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摘 要:以幽默導入創新、突破難點、化解意外,并促進學生反思。教師要把握好幽默的時機和度。
關鍵詞:高中歷史;幽默;適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如果教師課堂語言貧乏,不能有效突破重難點,會把生動活潑的歷史課上得索然寡味。當我們的歷史教師折服于易中天、袁騰飛這樣的優秀教師時,我們是否也應該反問自己:“他們比我們高明在什么地方?”我覺得,課堂語言的幽默性是他們能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歷史課堂上的幽默風趣不是搞笑,它是一種教學智慧,融進了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是教師對教材走了一個來回后的再加工。在《百家講壇》中,易中天教授關于董卓燒洛陽,劫皇帝,基本可以定位為恐怖組織的幽默表述,讓學生印象深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笑一笑,記得牢。當我們的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效率可以大為提高。
歷史學科在初中階段被視為副科,到了高中階段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高,而且高中歷史課時不多,一周只有兩三課時,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時間不多。這就更需要教師在有限的45分鐘內提高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幽默的課堂語言便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
教師可以利用幽默導入新課。課堂伊始,教師用幽默抓住學生的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談“大躍進”時,教師可以先出示順口溜“一個蘿卜兩人抬,花生殼里睡小孩”,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認識,通過對這一夸張說法的理解導入大躍進產生的具體背景、原因,學生就容易理解了。又如講秦朝法律的嚴酷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現在很多人喜歡說真酷、酷斃了,還有些人把手插在褲帶里,別人就說他裝酷。你們知道在古代,真正的酷是什么樣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秦朝法律的酷。”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被有效調動起來。
教師可以利用幽默突破難點。很多時候,通過幽默的表述突破重難點,學生更易理解,記得也更牢固。例如,在教學“兩級對峙格局的形成”時,如何突破“冷戰的實質、影響”這一重難點時,教師可以出示漫畫《華盛頓的和平鴿》(在導彈上套上和平鴿的模型),并問學生:“你如何評價這只潔白的和平鴿?”讓學生在各抒己見中逐步破解難點。又如在點評宋太祖趙匡胤時,教師可以講述“重要不重要與不重要重要”的故事(趙匡胤為了射獵取樂不批公文,正直的史官的言行令趙匡胤改正過失,看清了自己認為重要的射獵其實并不重要,而處理國家大事在玩樂時認為不重要的事才是真正重要的)。通過看似繞口令的故事,讓學生對宋太祖有了深入的了解。歷史課堂有對英雄的贊美,也有對反面人物的諷刺,教師幽默的語言可以增強表達效果。
教師可以利用幽默化解意外。課堂上是動態生成的,充滿著諸多不可預知性,教師要善于把握這些動態生成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當然,這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例如,教師在講王羲之的《蘭亭序》時,讓學生來鑒賞這幅書法作品的妙處,點名學生回答時,學生回答不出,教師可以幽默一回:“這位同學把《蘭亭序》的精髓講出來了,那就是妙不可言。”逢到上下午第四課時,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可能有打瞌睡現象,教師不妨幽默一回:“20世紀初的中國就像一頭睡著的雄獅,它終有睡醒的一刻。現在的中國已經醒來,在追尋遠大的中國夢。希望有些同學也要醒來,追逐自己的學習夢。”
教師可以利用幽默和活躍促進學生反思。例如,講東漢后期的政治腐敗,可以結合現在國家的反腐形勢,“蒼蠅老虎一塊拍”,說說當時的政治形勢。當然,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幽默藝術的技巧有很多,如有意曲解法、今詞古用法、對比反差法、形象比喻法、極度夸張法、諧音法等。教師可以因課制宜,選用合適方法,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有人把教師的教學水平分成四種:“深入淺出、深入深出、淺入淺出、淺入深出”。能夠“深入淺出”當然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的教學境界,而要達到這一境界,教師首先要“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歷史教師,只有博覽群書,增加知識的厚度和寬度,求得教學的源頭活水,才能“天光云影共徘徊”。教師除了讀好教材、教參、教育理論書籍、教育期刊外,還可以讀一些歷史類小說,我認為當前明月寫得《明朝那些事兒》值得每位歷史教師一讀,這種幽默詼諧的寫作手法值得每位歷史教師借鑒。教師可以在平時的閱讀中將與教材有聯系的笑話、故事、成語、俗語等記錄下來,奉行拿來主義,為我所用。
當然,對于課堂幽默的使用,我們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和度。我們要清楚,幽默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的,純粹在課堂上講幽默段子,你的角色將變成一個相聲演員而不是一個教師,盡管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雜家。這就像燒一個菜,如果放一點味精,可能使菜更有滋味,但數量絕對不能多,否則就變味了;如果教師脫離了具體教學內容一味逗笑就將課堂幽默引入歧途了。
莎士比亞說:“幽默是風趣和智慧的展現。”對于那些有低級趣味、嘲笑別人缺陷、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所謂幽默都是不能用在教學中的,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張蘇法.運用幽默語言 凝聚“歷史情結”[J].教書育人,2004(3).
[2]胡玉萍.論高中歷史教學語言之原則與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9(2).
[3]馮曉霞.中學歷史課運用教學幽默之我見[J].中學文科,2011(10).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三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