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彩
【摘要】隨著計算機的高速發展,計算機基礎課在中學階段已經得到普及,學生進入大學,基本具備了計算機相關知識和技能,不再是“零起點”。筆者從自身多年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經驗出發,針對高職院校目前具體情況,在增強學生計算機實踐能力及更好地運用計算機為社會服務的前提下,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提出幾點體會。
【關鍵詞】計算機 基礎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56-02
1.引言
計算機基礎課是高校學生,特別是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必修公共基礎課,是為學生提供計算機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技術分析問題、提高實踐能力,也是為學生將計算機基本技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是一門必備的技術。隨著信息技術在中小學階段的推廣,剛進入大學的學生,都已經掌握了計算機基礎課要求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如果再全面推廣,那么就是資源的重復建設,或者說,原有的計算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應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的傳統課程體系也漸漸的不適應新時期信息技術的要求。高校對計算機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上,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的是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的技能型人才,偏重應用型,這是與本科院校的學生最大的區別。本科院校的學生偏重理論研究,在校學習的是理論知識。因此,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改革勢在必行。這里講的計算機基礎課改革不是取消這門課程,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革,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2.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現狀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每個高職院校一年級學生的必修公共課,我們學校規定,計算機學分實行“以證代考”制度,也就是每個學生畢業后必須拿到相應的計算機等級證書(省級或國家級),才能取代該課程的學分,方能畢業。計算機課程從10多年前的教材一直沿用到現在,基本上變化不大,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這就要求改革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以適應社會之發展,我認為目前該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具有如下幾個現狀。
(1)教材內容設計不合理
教材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教學的基本工具,是落實課程改革思想和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現在的課程偏重理論,而忽視實際應用,不適應高職應用型教育的模式。
(2)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單一
現在教師上課還是按照傳統教學方法,在講臺上和學生面對面的授課,上機操作也是要求學生對書本上的知識重復和再現,這種實驗教學都是按照書本上的步驟進行,缺乏對知識應用的靈活性,一旦實驗參數和實驗環境變化,學生就無法應對。
(3)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安排不合理
高職院校培養目標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現在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一般都是安排一個學期,每周是4小時,兩次課,基本上理論和上機各兩節。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科,需要不斷的操作。理論與實踐時間間隔較長,往往導致新講授的內容得不到及時練習,而使學生無法及時地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計算機課程只安排一個學期,這個安排不夠合理,應該把時間延長到一學年。要把課時偏重在上機操作中,理論與上機的時間比控制在1:2左右,這樣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上機操作和實踐。
3.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方法
計算機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無處不在,與我們息息相關。如何改革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是每個從事高職計算機教學教師要思考的問題,國家越來越重視高職教育,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要面向社會,培養適合于各行各業的應用型人才,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改革課程定位和目標培養
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信息素養,使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服務于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強調應用性、技能性、操作性,以提高計算機技能培養為主線,適應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的培養方案,為社會培養應用型的技能型人才。應以“實用”和“有用”為主導思想,構建以案例項目為中心,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體系,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處理學習和實際中的問題,做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深化計算機基礎教材改革,突出高職特色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育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和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學成效的重要依據。所以,高職教材改革必須突出它的職業性、實踐性、適應性、科學性和先進性。一些應用性強的科目,要盡量將它們與相關專業的應用相結合,做到主教材和上機實驗教材相配套,主教材內容分布合理,實驗教材貼近實際。
(3)更新教學手段,完善教學內容
現在計算機基礎課不能簡單的傳授辦公軟件,這樣學生學起來感覺枯燥無味。應該實行項目教學,老師布置一個書本以外的項目,該項目要緊扣實際生活,又不能脫離書本上的知識,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將項目完成后,這樣不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創新力和想象力,挖掘學生的潛能。
(4)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確保教學質量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好的教師,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要建立相關制度,引進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特別是應用型的人才,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知識結構合理、實踐經驗豐富、業務水平較高的計算機師資隊伍,是使計算機水平躍上新臺階的關鍵。
計算機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性、持續性的工作,必須轉變傳統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打破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指導下,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探索、提高,才能逐步完成。
參考文獻:
[1]李愛軍,張蘇.多模式教學法在計算機課程改革中的應用研究,教育科普.江蘇,蘇州.2012年3月
[2]單廣翠.專科院校計算機課程改革,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甘肅,平涼.2013年6月
[3]瞿峰.“以學生為中心”的計算機課程改革,西安歐亞學院學報.陜西,西安.2013年8月