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凝瑤
川端康成說,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這是花未眠的美學;木心說,切齒痛恨而切膚痛惜的才是情人,這是愛恨交雜的美學;劉克襄說,從一座菜市場觀窺城市,我習慣于這樣的生活認識,勾勒一個城鎮核心的綠色地圖,這是他的生活的、綠色的美學。
然后,所有美學都落腳于菜市場。《男人的菜市場》恐怕就是這獨創美學的集散地,發散自然、健康、鄉土和深情的氣息。僅僅用一個“美”字是形容不完的,必須是一本書,圖文并茂,才足夠表達一個男人對菜市場的美的感悟。
菜市場,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逛法,比如韓良憶,身兼旅行者、美食家和主婦,一本《在歐洲,逛市集》看得人嘴饞又心癢,蠢蠢欲動,而劉克襄則以“自然觀察員”、較真的消費者和環保人士的態度“走逛”臺灣的菜市場。在《男人的菜市場》中,他“定調菜市場為地方信息中心,但更視其為展現生機和危機的生態環境市場”——讓人不由得反省:自己對糧蔬瓜果的態度是不是太輕慢了點。
菜市場給人的印象一向是臟亂差,小攤販們撤離之后留下的一片狼藉。若你隨著劉克襄的腳步逛市場的話,哇,那將是你從未涉足過的新天地。不是你不曾去過,而是你未曾留意。這是多么好的生活慰藉,原來世間尚有美妙來得這么容易。
劉克襄是個工工整整做功課的人,號稱“自然觀察解說員”的他,對于細膩有著信手拈來的誠意。他的市場筆記里詳細地記錄了市場的名字、地點、周遭的景色,甚至還包括市場里最擅長出售的蔬菜和百年的美食老店,以及與菜農們的攀談對話。最貼心的是那一張張彩繪的手工地圖,路街分明,還不忘在街頭巷尾畫上“羅東鹽水雞”、“木柵水煎包”和“鹵肉飯”的圖標。劉克襄在《市場的走訪》的入學篇《木柵菜市場》的結尾總結道:我享受這樣的買菜生活。
如果把逛菜市場單純地當作看風景似的閑逛,那么你恐怕要永遠留在菜市場美學的入門級了。逛,是為了什么?選擇食材啊!在《食材的意見》里讀到《我的稻米主張》、《我的麥子鄉愁》和《我的花生情結》時,不禁讓人對“食材”又重新梳理了一遍敬意。
好的食材充滿了農家的誠意、老天的愛意,還有人類世代綿延的求生基本理念:自然、純凈、健康。這些我們都市人久違的字眼仍然生長在鄉間,綠的仍綠,紅的仍紅。所謂的商品經濟硬是要改變食材生長的軌跡,讓它們變成綠的更綠,紅的益紅。除了討到我們的眼前歡喜,對健康毫無益處。了解食材的前生今世,我們才能更愜意地逛菜市場,去邂逅有緣千里來相會的農家。就像劉克襄說的,“這大概也是吾輩堅持的生活況味吧。”
劉克襄說,“這本書的寫作內容,或許即可當作一座菜市場。菜市場里有各類型的老師,我像一個愛發問的孩子,不斷地提出困惑,想要知道答案。”他從市場的走訪、食材的意見、時蔬的采風、水果的身世、小吃的啟發等五個方面去認知和思考,希望在那兒獲得的啟發。
劉克襄將傳統菜市場看做動態的地方生活博物館。從細微之處探究,逐漸堆疊一個鄉鎮風土的認識,地方菜市場的特質。同時,菜市場不只是買賣的所在,也有物產起落的提點。不少食物的內容隨著生活形態的轉變,合成物、添加物的發達,早已悄然演化。從自己家庭日常的飲食,追溯到市場販售的情境,甚至源頭的生產者。在食材遞嬗的歷程中,他體悟到風土的脈動,也欣見改革力量的興起。
劉克襄認為走逛菜市場,絕對不能忽視一個小農的蹲坐。他們擺售自己栽種的任何物產,很可能是即將消逝的,或者外來新種的,或許提示一下不曾設想的飲食方法。而每個年代推陳出新的果物,都有其時代風味,反映當時的味蕾偏好、飲食觀念。不再獲得青睞的老舊水果,不等于劣等之物,相對地,面對現下的主流,豐碩而甜美的水果,或許得多些審慎。菜市場內的小吃,自有其美學層次,自有屬于美食意見的豐富天地。但這些食材背后常有另一風土的隱喻,呼應當地生活的狀況,甚而精彩反映當地自然環境的特色。
“從一蔬一果一小吃,喚醒食物與風土的溫暖回憶”,劉克襄的菜市場美學當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