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瑩
摘 要:幼兒時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音樂教育是幼兒期最好的啟蒙教育方式之一,我國優秀的音樂瑰寶更是提升幼兒音樂素養的優秀作品,但在西方音樂與通俗音樂的雙重擠壓下,呈現出被邊緣化的危機。因此,要進一步提高幼兒對民族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現力,激發幼兒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樹立民族自豪感,教師在選擇民族音樂作品過程中就要注意音樂作品的適宜性、趣味性、教育性、統一性等原則。
關鍵詞:音樂教育;民族音樂;作品選擇
【概念釋義】①民族音樂: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中原音樂及四域音樂,即我國56個民族所創作的一切音樂作品,包括民族民間音樂中的民歌、民族器樂、民族歌舞音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等。②民族音樂欣賞:師幼共同分析我國古代和近現代的優秀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把音樂知識與音樂作品欣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活動形式。
現今幼兒園集體活動中最困難的當屬音樂活動,而幼兒音樂教育中又屬音樂欣賞更令人頭疼,我園實施的民族音樂欣賞課題可謂是難中之難,每每上到匯報課、評優課,老師們個個如臨大敵,網羅資料、海選素材,可活動效果也不都盡如人意。如何選擇適合幼兒欣賞的民族音樂作品,讓幼兒成長為合格的人才呢?筆者以為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適宜性原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經常讓幼兒接觸適宜的、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豐富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中國民族音樂有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形式和結構方法,一般都比較復雜,難以被幼兒理解,音樂欣賞作品選擇恰當與否,是幼兒感受、表現和創造的前提,因此選擇音樂作品時應當考慮到適宜性。同時“指南”也指出“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幼兒共同確定藝術表達表現的主題……”這就要求我們選擇民族音樂作品時,可以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和音樂的參與性,選擇與幼兒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相符的作品,既要考慮幼兒的直接經驗,也要考慮音樂對幼兒的可接納性。
(1)形式有特色。這就要求我們在為幼兒尋找音樂作品時必須具有較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注意其代表性,這樣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形象、情感因其“特別”就會被幼兒所喜愛、理解、接受,并能喚起他們的興趣。
(2)節奏需鮮明。中國民族音樂的曲風很多,有節奏多變、旋律復雜的,也有深沉緩和的,更有高亢急促的,也就是說,中國民族音樂的節拍、力度、速度各有不同。筆者經過實踐發現,幼兒更喜歡節奏鮮明、富有力度、節拍明顯的音樂,這也符合幼兒活潑好動的個性特點。如《采茶舞曲》《紫竹調》《喜洋洋》等,都是深受幼兒喜愛的樂曲。當然,隨著幼兒欣賞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讓幼兒欣賞節奏多變的音樂,讓幼兒感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奇妙的感覺,并通過音樂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
(3)結構要工整。這里的結構工整,并不單指西方音樂結構分析中的宏觀曲式,即并置結構:ABC、再現結構:ABA、循環結構:ABACA等。這里的結構工整,指的是中國特有的曲式結構:呼應、正反合、起承轉合、變奏、循環等。雖有時為了便于記憶而對曲式進行改編、刪減等,將作品簡單劃分為AB、ABA、ABAB等,也需融入民族特色曲式結構的分析。如由彭修文根據劉鐵山、茅沅的同名管弦樂器改變的《瑤族舞曲》的原有結構是:A(ab)B(cd)A(ab),在為4歲~5歲的兒童選材時就縮編為aba。再如許卓雅老師主編的大班音樂欣賞活動《金蛇狂舞》,它原本的結構是“引子—A—B—A—B—A”,經過教師的思考和節選,將作品壓縮成了一個“引子—A—B—A”的單純的三部曲的結構,這樣既尊重了作品本身,又符合了教育要求。
二、趣味性原則
民族音樂來源于生活,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為了滿足兒童的需要,在選擇民族音樂資源時要遵循趣味性原則,這就要求選擇的音樂作品表達的藝術形象要鮮明、生動,所描寫的內容應是幼兒生活中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這樣更能喚起幼兒的情感共鳴,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喚起他們欣賞的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
(1)作品本身充滿趣味。如秦腔《拾黃金》講述的是叫花子胡來夢見城隍廟老爺送金子、拾金子、夢碎的滑稽戲;仡佬族歌曲《長大了》表現了孩子們斗雞、爬山等快樂游戲的場景。將這樣的充滿童趣、貼近幼兒生活的民族音樂素材應用于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不僅能夠讓幼兒獲得愉悅的身心體驗及美的享受,還能讓他們沐浴于充滿游戲氣氛的環境中,加深對音樂的感受,進而增加其學習興趣,增進其學習效果。
(2)過程游戲充滿趣味。如《趕海人》,音樂講述的是一群趕海的小孩抓魚、捕魚的過程。旨在讓幼兒初步接觸“非‘方正結構”樂曲,了解其特點并嘗試運用動作、聲音與之節奏匹配,就是跟著音樂做合拍的動作。但讓幼小的孩子在集體情況下多次集中注意力傾聽或做相同的動作,是很容易導致他們的疲勞和厭煩的。因此,教師應經常設法利用各種有趣的活動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注意各種游戲情況下的聽覺輸入和動作練習,如增加了“老貓偷魚”的游戲環節,在幼兒做相同動作時,還能利用注意力的分配,讓他們嘗試根據動作、圖示及語言提示用各種肢體動作創造性地表現故事情節,形成良好的聽覺表象的作用。
三、教育性原則
童年期的美育對兒童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民族音樂中往往蘊含著各民族人民好客、熱情、謙遜等優秀品格,并真實地表現其喜、怒、哀、樂等情感,所以運用民族音樂來引導幼兒求真、向善、愛美,是對幼兒進行美育啟蒙的重要途徑。所謂堅持教育性原則,即是要求選擇這些有積極引導意義的民族音樂作品。如壯族歌曲《包粽粑》表現了壯族小娃崽們用白花花的糯米包粽子,然后送給解放軍的過程,體現了軍民一家親的濃濃魚水情;回族歌曲《羊肉串》表現了回族小朋友用羊肉串招待好朋友的溫馨情誼。這些蘊含美好情感的民族音樂有助于陶冶幼兒的情操、美化幼兒的心靈。
四、統一性原則
以往課程內容的選擇上,經典的作品在幼兒的成長發展過程中確實起到了怡情養趣的審美功效。但時代在變遷,民族音樂欣賞作品選擇時也需注重經典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學習經典音樂的同時,還要學習接受更多的富有時代氣息、煥發生機活力的各種民族音樂作品,開闊幼兒的音樂視野,從而激發其求知欲和學習熱情。例如既悅耳動聽、又貼近幼兒生活的中國風音樂作品——《小看戲》《快樂的火把節》《大中國》《草原小牧民》等;貼近幼兒生活、富有童趣的創作歌曲——《拉拉勾》《羞答答》等;相比深奧的京劇更符合現代幼兒欣賞的京歌——《龜兔賽跑》《我是中國人》等。
五、注意問題
(1)內容超載:一是有限時間里課程內容的容量過大,結果在實施過程中,要么走過場,盡量趕時間以照顧到所有內容,要么占用游戲和自主活動的時間。二是難度過高,超出了幼兒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范圍。后果是非但不能使幼兒產生真正的學習,反而造成了負擔,破壞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損害了他們的自信心。
(2)經驗雞肋:一是簡單重復幼兒已有經驗,甚至提供低于幼兒在幼兒園外獲得的學習經驗。二是搶先教授小學課程,使幼兒喪失學習的新鮮感、興趣以及認真對待學習的態度。
參考文獻:
[1]金亞文.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羅煒.示范課精選與子課題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
2004.
[3]許卓婭.學與教的心理探秘[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袁貴仁.中國教師新百科.幼兒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出版社,2003.
(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湖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