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
先烈,踩著尸體來創業
或許,你會覺得踩著尸體來創業這種說法有些危言聳聽。不過,請你拿起你的手機看看,你現在使用的APP有幾個是2013年誕生的?確實,移動互聯網創業者曾經在2011年~2012年大放異彩,一批創業公司被光環所籠罩,如《陌陌》和《唱吧》等。但2013年,卻再也沒有響當當的創業企業能夠出現。這些企業到哪兒去了呢?絕大部分死了,極少的幸存者活得茍延殘喘!
什么,你不相信?那我們就來看看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們都有哪些死法。
貿然入行?死得快!
李嘉庚的故事有一定的代表性。2010年7月,李嘉庚在上海參加微博創業大賽,結識了很多互聯網人士。在朋友勸說下,他發現自己具有“產品經理”的特質,蠢蠢欲動地想要創業。2011年6月他離開東莞到北京,很快找到技術合伙人與天使投資,但他不懂產品,甚至連移動互聯網重度用戶都不算。三個月后產品上線,用戶體驗極差,罵聲不斷,又一個月后投資人終止投資。兩個月后產品經理離職,團隊解散,他還稱賬上5萬元余款被技術合伙人卷走。
缺乏市場調查,空講模式?必掛!
李天放,《計劃FM》創始人,2010年從硅谷回國創業。初到北京時他希望通過活動認識一些朋友,在體驗過魔時網和豆瓣同城后決定自己做一個應用。《計劃FM》可以發起活動并帶有社交功能,并且為用戶提供各種活動信息,一度在創業圈子里非常出名。盡管北上廣深的很多互聯網人士都知道《計劃FM》,但李天放說在“真實的”世界里,《計劃FM》其實沒什么用戶。“我如果在中國多住幾年的話,不會做這個東西。因為國外和國內對活動概念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拷貝失敗而死
國內外有什么受到歡迎的產品和模式,在國內照抄一個,這是中國互聯網創業的經典“模式”。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僅不能免俗,還也上演了拷貝失敗的戲碼。
2010年,《街旁》等LBS應用大多抄美國的Foursquare。但問題是,中國用戶是否樂于共享地理信息?簽到滿足了用戶哪種核心需求?如果僅僅依靠勛章和優惠等手段,顯然不是各大團購優惠類網端的對手。據街旁網CEO劉大衛回憶,2010年與《街旁》同時誕生的LBS應用接近20家,這讓他很有安全感,以為自己選對了方向。一年之后,這些應用陸續消失。即使《街旁》跌跌撞撞地堅持到了現在,但有一只腳也已經踏進了棺材里。
收不到錢,餓死!
在國內,“網上的東西都是免費的”觀念深入人心,想讓用戶掏錢下載APP,怎一個難字了得!2009年,《觸寶輸入法》和《海豚瀏覽器》這兩款APP都是靠在美國應用市場執行的一套下載收10美元或者讓每個用戶捐獻6.99美元的方式先活下來。但到2011年之后,只要一個應用冒出來,馬上會有一堆類似的、免費的或者猛推的應用跟上。想收錢,難了!
而“用戶免費下載+廣告模式”的生存模式對大部分APP來講也是極難的。首先,沒有海量下載(百千萬級)就沒有獨立的廣告價值,只能通過安沃和多盟等移動廣告聯盟來獲得可憐廣告收入。即便這樣也難以為繼,因為現在等收錢的開發者很多,肯花錢投廣告的人很少。而2012~2013年的經濟大環境不好,原來愿意“倒貼錢”養中小開發者的移動廣告平臺也在收縮過冬,本來就很少的分成就更少得可憐了。沒有收入怎么持續?只能餓死!
刷榜兇猛,被擠死!
紅杉資本合伙人計越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某些公司把刷榜當做日常主要任務,每月固定開支幾十萬元,長期鎖定在總榜前100位或者前50位。這些公司一般都有A輪投資者,沒有投資的個人開發者也玩不起。其實現有投資人一般都知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的甚至鼓勵創業者刷榜或鎖榜,主要是為了下輪順利融資。到了融資B輪的關鍵時期,某些APP榜單表現尤其亮眼。在巨頭和“有錢人”云集的熱門領域,被拼命擠壓的中小開發者怎么有出頭之日?而且大家別忘了,還有一只山寨成性的企鵝在一旁虎視眈眈……
錯過融資時間而死
很多創業者,自身很難有“造血”能力,又想拼命燒錢把用戶量做大。這需要投資人來大量輸血,所以融資能力和時機就決定了很多APP的生死,錯過融資時機有時候很要命。
《圖片應用》創始人張巖(化名)表示,他的APP在2011年準備A輪融資時,和國內兩家機構簽訂了備忘錄,后期由于VC盡職調查等事宜拖延了融資日程。“時間會改變很多東西。錯過那個時機后,市場對這種產品的估值就變了。”張巖至今覺得項目失敗的根本原因是錯過了融資。“VC當初對我們有意向,是認可我們模式和團隊的。但好東西要往外推啊!后期涉及到產品推廣時,就需要錢來做,而且不是天使的錢能夠解決的。”
有了如此多花樣翻新的死法,足夠讓中小創業者警醒。移動互聯網創業不是遍地黃金的聚寶盆,而是你死我活地廝殺。
幸存者,翻山越嶺的創業路
或許有的創業者會說,這些我都不怕,自己創業哪就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艱難困苦我都不怕,我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作為創業者,有闖勁,有沖勁是必須的。但是,創業可不僅僅單憑這兩樣就可以成功!
第一,我們假設你的APP已經成功的生存下來,那么你面臨的商業化的難題,即使像《唱吧》這樣的明星產品也面臨著這樣的難題。《唱吧》于2012年5月發布,發展到2013年11月,用戶數超過一億。雖然有過億的龐大用戶數量,但《唱吧》的CEO陳華也比以前更加焦慮:如何商業化變現,這像座大山擋在眼前。同《唱吧》類似,用戶多達幾千萬甚至上億用戶的APP還有《美圖秀秀》和《墨跡天氣》等。它們的問題很相似:流量很大,但是沒有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進行變現。比如《美圖秀秀》和《墨跡天氣》,它們的營收多半是來自于和其他應用的合作,通過給其他應用導送流量獲得營收。而《唱吧》則更想走基于粉絲經濟的虛擬物品這條路,2013年,他們上線了虛擬金幣,推出了會員服務,想把粉絲經濟走通。眼下,《唱吧》正和多家輕游戲公司接觸,希望在游戲中心上有些作為。
第二,除了商業模式之外,巨頭的“圈地運動”也是一個巨大的麻煩。在2013年,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以及其他垂直領域的巨頭開始了近乎瘋狂的“圈地運動”。這些并購背后多有風險投資人的推動,比如活力天匯旗下的《快捷酒店管家》,投資方是知名的紅杉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沈南鵬和攜程的關系又十分密切,他在其中牽線,最終促成了攜程投資《快捷酒店管家》。當然,被巨頭并購或收購也是有好處的。雖然喪失了獨立發展的機會,但是站在巨頭的樹蔭下,自然有更廣的渠道和資源去做強自己的產品。這也就是有得必有失吧!
第三,隨著巨頭的進入,藍海變成紅海,推廣將變得更加艱難。《唱吧》CEO陳華坦言,現在創業比以前難多了。一個原因是,巨頭除了大范圍收割創業公司外,對創業公司更大的威脅是通過并購和投資搶占了各種入口,擠壓了各種推廣渠道。豆果網王宇翔也有類似的感慨:“移動互聯網創業時代已經結束了。”他認為,2013年大公司在覺醒后占領了各個入口,應用市場和移動廣告公司等都在被大公司擠壓。不但很難出新的創業項目,連原來做的不錯的項目活得都比以往艱難。
艱難的一個表現是新興APP獲取用戶的成本變高。“渠道資源都在巨頭手上,社交網絡之前是成本較低的推廣方式,但現在一些媒介(如微博)活躍性在下降,而《微信》等社交媒介則是被巨頭們定的規則限制了。”陳華如是說。據他回憶,2011年到2012年,新浪微博的活躍成為廣大開發者推廣的首選途徑之一。在當時,《美麗說》、《蘑菇街》和《啪啪》等都通過新浪微博等社會化營銷手段獲得了大量用戶。現在新浪微博的活躍度下降,這一免費途徑已經沒有了。《微信》的朋友圈可謂一個病毒性營銷的絕佳路徑,比如2013年上半年風靡一時的《瘋狂猜圖》和《瘋狂猜歌》,2013年下半年號稱零成本推廣的《魔漫相機》。但是朋友圈也有自己的屬性局限,朋友圈都是熟人社交,很容易形成審美疲勞,應用推廣來得快,去得也快。
付費推廣的途徑也變得越來越狹窄,線上渠道推廣和手機預裝也不容樂觀。線上渠道方面,以應用商店為首的線上渠道也在面臨商業化的考驗,免費推廣位置越來越少,多數靠付費推廣。手機預裝方面,政策已經開始嚴控廠商預裝。由于手機預裝并不能帶來相匹配的用戶群,以及難以升級的問題,有創業者直接舍棄了這個渠道。
除了以上三點之外,還有一個異常重要的第四點,那就是資本市場不容樂觀。VC的日子和創業者一樣,同樣不如從前風光。過去兩年,紅杉資本、經緯創投和IDG等機構在移動互聯網上投資激進,導致了移動互聯網行業被嚴重透支。比如,一個移動互聯網公司成立一年時原本是應該拿A輪融資的,但是由于它過熱,也許成立沒有一年就融了A輪。融資完成后,這些錢應該夠花一年半,但由于移動互聯網的概念太熱,投資人在集中的時間投完了所有的錢,把未來一年的額度和項目經費都花光了。這樣,到了該正常供應資金的時候,它又沒有了資金供應,導致公司舉步維艱。一位著名投資公司內部人士透露:“移動互聯網投資現在基本上都沒有退出。”
沒有了投資,沒有背景的新興創業者就很難成功地活下來,活不下來就意味著創業者少了。沒有了創業者,就沒有了可投資的公司,天使就沒有了用武之地,而沒有了早期公司,PE就沒“棒”可接,這就導致了投資人現在都不知道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投什么。這就恰如一個死循環,沒有出路。
綜合以上所有的所有,按照創業的成功概率來說,APP上的成功率可能只有不足1%,傳統行業往往還有10%。
移動互聯網創業已死
如果說,雅虎和谷歌、亞馬遜也還都算是上半場;等Facebook出現之后,它和蘋果共同引領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算是互聯網的中場休息;下半場,團購、垂直電商和新聞APP正在從容赴死,客戶端網游幾家曾經的巨頭正在掙扎……。這時候,涌入移動互聯網創業,還在別人已經做過的方式去創業,得多么不靠譜?連最不靠譜的PE和VC們,這兩年的投資都極度縮水了呢!
馬云說,如果他現在創業,會基于騰訊、阿里巴巴和百度的平臺去創業。言外之意,移動互聯網創業已經過時了,如果是同一市場上,創業者根本無法戰勝各種困難。連馬云都要依賴壟斷性巨頭的平臺,你能比馬云更強?
什么叫壟斷性巨頭?壟斷性巨頭不就是在一個產業鏈上占據壟斷地位,贏得最高定價權,可以控制產業鏈利潤分配的企業嗎?一個產業鏈的規模在一定的情況下,它拿得多了,就等于你拿得少了,成功概率低了。當然了,360仍然在挑戰百度,YY在QQ之下仍有一席之地。但是,你以為畫個大餅就是360,此YY一下就成彼YY了?那不靠譜。況且,它們也是誕生在過去那個時代,而非當下。
別人下海的時候,沒下海,在十年后后悔自己呆在體制里。別人開始往體制里轉的時候,覺得出去打份工賺錢多,后來發現體制又回不去了。現在公務員考試擠破頭,誰是為10年后擠的?創業也是如此,什么最火的APP、微信自媒體……。那也許,是萬中挑一。
這不是說不能在APP上創業,不能在電商領域創業,你如果有強烈的自信,自己是萬中挑一的勝者也不是不可。而是說,這注定是苦逼的創業,是后知后覺的復制性創業,移動互聯網創業已經接近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