其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表現欲望,努力使每一個孩子在評價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對應性評價”,體驗成功的快樂,獲得使其受益一生的有價值的東西。
4.評價指標的轉變
從單一美術技能轉變為多元指標,關注作品的意境、內涵、背后的故事,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幼兒的創作過程和作品是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應支持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偏向。”教師應學會從幼兒的實際感受出發,建立多元指標,找到每個孩子的“閃光點”與“不同之處”,豐其經驗,激其發展。
案例3:在小班“裝飾圍巾”活動中,要求幼兒練習畫橫線。樂樂畫的一條橫線中,有一個大圈、一個小圈。教師問:這兩個圈畫的是什么?樂樂說:“大圈是爺爺,另一個是我,我扶爺爺過馬路。”樂樂在添畫橫線的過程中,把一道道橫線想象成了馬路上的斑馬線,并加上了“我”扶爺爺過馬路的情節。因其無法表現人物形象,所以只能用圈來代替,但樂樂富有個性與創造性的表達卻是值得肯定的。
評價首先要建立在對幼兒的了解基礎之上,教師要善于通過觀察、對話來深入理解幼兒的作品思想與感受,發現其個性化的表現方式,尤其是當幼兒的作品“離譜”時,教師更應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去理解其意圖,并引導其清楚地表達自我。
就美術活動而言,教師評價的導向將直接影響著幼兒今后的審美與創美能力。我們不能總滿足于自己認為“對”的評價,而忽略了幼兒鮮活的感受,要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特點與發展水平,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適度、有效的評價,使其在評價過程中相互學習、發散思維、分享收獲。轉變教師在美術活動中的評價慣性思維,能夠使我們更加了解兒童,關注其整體發展,正視兒童成長中的各種現象,努力保護他們的創作熱情,讓美術教育回歸孩子們的童真世界,使其真正成為兒童自我表達、完善人格的一種有效途徑。
(陳娟,南京市翠屏山幼兒園,2111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