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秀
摘 要:小學美術欣賞教學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欣賞教學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審美情操與鑒賞能力,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成才;內容;情境;鑒賞;創造
美術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船力,提高審美品位和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形成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藝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度和審美趣味,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美術課程在素質教育的過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小學美術欣賞教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審美情趣,鑒賞能力,激勵創造,陶冶情操,對小學生的全部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內容精心選擇,滲透人文精神
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培養人文精神。課堂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主陣地,教師應該以課堂為教學著力點,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人文精神。小學美術教材是我們的編者精挑細選的,教材中無處不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彩。例如,教材中涉及到的古建筑和現代建筑章節我們可以選取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教師可以介紹該建筑物的產生、歷史淵源以及價值,讓學生體會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授傳統手工藝品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傳統手工藝品生產基地,讓學生親身感受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不僅有利于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進一步激勵了學生們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在小學美術課程中包含了許多的人文精神,我們教師要立足課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精心選擇教學內容,找準突破口,有力加強人文文化的滲透,陶冶孩子們高尚情操,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創設教學情境,內化情感體驗
小學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下面四個階段:視覺感受、意象感知、審美心理及心境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創設情境,使學生受到環境的感染,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藝術熏陶,從而不斷內化自己的情感體驗。例如,我們在欣賞中國畫時,事先在教室內營造氛圍,教室內懸掛多幅中國畫作品,讓學生身臨其境。教學過程中,教室可以借助多媒體出示古代和現代大家的中國畫作品,學生在欣賞過程可以播發古典音樂,進一步啟發學生的認知。教師選擇時機講述作品的內容,由此不斷內化學生心中的情感體驗。
三、親身實踐,培養鑒賞能力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美術鑒賞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教師能夠帶動學生親身實踐,才能獲得感知和情感體驗,主動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例如,教學“各式各樣的椅子”,教師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教材,收集相關椅子的圖片。在教學的過程,讓學生們交流各種椅子圖片,教師進行相關地引導,組織學生交流,分組討論,探究各種椅子的功能和設計特點,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探究,深入地了解各種椅子的藝術特點,全面地掌握各種椅子的藝術特點。通過這樣的過程,把原本簡單的課堂講解變成活動課堂,不斷培養了孩子們的自主探究能力,藝術鑒賞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培養和提高。
又如教授“你會設計郵票嗎?”一課,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各種各樣的郵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請各位同學將自己收集到的郵票,通過液晶展示臺展示,組織學生欣賞。讓學生充分感知郵票的藝術魅力所在。同時組織學生探究該郵票的設計內容,特點以及藝術價值,全面了解郵票的藝術特點,達到取長補短,教學相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以往教學的固有模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創造能力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適時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改變了過去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們帶來較強的視覺沖擊,獲得了更強的感官效果。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如“園林”這課,教師事前收集中國園林的精美圖片,并制作成PPT,在教學的過程中演示相關PPT。學生們一下就被那些精美的園林圖片所吸引,仿佛身臨其境,拉近了空間距離,學生興趣盎然。園林中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綠樹紅花,不斷給學生帶來視覺審美體驗,激發了學生感知美,創造美的美好情感。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欣賞教學,是在一定的審美教學思想指導下,圍繞欣賞教學的特定主題開展的相關教學活動。世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帶著理想和希望去生活的各個角落,發現美吧!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