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建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指出,影子銀行問題在中國比較突出,其融資增速已達到銀行信貸增速的近兩倍,需要監管者們更為密切的監測。我國影子銀行與傳統商業銀行之間的聯系相對緊密,甚至一定程度上分享了商業銀行的部分信用,一些傳統銀行產品直接或間接地為該體系運作提供了資金或交易媒介,因此影子銀行體系的風險會傳導至傳統銀行,導致不同類型的風險暴露。
一、我國影子銀行的分類和特點
我國影子銀行主要包括三類: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新型網絡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財機構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監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三是機構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監管不足或規避監管的業務,包括貨幣市場基金、資產證券化、部分理財業務等。
區別于西方金融交易型的影子銀行體系,我國影子銀行還處于以融資為主要功能的初級階段,沒有標準化作業的證券化管道,其組織形式、資金來源和運作模式類似于傳統商業銀行,作為傳統銀行體系的補充主要服務于實體經濟,與商業銀行的融資和股權資本融資職能一道解決實體經濟資金的利用效率及資源配置問題。
二、影子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一)影子銀行是商業銀行的有益補充
隨著新資本協議的實施及商業銀行監管的日趨嚴格,商業銀行融資規模的擴大受到進一步的制約,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零散、多樣的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影子銀行高效靈活的融資方式對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經濟發展多元化背景下多層次的融資需要。
(二)影子銀行放大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現階段我國居高不下的存款準備金率,嚴格的貸款額度控制,讓商業銀行配置資金的效率下降,成本上升,出于規避監管的動機,商業銀行采取“內部脫媒”的方式來應對,也就是將貸款包裝成為理財產品、銀信合作等受監管程度更弱的形式,變成影子銀行的一部分。從這一角度來說,理財產品成為了銀行監管套利的手段,也導致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虛增,未能真實體現商業銀行業務結構的變化。同時,由于期限錯配較為普遍、資金投向監控較弱、現金流穩定性較差,使得影子銀行業務流動性風險很高,一旦風險暴露,難以在短時間內處置,從而引發系統性風險。
(三)加大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違約風險
我國影子銀行體系的資金來源和信用支撐主要依靠銀行,影子銀行套取銀行信貸資金后卻隱瞞了資金的來源和去向,如果銀行不能有效監控信貸資金的流向,正確評估企業對信貸資金的使用情況,把握貸款中的政策風險和法律風險,一旦借款人出現資金鏈斷裂,無法償還“高利貸”,將影響銀行信貸客戶正常還款,造成信用風險。
(四)商業銀行隱性擔保風險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貸款、委托貸款業務不同于傳統銀行信貸業務之處在于其不占用銀行自有資金,如果融資方到期不能正常還款,銀行沒有資金損失。但影子銀行往往借助商業銀行的渠道開展業務,事實上分享了商業銀行的部分信用,商業銀行為其提供了隱性擔保,一旦客戶資金不能兌付時,出于維護自身聲譽的考慮,銀行往往會以產品外的收益代償,間接加大了銀行的經營風險。
(五)商業銀行操作風險
由于銀行信貸與非銀行信貸利差巨大,銀行員工受利益驅動,用自有資金參與民間非法借貸、從事高風險投資或協助借款人取得銀行信貸資金并從中獲利。同時,社會上一些非法融資中介以提供融資顧問服務名義協助借款人弄虛作假,向銀行提供編造、偽造的財務報表、合同、權利證等,非法騙取銀行信貸資金。銀行若在業務審核中對借款人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審核不嚴,也容易引發操作風險。
三、應對影子銀行風險的幾點思考
(一)規范影子銀行監管制度
對影子銀行采取的策略不應是“一刀切”,而是疏堵結合、趨利避害,是規范而非打擊。對服務于實體經濟,提高實體經濟金融供給效率的應以鼓勵和引導為主,采取適度監管政策,建立健全影子銀行相關法律制度,創造公平、公正的法律環境,讓影子銀行在陽光下運行,風險可控。
(二)加快金融產品創新,促進業務轉型
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對商業銀行是挑戰也是機會,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客戶多層次的融資需求更加明顯,商業銀行傳統的利差收入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商業銀行應充分借鑒影子銀行的創新成果,開發適合本行的新型金融產品,加強表外業務的內控管理,擴大收入來源和融資渠道,改善銀行對存貸款業務的過分依賴,同時應避免產品的期限和結構錯配,規范有效信息披露。
(三)加強商業銀行的風險防范
我國影子銀行業務對商業銀行的依附一方面使商業銀行面臨傳統的信用風險、違約風險、操作風險和聲譽風險,另一方面影子銀行的特性也放大了商業銀行的自身風險并催生新的風險,因此商業銀行應高度重視影子銀行業務中的風險隱患,加強內部控制完善監督機制,建立商業銀行與影子銀行之間的“防火墻”,確保商業銀行與影子銀行的業務合作風險可控,防止區域性和系統性風險向銀行體系傳遞。同時加強對銀行從業人員操作風險的管控,避免影子銀行的某些特殊風險傳遞到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