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圈里看到調侃教師的順口溜,其中兩句是:“抄寫教案幾乎崩潰,迎接檢查比牛還累”。順口溜雖然難免夸張,但能從中看出一些端倪:學校也好,教育行政部門也好,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檢查考核,每次必然少不了查備課查教案,只要教師教案寫得工工整整、結構完整,就可以了。至于這個教案到底是教師自己思考設計的,還是找參考教案照抄的,那就沒人深究,無所謂了。其實,教育教學工作是一項極富創造性的腦力勞動,每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都是教師智慧的結晶。這其中,教師潛心的思考、富有創意的備課設計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基礎和前提。然而,我們對備課設計的“原創性”“首創性”似乎不是那么重視。
當下,有多少教學備課屬于“原創作品”?如果就這個問題在中小學教師中進行問卷調查的話,估計結果不會樂觀。首先,學校沒有把備課設計的“原創性”擺上教學管理頭等重要的位置,僅僅滿足于為教師提供教學參考資料,比如教學參考書、參考教案、與教材同步的教學光盤等等,如何引導教師在吃透教材、消化參考教案、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準備富有創意的教學課件、開展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活動,學校輔導措施和激勵辦法不多。其次,教師無精力、無動力。教學備課是最能體現教育教學創造性、最能體現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環節,這項勞動復雜、艱巨而極其重要。作為身處一線的教師來說,完成課表上那么多課堂教學是硬任務,批改那么多的作業是硬任務,一天到晚忙得連軸轉,哪有閑工夫搞什么創意設計。再者,搞創意設計要動腦筋,設計得再好又有啥用,吃力不討好,沒人叫你這么做。教師們大多選擇“拿來主義”,依照參考教案的思路上課,從教多年的則依“老經驗”上課。長此以往,教師大多成了習慣于“依葫蘆畫瓢”的“教書匠”,離研究型、學者型教師的目標越來越遠。少了“原創設計”的課堂教學也就沒有了靈動和精彩。日復一日,課堂教學變得程式化、模式化、機械化,課堂變得沉悶無生機,與工廠的機械生產活動幾乎無異。而學生是活蹦亂跳富有生命力的,教學資源也是鮮活豐富的,教育政策和教學理論是明確的,如何把這些元素創造性地組織起來,形成靈動多彩的課堂教學,靠的就是教師的智慧。所以不管是教師本人,還是學校、教育行政機構,都應該在激發教學智慧上下功夫,在激勵原創性教學設計上下功夫。
原創的東西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是不搞原創是最糟的,也是最沒希望的。不會創新的教師是教不出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的。當然,我們所倡導的原創性教學設計并非絕對化,與學習借鑒并不矛盾,離開學習借鑒的“絕對原創”是不存在的。這里的“原創”指的是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見解,有獨特的思路、構思,不管是方式方法的采用,還是課件的設計,不管是問題情境的安排,還是學習興趣的激發,都要有自己的招數和點子,而不是一味地照著參考教案的思路施教。依參考教案上課等于“吃別人嚼過的饃”,把別人的教案施教得再好,頂多算是“好演員”“好歌者”,學會原創才是智慧的體現、才華的提升,有利于教師個人成長。
讓每一個教師上每一堂課都認真地思考、構思,嘗試創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這是學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頭等重要的事情,否則,教育便難有發展、難以前進。如何激勵原創?我們崇川區教育局和筆者所在的通師一附所開展的“同課異構”就是很有創意的教研新招:就同一教學內容,發動同年級的教師各自開展原創性教學設計,然后開展說課比賽,或者舉行課堂教學競賽,在此基礎上組織相互點評和專家點評,指出優劣,分析原因,提出建議,對評上“原創好教案”的給予嘉獎。
當然,要讓“原創好教案”不斷涌現,學校和教師兩方面都要高度重視,缺一不可。教師是“內因”,學校是“外因”。學校的主要職責任務是要把培育“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擺上議事日程,通過改革教學檢查考評機制、通過改進集體備課方式方法、通過開展教學設計研討活動等多種形式,不斷調動教師開展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努力挖掘教師的聰明才智。作為教師個人則應當把“研究”和“創新”作為自覺追求,要做真正的“教學能手”和“教育專家”。
(曹艷霞,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226004)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