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存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要達到理想效果,就得引導學生從獨特的角度提出問題,問題要有新意,有意義,有價值,也就是發散性與逆向思維。要學生在研究性課堂里充分發揮與釋放。
關鍵詞:獨特見解;歷史課堂教學;求知探索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修煉心智,完善人格,強健身體。其中,修煉心智指的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從當前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角度看,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最需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創新能力的培養中,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判斷是否獨具慧眼最為重要。
所謂獨到見解,就是能夠看到常人看不到的現象,能夠發現常人發現不了的問題,能夠提供常人提供不了的問題解決方案。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擦亮學生的慧眼,如何使我們的學生獨具慧眼,筆者做了一些探索。
一、觀察事物要有理論的高度
歷史學是人們用一定的觀點觀察分析、判斷歷史事物,進而得出相應結論的科學。無論是歷史學習也好,還是歷史研究也好,具備相應的歷史知識、歷史研究方法、歷史理論觀點是非常必要的。有些人說了半天不知所云,有些人寫了半天不得要領。究其原因,關鍵是不了解學科特點,沒有理論高度,理論修養欠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課堂:學生很活躍,老師很高興,但內涵不豐富,教學活動按設計進行,要么是在一些表面、淺層次的問題上打轉,要么是漫無邊際地聯系、發揮,這種課上得很累,聽得很辛苦。要使我們學生說的話、寫的東西有分量,有獨到的見解,就必須用歷史學科的理論觀點武裝學生的頭腦,并用它去審視歷史。如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問題與歷史分析、英雄與群眾、歷史的統一性與歷史的多樣性、歷史的波浪式發展與螺旋式上升、歷史的必然性與歷史的偶然性、全球史觀與現代史觀、生產力標準與實踐標準等等。試想,如果不用全球史觀去看哥倫布遠航,剩下的可能就是貪婪;如果不用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去看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我們的腦海就會充滿暴力與殘殺。
二、提出問題要有獨特的角度
要使我們的學生獨具慧眼,光有空洞的理論或觀點肯定是不行的,還必須善于從獨特的角度提出問題。歷史學習中,我們當然要讓學生了解歷史的基本知識和組成歷史現象的相關要素——背景原因、經過、性質、意義、影響等。但是,如果我們的問題、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探索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那必然是膚淺的。要想語不驚人死不休,就應該引導我們的學生善于從獨特的角度提出問題,而且,所提出的問題是有新意、有意義、有價值的,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發散性思維與逆向思維。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此類問題比比皆是:“商鞅的結局是個人悲劇還是時代悲劇?”“誰該為北洋海軍的覆滅負主要責任?”“怎樣看待人文主義的普世價值?”……
要學生能從獨特的角度提出問題,平時就要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批判精神,不人云亦云,不過于循規蹈矩。要善于獨辟蹊徑、積極思考,善于正話“反”說,“反”話正說,關于“無”中生有、“有”中生“無”,善于捕“風”捉“影”、“小”題大做、以小見大,善于尋找生活中的“雙關語”、課本中的“潛臺詞”。只要以懷疑、批判、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問題自然是會獨到的。
三、解決問題要有方法的支柱
提出了獨到的問題并不等于解決了獨到的問題,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領悟、解決問題才是學習的目的。我們說某人獨具慧眼,還包括他具有常人所不具有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想解決問題,必須借助知識積累,社會閱歷與科學方法。科學的方法是攀登者的拐杖、漂流者的輕舟。就歷史學習來說,“讀史征信”與“三重證據法”固然是重要的方法,但邏輯學里面的分析,概括、比較、判斷、演繹、歸納等方法都是十分實用的。例如,學習近代歐洲的政治史,不用比較的方法,其結果將會是充滿盲目與混亂。如果運用比較的方法,將民主法制思想、民主法制政體與封建專制思想、封建專制政體比較,就容易看到近代歐美政治的進步,看到思想家、政治家寬廣的胸懷與智慧的眼光。從邏輯上來說,有數理邏輯、形式邏輯、生活邏輯,這對歷史學習與研究都有用。因為要創造,必然要有突破。實踐表明,任何封閉的環境都不利于獨具慧眼的學生的培養,而良好的人文環境包括積極的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
四、思考歷史事實要有反思
學習歷史的目的不是引導人們向后看,而是引導人們向前看。現實社會是以往社會的延伸體,通過對以往歷史的反思,可以更好地了解現實,明確未來發展的方向。對現實社會了解得越深刻,對歷史的洞察力和反思力就越深入。無論作為人類群體還是作為個體的具體個人,不斷反思過去和現實,并能不斷追問人類過去或現實的生存方式、狀態是否合理和如何改善等,才能保持一種有活力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從而不斷推動人類在反思和剖析自我的基礎上實現自我超越和創造。
參考文獻:
[1]馮克誠.中學歷史課堂提問設計教學評估[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
[2]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松陵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